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乐平

作品数:43 被引量:299H指数:11
供职机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历史地理
  • 7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石器
  • 16篇新石器
  • 15篇遗址
  • 14篇新石器时代
  • 14篇石器时代
  • 7篇稻作
  • 7篇跨湖桥
  • 6篇遗存
  • 6篇上山
  • 6篇水稻
  • 5篇文化
  • 5篇跨湖桥遗址
  • 5篇河姆渡文化
  • 5篇长江
  • 5篇长江下游
  • 3篇稻作起源
  • 3篇植硅体
  • 3篇桥文化
  • 3篇孢粉
  • 3篇考古

机构

  • 42篇浙江省文物考...
  • 6篇中国科学院南...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浙江大学
  • 4篇斯坦福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澳大利亚拉筹...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伦敦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江苏省地质调...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悉尼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河姆渡遗址博...
  • 1篇亚利桑那大学

作者

  • 43篇蒋乐平
  • 6篇舒军武
  • 5篇刘莉
  • 5篇郑云飞
  • 3篇陈星灿
  • 2篇王海明
  • 2篇郑嘉励
  • 2篇仲召兵
  • 2篇王昌燧
  • 2篇张居中
  • 2篇杨晓燕
  • 2篇林舟
  • 1篇张国文
  • 1篇胡耀武
  • 1篇马志坤
  • 1篇黄渭金
  • 1篇杜永强
  • 1篇杨玉璋
  • 1篇吕鹏
  • 1篇周昆叔

传媒

  • 11篇南方文物
  • 7篇东南文化
  • 3篇考古
  • 2篇农业考古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中原文物
  • 1篇华夏考古
  • 1篇中国陶瓷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科学前沿...
  • 1篇自然与文化遗...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2012年木...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及文化谱系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因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的命名,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研究备受关注,近年来的考古新材料更加丰富了学术界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在材料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可将上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上山、跨湖桥和河姆渡三个文化前后相续,存在源流关系,但受区域外文化的冲击与交流,谱系关系的具体内涵相对复杂。
蒋乐平
关键词:钱塘江流域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
浙江上山遗址剖面记录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被引量:10
2008年
通过对上山文化遗址的野外勘察、野外采样和室内粒度、磁化率、释光年代(OSL)和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上山地区地貌演变过程,分析了上山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背景。研究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早期,上山地区为河流相砾石层堆积,中更新世晚期173kaBP左右,由于气候和海面变化及其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河流的二级阶地。而后阶地上接受风尘堆积,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的网纹红土。晚更新世,粉尘堆积加速,堆积了厚约1m的下蜀黄土。全新世(11.5kaBP-)开始,气候转暖,粉尘堆积速率降低,上山台地上保存有命名为"上山文化"的新石器遗址,其年代为11400 ̄8600aBP,遗址中发掘出大量陶器和石器工具,并发现有栽培水稻遗存,这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新石器遗址,是探索该地区农业起源和新石器文化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上山台地西侧低地经历了河流相—湖沼相—河流相—湖沼相的地貌过程,并且AMS14C年代表明,西侧水源消亡于距今1000多年,而台地东侧仍有河流流过,表明上山遗址所处地貌位置为靠近河湖水源的河流阶地之上覆有风成黄土的低平台地。
毛龙江莫多闻蒋乐平贾耀锋李明霖周昆叔史辰羲
关键词:环境演变网纹红土中更新世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水稻扇形植硅体所反映的水稻驯化过程被引量:37
2014年
对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山遗址出土的各类水稻遗存,其性质是野生、驯化或者是处于驯化过程中,一直争议颇多,这也导致了关于水稻驯化开始时间的争执。本文利用植硅体分析对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南区剖面距今10000年至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堆积物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提取出的水稻扇形植硅体进行形态测量和鱼鳞状纹饰的计数,结果发现,扇形植硅体的形态测量参数——长、宽和b/a值(扇形植硅体扇柄长度/扇面长度),在过去一万年间的变化呈无序状态;具有大于等于9个鱼鳞状纹饰的扇形植硅体,占扇形植硅体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从上山文化早期的34.98%上升到河姆渡文化时期的44.68%,进而达到春秋战国时期的59.18%和唐宋时期的78.72%,反映了水稻漫长的驯化过程。通过与野生稻田扇形植硅体的对比,我们认为,上山文化时期水稻驯化已经开始;通过与现代稻田扇形植硅体的对比,我们认为,唐宋时期水稻扇形植硅体特征已与现代种植水稻扇形植硅体相同。
郇秀佳李泉马志坤蒋乐平杨晓燕
全新世早期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橡子和水稻的开发利用被引量:27
2010年
最近发掘的浙江上山和小黄山遗址(11400—8000calBP)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村落遗址。这两个遗址均出土有大量磨石,而有机物遗存保存很少。本文对7件石器进行了淀粉粒、植硅体以及矿物残留物的初步分析,以便检验这些方法在复原古代生计形态和器物功能研究中的可行性。鉴定出的淀粉粒包括橡子、根茎类、薏苡以及疑似菱角等,但是没有发现水稻。在发现的水稻植硅体中,来自茎杆和叶的密度较高,而来自颖壳的密度较低。矿物分析表明残留物来自工具的使用以及周围的土壤基质。结果显示这些磨石曾经用于加工富含淀粉的植物和制陶用的羼和料。我们认为,对富含淀粉并且适于长期贮存的植物特别是橡子的大量开发利用是全新世早期长江下游地区生计形态中采集策略的特征。本研究显示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在古代生计重建中的巨大潜力。对这些遗址残留物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从采集经济到定居农耕经济的转变。
刘莉玖迪丝·菲尔德爱丽森·韦斯克珀夫约翰·韦伯蒋乐平王海明陈星灿葛威(译)
关键词:磨石淀粉粒植硅体橡子长江下游
礼器“鼎”的渊源探索被引量:1
1993年
鼎在新石器时代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饮具,但它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西周的“列鼎制度”,成为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鼎作为一种礼器,开始的时间其实远早于周,殷商著名的司母戊鼎,俨然是贵族气派,而“九鼎”的说法,更来自传说中的夏禹。在中国的奴隶制文明中,鼎被赋予特殊神秘的色彩。笔者认为,礼器鼎的渊源,尚可在新石器时代丈化中寻找。在文明的原初,礼器往往以祭器的形式出现,探讨这一寻常炊具功能、性质的转化过程,当有益于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
蒋乐平
关键词:司母戊鼎文明起源饮具文化区域河姆渡文化
浙江萧山跨湖桥距今8200年来的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全新世环境变化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是当今国际学术界前沿的一大研究热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逐步形成了以钱塘江为界,发育南区宁绍平原以河姆渡文化(...
舒军武蒋乐平
关键词:植被气候环境全新世跨湖桥遗址
文献传递
钱塘江潮水对新石器文化兴衰的影响及其与人类生存策略的关系
[背景]全新世环境变化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和影响,在全球化变暖的背景下,探讨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发展是当今第四纪全球变化的主题和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对未来生态环境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舒军武蒋乐平王伟铭
浙江余姚市鲻山遗址发掘简报被引量:18
2001年
The Zishan site is an important Neolithic site in the Yaojiang River valley and belongs to the Hemudu culture. Noticeable achievements were obtained through excavation in 1996. The site contains deep deposits and rich remains, including tombs, ash-pits and wells. Beneath the eighth layer,remains of pile-dwellings have discovered in three units in an extensive area and can be reliably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with respective technical features. Among the unearthed objects are many types of pottery articles, as well as a wide variety of wooden, bone and flint-chipped artifacts. The site corresponds to the Hemudu site in deposition, cultural aspect, cultural character and chronological attribution, and the new-discovered plentiful data enrich to a good exten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s of the Hemudu culture and have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culture's developmental links and related problems.
王海明蔡保全钟礼强蒋乐平郑嘉励杜永强黄渭金李永嘉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万年样本被引量:1
2022年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距今万年前后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21处遗址构成的遗址群在钱塘江上游周围的河谷盆地分布,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遗址群普遍发现栽培、收割、加工和食用的稻作文化遗存和环壕、房址等定居证据,神秘彩陶图案成为稻作农业社会初始阶段信仰体系的重要符号。丰富而翔实的田野考古资料表明,上山文化是研究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万年样本。
蒋乐平林舟仲召兵
关键词:栽培稻定居农业
破土器、庖厨刀或铡草刀——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及早期青铜时代石器分析之二被引量:5
2015年
三角形石刀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和青铜时代早期文化的一种特殊形状的石器,其功能众说不一,不少考古学家认为它是作为农业工具使用的"破土器"。通过对浙江湖州毘山遗址出土的两件商代三角形石刀进行微痕分析,并与采用复制石器进行实验考古后所得到的微痕进行比较,可知,毘山三角形石刀不是"破土器",而可能是用来切断植物茎叶的铡刀。
刘莉陈星灿潘林荣闵泉蒋乐平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