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志章

作品数:27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0篇网膜
  • 9篇视网膜
  • 7篇细胞
  • 6篇眼压
  • 6篇青光
  • 6篇青光眼
  • 4篇蛋白
  • 4篇淀粉样
  • 4篇淀粉样蛋白
  • 4篇药物
  • 4篇上皮
  • 4篇基因
  • 3篇用药
  • 3篇色素上皮
  • 3篇视力
  • 3篇前列腺
  • 3篇前列腺素
  • 3篇曲伏前列腺素
  • 3篇转基因鼠
  • 3篇小鼠

机构

  • 20篇温州医科大学
  • 13篇中山大学
  • 6篇西安市第四医...
  • 3篇广东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陕西省医疗器...

作者

  • 27篇董志章
  • 8篇郑海华
  • 6篇葛坚
  • 4篇李娟
  • 4篇李娟
  • 3篇李梅
  • 2篇孙雪荣
  • 1篇刘丹
  • 1篇金怡轩
  • 1篇刘炳乾
  • 1篇卓业鸿
  • 1篇胡惠玲
  • 1篇黄晶晶
  • 1篇查屹
  • 1篇罗阿蓉
  • 1篇郑健樑
  • 1篇杨智宽
  • 1篇蔡剑秋
  • 1篇张少冲
  • 1篇邓飞

传媒

  • 5篇眼科新进展
  • 5篇中华眼视光学...
  • 3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第三届中国眼...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rdU标记小鼠视网膜祖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探讨BrdU(5-Bromo-2′-deoxyuridine)体外标记视网膜祖细胞(RPCs)的适宜浓度,将不同浓度BrdU(0.2、1、5和10μmol/L)与小鼠孕龄(E)17.5dRPCs共培养48h后,进行增殖或分化培养。用免疫荧光检测BrdU标记百分率及细胞分化潜能,用细胞计数法检测其增殖能力,用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其细胞毒性。结果发现,0.2μmol/L BrdU不能明显标记RPCs,而1、5和10μmol/L 3种浓度BrdU均可有效标记RPCs,且三者的标记率相近(P>0.05),1μmol/L BrdU无明显细胞毒性,对RPCs增殖、分化亦无明显影响,而5μmol/L和10μmol/L Br-dU均能抑制细胞增殖,并引起LDH释放增加,说明有明显的细胞毒性,10μmol/L BrdU还会阻碍RPCs向MAP2+神经元方向分化,但对其向GFAP+或glutamine synthetase+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无明显影响。本研究表明,1μmol/L BrdU既能有效标记E17.5RPCs,又无显著毒副作用,是较适宜的浓度。
孙雪荣董志章邓飞胡惠玲葛坚
关键词:BRDU细胞毒性分化
曲伏前列腺素对开角型青光眼首选治疗、联合用药及替换药物降眼压效果观察
董志章郑海华黄晶晶
关键词:青光眼曲伏前列腺素眼压
高氧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及抗氧化剂对其保护作用
2020年
该文旨在探究高氧环境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情况及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对其的保护作用。该文将星形胶质细胞随机分为常氧组、高氧组(6 h、12 h、24 h)、常氧NAC组和高氧NAC组(6 h、12 h、24 h)。在高氧环境下培养不同时间后,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细胞内的总活性氧(ROS)和线粒体ROS的改变,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VEGF及V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高氧环境培养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细胞内总ROS水平及线粒体ROS水平较常氧组明显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在高氧环境下VEGF与VEGFR的表达下调。加入抗氧化剂NAC后,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活性在高氧6 h和高氧12 h组增强(P<0.01),而在高氧24 h组减弱(P<0.05)。加入抗氧化剂后6 h组与12 h组星形胶质细胞内的ROS较未加抗氧化剂组明显减少,但对24 h高氧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内ROS无明显影响。加入抗氧化剂后高氧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的VEGF与VEGFR的表达量也有所增加,但在高氧24 h组,星形胶质细胞的VEGF和VEGFR表达仅少量增加。结果证实,星形胶质细胞在高氧条件下产生损伤,且与高氧持续时间相关,而使用NAC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短期内高氧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以上结果提示,对高氧刺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抗氧化保护可能可以作为ROP治疗的一种方法。
杨晖张玲霞叶雨露董志章陈婕灵刘丹吴秋萍郑穗联
关键词:高氧星形胶质细胞抗氧化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高强度光照损伤致TgAPPswePS1转基因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在光照损伤作用下TgA PPsweP S1转基因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方法以20只6个月龄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鼠(TgA PPsweP S1鼠)为研究对象,其中12只行10 000 lux光照处理,每天光照12 h、连续光照6个月为实验组,余8只不作处理为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在实验结束时进行取材,切片行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视网膜各层结构改变,测量新生血管形成数量,同时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铺片上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予以定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光照6个月后,实验组小鼠视网膜发生明显改变,其中以外核层与光感受器层变化最明显;RPE细胞出现空泡、色素不均一、细胞间的连接断裂等改变,视网膜切片上可见脉络膜新生血管突破RPE进入视网膜内,对新生血管进行统计,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率为18.75%。光照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实验组RPE上呈阳性表达,可见细胞浆内弥散性表达和沿血管壁的阳性染色,较对照组表达量增加(6.59±1.1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β在实验组的RPE铺片上存在强阳性表达,通过Z-stack检测发现Aβ沉积类似Drusen状,位于RPE下;而对照组中未见此类免疫阳性反应,与对照组比较Aβ沉积增加(6.45±2.93)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光光照损伤TgA PPsweP S1鼠后,视网膜存在明显变化,可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提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鼠在光照损伤下可以作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动物研究模型。
董志章李娟孙雪荣葛坚
关键词:转基因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鼻内窥镜微创技术在爆裂性眼眶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微创技术在爆裂性眼眶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确诊为眼眶爆裂性骨折的15例患者(15眼)行眼眶骨折修复,手术在鼻内窥镜下进行;观察比较术后创口愈合、视力、眼位、眼球突出度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创口Ⅰ期愈合,随访期间未出现植入物脱出或排斥反应;与术前比较,8例复视消失,1例复视改善但仍存在,1例复视无改善。手术不影响视力,患者视力无明显变化;患者眼位较术前改善,所有眼球运动恢复正常,1例残留部分内斜,并存在复视;术后15例眼球内陷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13例眼球内陷完全矫正双眼突出度基本一致,2例存在轻度内陷,术后平均内陷(0.55±0.10)mm,眼球突出度均较术前提高1.50~2.00 mm,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窥镜微创技术可以良好应用于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韩晓辉董志章查屹
关键词:鼻内窥镜微创爆裂性眼眶骨折
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非感染性后巩膜炎的短期疗效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非感染性后巩膜炎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确诊为非感染性后巩膜炎的患者20例(20眼),治疗前和药物治疗后各时间点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检查和辅助检查,应用B型超声分析患者球壁厚度,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前18眼存在眼痛,15眼视力下降,大部分患眼的视力在0.1~0.6之间;13眼存在前部巩膜炎症反应,17眼发生视盘水肿,18眼可见视网膜静脉血管扩张,9眼存在黄斑部脱离隆起,6眼存在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治疗2周后,18眼疼痛症状明显缓解,7眼视力得到提高。治疗1个月后,前段炎症反应基本消退,10眼视盘水肿和静脉血管扩张改善,黄斑部视网膜脱离均复位,视网膜/脉络膜皱褶明显好转。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症状缓解。治疗6个月后,眼底异常改变基本消退;B超检查发现球壁厚度明显减轻,“T”征缓解,治疗前球壁厚度为(3.24±0.78)mm,而在治疗1周、2周,1、3、6个月后球壁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82±0.63)mm,(2.01±0.68)mm,(1.86±0.44)mm、(1.68±0.45)mm、(1.43±0.65)mm,与治疗前比较,从第2周开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76,P=0.0017)。治疗2周后17例症状缓解,6例患者显效;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症状得到缓解,9例显效,5例痊愈。结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后巩膜炎,改善症状,缓解体征,但是需长期治疗以预防复发。球壁厚度改变可以用来随访和评估疗效。
董志章甘一峰郑海华李梅
关键词:巩膜后巩膜炎
蓝光损伤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及病理改变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改为研究蓝光损伤模型中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功能及病理改变。方法:采用6~8周龄BALB/c小鼠28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4只,实验组连续蓝光照射14 d,用罗兰电生理仪观测全部小鼠视网膜电图波幅后处死小鼠,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层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经固定、包埋、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经固定、包埋、铅铀双染后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感光细胞层细胞凋亡改变经固定、包埋、TUNEL试剂盒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电图Rod波形中b波及Max波形中a、b波波幅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HE染色后,实验组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厚度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感光细胞核数量减少、排列紊乱;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实验组小鼠感光细胞核内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可见核固缩、核碎裂,内节内线粒体肿胀,可见空泡,外节膜盘部分叠状结构解离、消失;TUNEL染色后,实验组小鼠感光细胞层内见多量棕黄色免疫反应阳性产物沉积。结论:小鼠经蓝光照射后可发生视网膜功能下降,提示这与感光细胞的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以及感光细胞凋亡有关。
罗阿丽董志章伍小蝉李娟
关键词:视网膜感光细胞病理小鼠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咬切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术后浅前房是抗青光眼术主要的并发症,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抗青光眼术后各种原因导致的浅前房的特征,并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咬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诊断为术后浅前房的患者28例28眼,对所有入选病例都进行详细病...
董志章黄晶晶郑海华葛坚
大气颗粒物PM_(2.5)附着于角膜接触镜及其对角膜接触镜透氧性及折射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大气颗粒物PM_(2.5)在角膜接触镜的附着情况及其对角膜接触镜透氧性和折射率的影响。方法采集大气颗粒物PM_(2.5),配制浓度为1 mg·m L^(-1)的PM_(2.5)混悬液,取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和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各18只,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洗脱组,每组6只。实验组和洗脱组角膜接触镜浸入PM_(2.5)混悬液中,室温振荡24 h。洗脱组经上述处理后转入无菌PBS中,室温振荡1 h。对照组镜片浸入无菌PBS中,室温振荡24 h。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PM_(2.5)在各组角膜接触镜表面的附着情况。检测各组角膜接触镜的透氧性和折射率,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PM_(2.5)混悬液浸泡后,实验组RGPCL表面发现存在较多PM_(2.5)附着,呈散在分布。实验组RGPCL表面大气颗粒物计数为每100μm^2(3.19±1.64)个。对照组电镜扫描未发现大气颗粒物沉着。经洗脱后,洗脱组RGPCL表面仍可见大量大气颗粒物附着,每100μm2(5.12±1.27)个。洗脱组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CL表面,大气颗粒物集中附着在SCL水凝胶孔隙边缘,而在孔隙中未见大气颗粒物附着,大气颗粒物细小,均匀;实验组SCL表面大气颗粒物计数为每100μm^(2)(2.16±1.19)个。对照组SCL表面无大气颗粒物附着。经洗脱后,洗脱组SCL表面大气颗粒物计数为每100μm^(2)(0.56±0.39)个,洗脱组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组RGPCL和SCL表面大气颗粒物附着数进行比较,RGPCL表面大气颗粒物附着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PM2.5混悬液浸泡后,实验组RGPCL的透氧性(100.00±3.17)与对照组(100.00±2.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CL透氧性(42.00±2.57)与对照组(41.00±3.44)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PM_(2.5)混悬液浸泡24 h后,实验组RGPCL的折射率(1.415 6±0.000 4)与对�
丁小艳董志章王建洲李勇王燕慧许李彬王亚虹李娟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PM2.5角膜接触镜
18例特发性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患者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特发性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2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确诊的特发性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均为单眼。所有患者均行BCVA、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UBM、B型超声、OCT、FFA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BCVA记录时转换为logMAR视力。对比观察患眼、对侧健康眼检查结果。患眼及对侧健康眼眼压、屈光度、AL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18只患眼中,logMAR BCVA<1.0、1.0~2.0分别为6、10只眼;光感2只眼。平均屈光度(+2.32±1.78)D;平均眼压(5.18±1.38)mmHg(1 mmHg=0.133 kPa);平均AL(20.92±1.61)mm。患眼、对侧健康眼平均眼压(t=21.6,P<0.000)、平均屈光度(t=5.9,P=0.002)、AL(t=9.13,P<0.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眼前节炎症13只眼(72.22%),未见浅层巩膜充血。所有患眼均可见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皱褶样改变;视盘水肿13只眼,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14只眼;黄斑隆起7只眼。UBM、房角镜检查,所有患眼房角开放,无房角劈裂;睫状体后囊肿6只眼。B型超声检查,所有患眼眼球壁增厚;视盘结节状影5只眼。OCT检查,所有患眼视网膜、脉络膜可见明显锯齿状皱褶样改变,且脉络膜皱褶更明显。FFA检查,视盘周边荧光素渗漏13只眼;黄斑、后极部视网膜未见异常荧光素渗漏。结论特发性低眼压性黄斑病变临床表现多样;OCT示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锯齿状皱褶样改变为其典型特征。
董志章张煜张易南郑海华
关键词:黄斑病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