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俊卿

作品数:46 被引量:22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理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历史地理
  • 10篇理学
  • 9篇机械工程
  • 7篇化学工程
  • 6篇电子电信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出土
  • 7篇玉器
  • 6篇遗址
  • 5篇瓷釉
  • 4篇学成
  • 4篇石器
  • 4篇纹理
  • 4篇相干
  • 4篇化学成分
  • 4篇光学
  • 4篇光学相干
  • 4篇光学相干层析
  • 4篇OCT
  • 4篇彩陶
  • 4篇成像
  • 4篇PXRF
  • 3篇新石器
  • 3篇新石器时代
  • 3篇遗址出土
  • 3篇釉上彩

机构

  • 39篇中国科学院上...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复旦大学
  • 6篇中国科学技术...
  • 6篇河南省文物考...
  • 5篇安徽省文物考...
  • 4篇河南省文物考...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吉林大学
  • 2篇浙江省文物考...
  • 2篇敦煌研究院
  • 2篇洛阳市文物工...
  • 2篇景德镇市陶瓷...
  • 2篇南阳市文物考...
  • 1篇安徽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湖南省文物考...
  • 1篇黄冈市博物馆

作者

  • 45篇董俊卿
  • 31篇李青会
  • 12篇刘松
  • 12篇干福熹
  • 9篇顾冬红
  • 6篇赵虹霞
  • 6篇胡永庆
  • 4篇严鑫
  • 4篇承焕生
  • 4篇王昌燧
  • 4篇毛振伟
  • 2篇陈港泉
  • 2篇朱铁权
  • 2篇程永建
  • 2篇苏伯民
  • 2篇王洪敏
  • 1篇洪刚
  • 1篇付琳
  • 1篇曹锦炎
  • 1篇黄宇营

传媒

  • 8篇光谱学与光谱...
  • 4篇文物保护与考...
  • 3篇中国激光
  • 3篇广西民族大学...
  • 2篇东南文化
  • 2篇华夏考古
  • 2篇敦煌研究
  • 2篇江汉考古
  • 1篇红外与激光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理化检验(化...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南方文物
  • 1篇宝石和宝石学...
  • 1篇中国材料进展
  • 1篇中国科学:技...
  • 1篇边疆考古研究
  • 1篇宝石和宝石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浙江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玉玦科技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玉玦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广泛出现的一类重要玉器。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玉玦,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征,为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和传播提供了重要实物。为获取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基础材料学信息(如主要矿物组成、硬度等),以及探索玉料随时间演变规律和可能的原料来源,本文以浙江省境内3个代表性新石器时代遗址——田螺山、仙坛庙和江家山遗址出土的玉玦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无损分析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从河姆渡文化至崧泽文化晚期,所分析玉玦的主要组成矿物为萤石、迪开石、石英、白云母、透闪石和蛇纹石等,以萤石、玉髓和迪开石为主,且时代早于透闪石和蛇纹石。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相关遗址出土玉玦的原料随时间变化特征、原料来源,以及玉玦的材料学特征与加工工艺之间的内在联系。
董俊卿孙国平王宁远楼航李青会顾冬红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
合浦汉墓出土典型宝玉石珠饰的科学分析及其对产地溯源的启示
2023年
珠饰作为丝绸之路交流的重要标识物之一,具有材质多样、体积小、数量大、时空分布广泛等特征,是研究区域间和区域内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实物证据。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之一,合浦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宝玉石质珠饰。本文利用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对合浦汉墓出土的各类典型宝玉石质珠饰样品进行了科学研究,明确了各类珠饰的材质属性、制作工艺等相关信息,探讨了其可能的产地来源。分析表明,合浦汉墓出土的宝玉石质珠饰主要有绿柱石、石榴子石、玛瑙、水晶(无色水晶、黄水晶、紫水晶等)、绿松石、琥珀等类型,反映了汉代合浦地区与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原内陆地区之间的联系。合浦汉墓出土的珠饰特征与桂北地区存在一定差异,表明了内陆江河是古代区域内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渠道,在区域内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松刘琦袁仪梦董俊卿李青会
关键词:宝玉石汉墓海上丝绸之路
应用OCT成像技术对海水珍珠的无损测量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为探明两种不同大小的海水珍珠的内部结构差异,利用一种新型扫频光学相干层析(OCT)成像系统和Raman光谱仪,无损分析了中国南珠和南洋珠两类海水珍珠。Raman光谱分析表明,这批海水珍珠主体物相皆为文石,未检测到人工有机染色物和添加物。基于该OCT成像系统的测量和图形处理功能,对这批海水珍珠珠层厚度进行了快速、有效的测量,并根据珠层厚度,将其质量等级分成五等。对比分析了这批海水珍珠样品的厚度与直径,除少数样品外,这批海水珠层厚度与珍珠直径呈弱正相关。此外,通过OCT二维图像的纹理特征,对这批海水珍珠的珍珠层、过渡层、珠核层组织的均匀性等进行了归类和评估。OCT成像技术可为珍珠的珠层厚度和均匀性质量分级提供重要依据。
董俊卿李青会
关键词:纹理特征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青瓷的无损科技分析与研究
"南海一号"沉船是一艘南宋初期的古沉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古老沉船,因其本身价值和装载的众多文物样品而备受国内外瞩目。"南海一号"沉船发现于珠江入海口西部海域,发现地点正是海上...
刘松黎继立董俊卿李青会
几件明代斗彩和清代粉彩瓷片的科学分析
为探索光谱学和光学技术组合对中国彩瓷的无损综合科学分析,科学揭示我国两种著名彩瓷斗彩和粉彩的宏观和微观特征,探讨其制作工艺,应用多光谱成像、超景深体视显微分析、光学相干层析(OCT)成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和激光拉...
赵灵委李青会董俊卿刘松江建新
关键词:斗彩粉彩釉上彩
基于OCT技术对古瓷釉气泡特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4
2015年
气泡是古代瓷釉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气泡的大小与分布与胎体和釉层的配方及制作工艺密切相关。气泡表征对研究陶瓷的制作工艺、产地和时代特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探讨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表征古代瓷釉中气泡及其分布特征的可行性,实验采用扫频OCT成像系统对五件不同类型的瓷釉样品进行了测试。根据实验所获得的透明釉层及胎釉结合部位的二维断面图像和三维层析图像,分别进行了瓷釉气泡二维断面和三维切片的特征研究,综合分析了釉层中的气泡特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认为釉层中的气泡主要是由于胎体中的气体在烧制过程中向釉层溢出所致;同时基于像素点计算了气泡的大小,并与传统光学显微镜观测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还针对不透明釉层中的气泡进行了大小计算、二维断面及三维切片的特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古代瓷釉釉层中的气泡特征差异明显;基于像素点计算的气泡大小与传统光学显微镜测试的结果吻合,近胎釉结合面的胎体切片能很好的反映瓷釉的气泡特征。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利用OCT技术表征瓷釉气泡特征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实现了釉层气泡特征的无损检测,特别是对不透明釉层气泡的分析,克服了以往利用传统显微镜技术对釉层气泡分布研究的局限,为古代陶瓷瓷釉的气泡特征分析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可靠的分析手段。
严鑫董俊卿李青会郭木森卜工胡永庆
关键词:光学相干层析瓷釉三维成像气泡
鲁国故城遗址出土蜻蜓眼玻璃珠的科学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型XRF、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超景深光学显微系统等多种无损分析技术对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出土的7颗蜻蜓眼玻璃珠进行了科学研究。基于获取的蜻蜓眼珠化学成分、物相结构、内部物理结构、表面显微形貌等相关信息,确定了这批蜻蜓眼玻璃珠的成分体系、制作工艺、产地来源和器物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蜻蜓眼玻璃珠来自于楚地,是当时社会稀有而珍贵的奢侈品,是鲁国与楚地相互交流与联系的实物证据。
郭思克管杰褚红轩刘松董俊卿董俊卿
中国古代釉砂的起源和特点
釉砂,国外考古界称为费昂斯,是由石英砂、石灰石、碱或草木灰混在一起烧成的一种非黏土质陶瓷制品,最近,本研究对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出土的一批西周时期的料珠和料管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1)西周早期料珠为硅酸镁质玉石,主要化学组...
董俊卿顾冬红干福熹
关键词:石英砂石灰石陶瓷制品
文献传递
湖南出土战国时期蜻蜓眼玻璃珠的科学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利用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三维数字显微系统,对湖南出土的11颗战国时期典型的蜻蜓眼玻璃珠进行科学分析。基于获取的蜻蜓眼珠化学成分、表面和断面显微形貌等相关信息,确定了这批蜻蜓眼玻璃珠的成分体系、制作工艺和产地来源。研究结果表明:3颗蜻蜓眼玻璃珠属于泡碱型钠钙玻璃,1颗扁平蜻蜓眼玻璃珠为植物灰钠钙玻璃,均可能产自埃及或东地中海地区;3颗蜻蜓眼玻璃珠属于铅钡玻璃,还有4颗为钾钙玻璃,皆为战国时期典型的中国本土玻璃,应为楚国本地制作。这11颗蜻蜓眼玻璃珠均采用层叠镶嵌工艺,先制作珠体,然后再用不同玻璃条或片在未完全凝固的状态下进行镶嵌而成。
王宜飞段晓明董俊卿刘松刘松
关键词:战国
一批河南出土东周至宋代玻璃器的无损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为探索古代中原地区早期玻璃器的技术起源、发展和成分体系,选取了河南新郑、南阳、荥阳和洛阳等地出土的一批东周至宋代的26件古代玻璃器及1件汉代釉陶器,利用外束PIXE和pXRF对其进行了无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代玻璃器的化学成分体系存在一定差异。东周时期有Na2O-CaO-SiO2和PbO-BaO-SiO2两种体系;汉代有PbO-BaO-SiO2、PbO-SiO2和K2O-CaO-SiO23种体系;唐、宋时期则有Na2O-CaO-SiO2和PbO-K2O-SiO2两种体系。结合以往研究成果,讨论了器物来源、风化对定量分析的影响以及主要的着色离子等相关问题。其中,Na2O-CaO-SiO2体系玻璃为西方舶来品,其他系统的玻璃器为我国自制。由于表面风化,不同成分体系的古代玻璃都存在主要助熔剂的流失现象,流失程度与样品风化程度密切相关。这些玻璃的不同着色特征,与过渡金属元素密切相关。研究为探讨早期中外玻璃贸易和技术交流,以及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董俊卿李青会干福熹胡永庆程永建蒋宏杰
关键词:古代玻璃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