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翼亭
- 作品数:6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颅内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形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形态与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连续的急性MCA区域梗死且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ICA病变更多表现为穿支动脉伴皮质支梗死(5/16,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发穿支动脉伴分水岭(4/30,P<0.05)及穿支动脉伴皮质支和分水岭的梗死(6/30,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与梗死形态亦存在一定关联,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分水岭梗死可能提示灌注不足。
- 茅翼亭韩翔方堃丁宏岩陈淑芬董强
-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动脉狭窄
-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分析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基于单中心数据对于颈动脉斑块在急性脑梗死人群中的发生率进行分析,并希望探索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与患者基本资料、卒中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14天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3天内行颈动脉B超检查,内中膜厚度超过15mm定义为斑块形成,采用面积法评估其狭窄程度。同时记录患者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脑梗死类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药物服用史等。将以上血管危险因素参数纳入χ2检验,求证其是否与斑块形成相关。结果连续入组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03例(男性444例,女性159例)均进行了劲动脉B超的筛查,60岁以上患者313例(31.7%)。颈动脉B超发现191例患者存在斑块,其中单侧或双侧狭窄超过50%及以上患者41例,狭窄超过70%及以上24例。统计学分析发现,60岁以下女性患者仅2例(3.9%)发现斑块,60岁以上女性患者中45例(41.7%)发现斑块,因此年龄是女性急性卒中患者是否存在斑块的可能危险因素(P<0.01)。男性中年龄相关因素对于是否存在斑块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危险因素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是女性急性卒中患者是否存在斑块的可能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证实。
- 董漪方堃茅翼亭李薇陈方哲凌倚峰庄育宣王毅杨璐萌韩旭唐一麟董强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急性脑卒中年龄性别
-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灶形态与可能发病机制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索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灶形态与脑卒中可能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8例连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ICA)系统脑梗死,DWI显示相应MCA供血区责任病灶,根据血管及心脏检查将患者分为ICA病变组、MCA病变组、ICA+MCA病变组、心源性栓塞组(CE组)及检查结果阴性组(NR组)。将梗死灶形态分为单发和多发,前者按部位分为:穿动脉梗死灶(PAI)、皮质支梗死灶(PI)、分水岭梗死灶(Bz)、大面积梗死灶。结果MCA供血区的梗死灶形态可分为12种;不同病变所致脑卒中的梗死灶形态存在差异(X2=55.88,P=O.004)。但在MCA组、ICA组、MCA+ICA组及CE组中,未发现各自特异的梗死灶形态,仅PAI更多见于MCA组;与NR组相比,ICA组患者中更多出现PAI伴PI(7/27,χ2=6.61,P〈0.05),而MCA组和CE组均未见特征性的梗死灶形态。动脉狭窄的程度与梗死灶形态亦存在一定关联,重度ICA病变更多地表现为PAI伴PI(5/16,χ2=7.32,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发PAI伴BZ(4/30,χ2=5.59,P〈0.05)及PAI伴PI和BZ(6/30,χ2=6.41,P〈0.05)。结论MCA供血区内的梗死灶形态与其颅内动脉病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揭示脑卒中发生的不同机制,可能与动脉-动脉栓塞、灌注不良有关;我们以检查结果阴性患者为对照比较,尚不能完全揭示MCA供血区内的梗死灶形态和与脑卒中的不同机制之间的相关性。
- 茅翼亭韩翔方堃丁宏岩陈淑芬董强
- 关键词:梗死大脑中动脉卒中弥散
-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水平关系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研究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各亚型的关系。方法收集51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31例非缺血性卒中对照组个体的血脂情况,包括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指标,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并将其中13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将各亚组的血脂水平与对照组再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的H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C/HDL比值明显高于较对照组。其余血脂成分,包括TC、TG、LDL则未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亚组比较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组、心源性脑栓塞(CE)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O)组的H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他们的TC/HDL比值则明显高于对照。其余血脂成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其他原因卒中(SOE)及不明原因卒中(SUE)均显示与血脂各成分无相关性。结论HDL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明显降低,其保护因素降低可能是卒中发生的原因之一。TC/HDL比值可作为衡量血脂异常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指标之一。需要进一步进行基于卒中分型基础上的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 吴征瑜王亮张扬茅翼亭赵鸿琛董强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脂TOAST分型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OCSP分型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 Essen卒中风险评估(ESRS)体系可准确评估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风险。本研究立意于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OCSP分型与ESRS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对连续纳入的非心源性IS患者行ESRS评估,将其分为低风险组(ESRS<3分)和高风险组(ESRS≥3分);②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卒中(TACI),部分前循环卒中(PACI),腔隙性卒中(LACI)和后循环卒中(POCI)。比较不同ESRS分值组之间OCSP分型的构成。结果纳入的316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中低风险组93例(29.4%),高风险组223例(70.6%),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AT)161例(50.9%)。PACI者143例(45.3%),LACI者99例(31.3%),POCI者43例(13.6%),TACI者31例(9.8%)。所有患者中,不同OCSP分型在不同ESRS分值组的构成分布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111);不同OCSP分型在高低风险组间的构成分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397)。AT患者中,不同ESRS分值组的OCSP分型的分布也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817);高、低风险组中的OCSP分型的分布无显著的差异(P=0.885)。结论本研究提示:①非心源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风险的大小与其发生的部位可能无关联;②AT的卒中发生部位与再发风险尚无明确的关联性,风险愈高,并不意味着某部位卒中病灶出现的概率就愈高。
- 茅翼亭董漪丁宏岩韩翔曹文杰方堃程忻董强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OCSP分型
-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与危险因素被引量:27
- 2009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标准将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分析的205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100例(48.9%)、心源性卒中(CE)17例(8.3%)、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38例(18.5%)、其他原因所致卒中(SOE)12例(5.8%)、不明原因卒中(SUE)38例(18.5%)。分析显示,高血压与LAA的发生有关(OR=2.40,P=0.0028);心房颤动对CE发生有显著作用(OR=365.90,P<0.0001);饮酒与SAO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联(OR=2.73,P=0.036),而白细胞则在CE患者显著升高(OR=8.00,P=0.0013)。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该结果对临床个体化预防与治疗有一定提示意义。
- 茅翼亭方堃董强韩翔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卒中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