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海涛

作品数:123 被引量:311H指数:9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日政府间专项方式技术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2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60篇膀胱
  • 42篇膀胱癌
  • 35篇肿瘤
  • 27篇细胞
  • 23篇尿道
  • 20篇膀胱肿瘤
  • 18篇前列腺
  • 17篇血管
  • 16篇外科
  • 15篇尿管
  • 14篇输尿管
  • 13篇内皮
  • 12篇电切
  • 12篇血管内皮
  • 12篇人膀胱癌
  • 1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1篇增生
  • 11篇手术
  • 11篇钬激光
  • 8篇缺氧

机构

  • 120篇吉林大学第二...
  • 29篇吉林大学中日...
  • 4篇大安市第一人...
  • 4篇农安县人民医...
  • 4篇九台市人民医...
  • 3篇解放军第20...
  • 3篇吉林省肿瘤医...
  • 2篇吉林大学
  • 2篇吉林大学第三...
  • 2篇通辽市妇幼保...
  • 1篇吉林大学第四...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吉林医药学院...
  • 1篇辽源市中心医...
  • 1篇吉林省辽源市...
  • 1篇东辽县人民医...
  • 1篇长春市公交医...

作者

  • 123篇范海涛
  • 50篇张明
  • 42篇刘禄成
  • 27篇李然伟
  • 25篇王伟华
  • 19篇冯树强
  • 19篇朱德淳
  • 18篇郭航
  • 14篇郑红淑
  • 13篇孔祥波
  • 12篇张慕淳
  • 11篇杨潇
  • 9篇王志新
  • 8篇任明
  • 8篇张刚
  • 8篇王凯臣
  • 7篇王尧
  • 7篇李香云
  • 5篇李志
  • 5篇计国义

传媒

  • 19篇医学临床研究
  • 15篇中国实验诊断...
  • 12篇中国老年学杂...
  • 10篇临床泌尿外科...
  • 7篇中国微创外科...
  • 6篇国际泌尿系统...
  • 5篇肿瘤防治研究
  • 5篇中国现代手术...
  • 4篇中国免疫学杂...
  • 3篇中国激光医学...
  • 3篇中华男科学杂...
  • 3篇中华泌尿外科...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生命科学研究
  • 2篇国外医学(肿...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10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2篇2009
  • 23篇2008
  • 8篇2007
  • 9篇2006
  • 13篇2005
  • 6篇2004
  • 7篇2003
  • 2篇2002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反义微小RNA-21基因治疗改善膀胱癌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前景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建立裸鼠原位膀胱癌移植瘤模型,探讨反义微小RNA-21(miRNA-21)腺病毒载体+化疗药物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对裸鼠膀胱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作用,为评价基因治疗改善膀胱癌化疗耐药性的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携带反义miRNA-21载体+MMC和单独使用携带反义miRNA-21载体或MMC经尿道膀胱灌注治疗成瘤裸鼠,观察肿瘤生长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同时应用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检测瘤细胞的增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测定瘤细胞的凋亡。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反义miRNA-21组和MMC组细胞的增殖率分别是25.6%±6.9%,50.4%±8.3%,37.9%±2.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测定结果提示:瘤细胞凋亡率依次为:联合用药组(81.5%±6.1%),反义miRNA-21组(49.5%±7.3%),MMC组(56.8%±3.9%),组间比较P<0.05。联合用药组10只成瘤裸鼠中无一只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零,而单独应用载体或化疗组各发生4只转移,转移率为40%(4/1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因治疗+化疗联合治疗人膀胱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的策略明显优于只用基因或化疗的单一治疗方法。
张明范海涛李然伟温都苏刘禄成
VEGF siRNA和吉西他滨联用对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VEGF siRNA联合化疗药物吉西他滨(GEM)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用GEM处理VEGF siRNA表达质粒稳定转染的T24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率,吖啶橙染色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并对凋亡蛋白caspase-3的活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VEGF siRNA和GEM单独及联合应用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细胞增殖率,上调细胞凋亡率。FCM检测数据显示,VEGF siRNA和GEM单独应用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1±1.3%和16.2±1.8%,与VEGF siRNA和GEM联合应用的35.4±2.7%相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在诱导caspase-3活性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结论VEGF siRNA和GEM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的增殖和凋亡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好,这提示分子靶向用药的基因治疗与细胞毒药物的化疗联合治疗可能是提高疗效、减少膀胱癌术后复发风险的主要途径。
范海涛杨潇郭航张明
关键词:膀胱肿瘤RNA干扰吉西他滨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和治疗(附16例报告)
2007年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1994年1月-2007年1月收治下腔静脉后输尿管16例患者,经B超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后,行开放性手术输尿管复位14例,肾切除1例,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复位1例。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主要进行B超及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提示输尿管位于正常位置。术后无漏尿和输尿管狭窄发生,肾盂及输尿管积水明显减轻。肾切除患者预后良好,对侧肾功能正常。结论对于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特别是Ⅰ型,经复位后预后良好。与B超、IVU和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比较,逆行造影CT或磁共振水成像(MRu)检查可达到更好的诊断效果,尤其是后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其手术方法,除传统开放手术外,有条件医院亦应考虑开展腹腔镜途径。
范海涛王伟华张慕淳邵起辉王志新张刚孔祥波
关键词:下腔静脉后输尿管腹腔镜
经尿道电切联合针状电极膀胱颈切开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颈挛缩(附45例报告)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联合针状电极膀胱颈切开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颈挛缩的疗效。方法对45例确诊为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颈挛缩者,6点位电切抬高的膀胱颈后唇,3点及9点位完全电切除瘢痕组织,至显露膀胱逼尿肌,12点尽可能切除瘢痕组织,修整膀胱颈开口。再应用针状电极分别于5、7点处切开膀胱颈,深度要彻底切开颈部纤维环,甚至可见到膀胱外脂肪。结果术后43例排尿通畅,尿线粗;2例仍有轻度排尿困难症状,但能自行排尿,给予α1受体阻断剂及M受体激动剂口服后,症状明显减轻。术后15例有尿频、尿急、尿痛,2周内缓解,无须特殊处置。无继发出血、尿道狭窄、尿失禁、膀胱直肠瘘等并发症发生。45例随访3~30个月,平均15个月:Qmax为15.5~24.3ml/s,平均19.5ml/s;无膀胱颈挛缩复发;排尿后B超测残余尿为0~35ml,平均20ml。结论对于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颈挛缩病人,经尿道电切术联合针状电极膀胱颈切开术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范海涛张明王海英
关键词:膀胱颈挛缩经尿道电切术针状电极良性前列腺增生
左肾球旁细胞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1年
【目的】探讨肾球旁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2010年10月收治1例肾球旁细胞瘤,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并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病理和预后。【结果】术后3d血压恢复至正常。复查血钾正常。随诊4个月,血压稳定于120/80mmHg。肾功能、血钾正常。超声、CT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肾球旁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产生肾素的肾小球球旁良性肿瘤,临床特征为严重的高血压和低血钾。确诊需依靠临床表现、光镜、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早期诊断与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范海涛张明宋志强
关键词:肾肿瘤
不同睾丸活检术前后血清抗精子抗体的检测被引量:5
2005年
范海涛郭航白利群李伟忠刘禄成
关键词:睾丸活检抗精子抗体
肾上腺区局灶型Castleman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2019年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异常增生性疾病,1954年该病由Castleman等人首次正式提出,故以其命名[1]。又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巨大淋巴结增生等。该病临床上根据淋巴结受累范围主要分为局灶型(localized CD,LCD)及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D,MCD),LCD呈单个淋巴结无痛性、缓慢肿大,以浅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最为多见。MCD大多出现显著性多个部位淋巴结肿大。而于肾上腺区者罕见,临床工作中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肾上腺区Castleman病患者,结合临床检查、手术治疗、病理结果及文献复习进行讨论,增强对此类疾病的熟悉度。
林禹帆李然伟范海涛田文杰张明
关键词:CASTLEMAN病局灶型纵隔淋巴结增生性疾病肾上腺区巨大淋巴结增生
尿道下裂Ⅰ期成形术式的选择与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
2008年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Ⅰ期成形术式的选择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方法】对269例病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术式进行Ⅰ期尿道成形方法。【结果】术后并发症为尿瘘和尿道狭窄,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尿道狭窄7例出现在Duckett术式,尿瘘38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提早接受手术年龄,掌握丰富的经验与不断提高技术,尿道下裂的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范海涛刘永红崔立晶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
经皮膀胱造瘘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膀胱结石25例报告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经皮膀胱造瘘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膀胱结石的效果。方法不适宜经尿道途径处理的膀胱结石患者25例,均采用经皮膀胱造瘘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25(15~50)min。术后均有肉眼血尿,平均2(1~7)d消失。无大出血、膀胱穿孔、味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均获随访,平均6(1~24)个月,无结石复发及尿道狭窄。结论经皮膀胱造瘘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膀胱结石效果满意,适宜于无法经尿道途径碎石的患者。
范海涛王伟华
关键词:碎石术膀胱结石输尿管镜检查
ImmunoCyt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2009年
【目的】探讨ImmunoCyt检查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和随访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对可疑膀胱癌患者138例,其中25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的随访者,113例有肉眼或镜下血尿患者,分别进行尿脱落细胞学和ImmunoCyt检查。所有病人均行膀胱镜检查,对可疑组织活检。【结果】膀胱镜检和病理证实34例为膀胱移行细胞癌。ImmunoCyt敏感性为88.2%,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47.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dO.05)。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的敏感性为91.2%。ImmunoCyt和尿脱落细胞学的特异性分别为80.4%和95.3%。【结论】早期检出膀胱癌ImmunoCyt较尿细胞学更敏感,二者结合使用可在保持高特异性的同时提高敏感性,适合大规模可疑人群的普查及复发可能性较小的低级、低期膀胱癌的术后随访。
范海涛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