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
  • 5篇血糖
  • 5篇空腹
  • 5篇空腹血
  • 5篇空腹血糖
  • 4篇代谢
  • 4篇心血管
  • 3篇代谢综合
  • 3篇代谢综合征
  • 3篇动脉
  • 3篇血管疾病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综合征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病变
  • 3篇病变程度
  • 2篇心脑
  • 2篇心脑血管

机构

  • 1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1篇潘长玉
  • 11篇苏海燕
  • 9篇刘敏
  • 9篇金萌萌
  • 4篇田慧
  • 4篇陆菊明
  • 2篇母义明

传媒

  • 3篇中国糖尿病杂...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年份

  • 2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空腹血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PG)水平与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913例高度怀疑冠心病(CHD)而行冠脉造影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病变程度由是否诊断CHD、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对FPG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FPG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PG与冠脉有无病变显著相关(OR值1.462,95%CI为1.178~1.813,P〈0.01);(2)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因素之后,FPG与冠脉病变支数(r=0.164,P〈0.01)、冠脉病变总积分(r=0.088,P〈0.05)仍然独立相关。随着FPG的升高,冠脉病变支数增加。结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FPG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即使在糖尿病前期,随着FPG升高,冠脉病变程度也更加严重。
苏海燕潘长玉刘敏金萌萌
关键词:空腹血糖冠状动脉疾病冠状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心脏病
代谢综合征与老年男性心血管病发病及死亡风险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MS在老年男性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并通过分析MS人群心血管病(CVD)发病风险与死亡风险来探讨MS与CVD的相关性以及MS组分聚集、不同组合形式与CVD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对1996年5月-19976月于年我院...
金萌萌潘长玉田慧刘敏苏海燕母义明陆菊明
文献传递
空腹血糖与冠脉病变程度和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空腹血糖水平(FPG)下的冠脉病变程度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下调对冠心病(CAD)患者的意义;通过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5年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苏海燕潘长玉
文献传递
糖尿病危险积分筛查新发糖尿病的评价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评价糖尿病危险积分(DRS)对糖尿病(DM)一线筛查的价值。方法 259例既往未诊断DM的受试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查体,分别计算芬兰DRS(F-DRS)和中国DRS(C-DRS),间隔2~3周重复进行两次OGTT。结果两次OGTT结果显示为正常、IFG或IGT、IFG合并IGT、DM组的F-DRS和C-DRS分别为5.6521±4.53和13.97±9.84、7.60±3.85和20.59±8.87、8.90±3.77和23.07±8.56、11.67±5.05和26.31±7.87(P<0.05).ROC曲线显示F-DRS切点为9时,以单次OGTT结果和两次OGTT结果评价的敏感性分别为63.8%和67.3%,特异性为60.8%和62.7%,若敏感性达到85%时的切点分别为6.0和6.5;C-DRS切点为18时,以单次OGTT结果和两次OGTT结果评价的敏感性分别为83.0%和85.5%,特异性为49.1%和51.0%,敏感性达到85%时的切点均为19.5。对F-DRS≥9的人群再进行OGTT检测DM的诊断率为67%,33%患者漏诊,而49%的非DM患者可以免做OGTT。对C-DRS≥18的人群再进行OGTT检测DM的诊断率达85%,15%患者漏诊,而39%的非DM患者免做OGTT。结论DRS与IGT程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C-DRS比F-DRS敏感性更高,更适合于中国人群DM的一线筛查。
刘敏潘长玉金萌萌苏海燕陆菊明
关键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调节受损糖尿病ROC曲线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重复性调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调查75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糖代谢异常的重复性。方法 259例既往未诊断糖尿病的受试人群(男152例,女107例)间隔2~3周重复进行两次 OGTT。结果OGTT 总体重复率为56.4%。根据第一次 OGTT 结果把人群分为糖耐量正常、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尿病3组,其重复率分别为91.2%、37.5%和6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人群所含的代谢异常组分个数的不同分组,发现具有2个代谢异常组分的人群 OGTT 重复率明显低于代谢异常组分小于或大于2个的人群(P 值均<0.05)。两次 OGTT 结果为正常-异常组的年龄、血压、心率和腰臀围比明显高于正常-正常组(P 值均<0.05),异常-异常组的腰围和 TG 高于、HDL-C 低于正常-异常组,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GTT 总体重复率较低,在 IGR 人群和中度代谢异常人群中尤为显著。与正常人群相比,只要一次 OGTT 显示为异常的人群就具有较多的心血管病危险因子,因此虽然 OGTT 重复性较低,但是对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刘敏潘长玉金萌萌苏海燕陆菊明
关键词:葡糖耐量试验可重复性糖尿病
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与十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7
2008年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以及其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选取1996—1997年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1926例,共随访10年。MS采取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推荐的标准进行诊断。按照是否诊断为MS分为非MS组(组1)和MS组(组2)。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生存分析以及组别之间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的比较。结果人群中基线水平时符合MS诊断标准的人数为482人,占总人数25、03%。组1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55/1000人年,组2为6.82/1000人年。累积生存率组1为97.14%,组2为92.46%。与组1相比,组2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RR2.52(95%CI 1.367.4.661,P〈0.05)。结论老年人群属于MS高发与高危人群,MS与心脑血管死亡关系密切,MS人群具有更高的心脑血管死亡率及死亡风险。
金萌萌潘长玉田慧刘敏苏海燕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X血管疾病
空腹血糖升高的老年男性人群十年死亡率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分析不同空腹血糖(FPG)水平的老年男性人群十年全因死亡率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情况。方法老年男性人群共1572人,按照基线FPG水平分为4组[FPG(mmol/L)〈5.6,5.6≤FPG〈6.1,6.1≤FPG〈7.0,FPG≥17.0]进行十年死亡率的分析。累积生存率的估计采用Kaplan-Meier方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死亡率经各种危险因素调整的相对危险度(RR)表示以及与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各组十年全因死亡率[(12.6,19.5,20.5,27.9)/千人年]及心脑血管死亡率[(2.8,7.7,8.6,14.0)/千人年]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老年人群全因死亡率有关的因素仅为年龄,而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密切相关的因素为年龄、体重指数、FPG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结论在老年男性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FPG水平的升高,老年男性人群全因死亡率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有所升高。
金萌萌潘长玉田慧刘敏苏海燕陆菊明母义明
关键词:空腹血糖受损老年人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
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再认识被引量:7
2007年
苏海燕潘长玉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糖代谢
代谢综合征组分与老年男性心血管病及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分析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初步了解老年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的患病情况,探讨MS组分的聚集与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96年5~6月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北京地区大于60岁男性干部1 036人。截至2006年6月共随访10年,Logistic回归分析新发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因素以及MS组分聚集与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基线人群中达到MS诊断标准的人数占总体人群的24.80%。新发糖尿病人群其基线时血糖、BMI及血压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糖尿病的人群,新发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其基线时2hPG、BMI、血压及TG均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人群,HDL-C显著低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人群。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相关组分为SBP、DBP、BMI、TG、HDL-C及2hPG;与糖尿病发病相关的组分为FPG、2hPG、BMI、SBP与DBP。调整年龄因素后,随MS组分个数由0个逐渐增加为1、2、大于等于3个,新发心血管事件及新发糖尿病风险逐步升高。结论老年人群属MS高危人群,在该人群中MS各组分与新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密切相关,MS组分聚集则新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风险逐步增高。
金萌萌潘长玉田慧刘敏苏海燕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糖尿病
从冠脉造影病变程度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角度探讨空腹血糖受损界值下降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0
2008年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空腹血糖(FPG)水平下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探讨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11例高度怀疑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不同FPG水平下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病变支数和冠状动脉积分表示)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等影响因素后,与FPG〈5.6mmol/L组比较,FPG5.6~6.0mmol/L组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FPG6.1~6.9mmol/L组无论在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还是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2)按FPG间隔分组,结果显示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均随着FPG升高逐步上升;除血脂紊乱比率自5.0~5.6mmol/L组开始明显升高外,肥胖、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均自5.6~6.0mmol/L组开始显著上升(P〈0.05);FPG≥5.6mmol/L时心血管危险因素开始明显聚集。结论(1)冠心病高危人群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即使在糖尿病前期已随着FPG升高逐步加重,FPG5.6mmol/L以上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风险已开始增加,6.1mmol/L以上更为明显。(2)心血管危险因素在糖尿病前期已开始随FPG增高而逐步上升,自FPG5.6mmol/L以上开始出现明显聚集。
苏海燕潘长玉刘敏金萌萌
关键词:空腹血糖受损冠状动脉造影心血管危险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