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舒红

作品数:10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静脉
  • 4篇起搏
  • 4篇起搏器
  • 3篇心肌
  • 3篇心肌梗死
  • 3篇双腔
  • 3篇双腔起搏
  • 3篇起搏器安置
  • 3篇介入
  • 3篇梗死
  • 2篇动脉
  • 2篇心肌梗死患者
  • 2篇心脏
  • 2篇双腔起搏器
  • 2篇头静脉
  • 2篇线性消融
  • 2篇消融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冠状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0篇舒红
  • 6篇陆尚彪
  • 5篇李毅刚
  • 4篇刘晓红
  • 3篇陆秋芬
  • 2篇王群山
  • 2篇邵芸
  • 2篇谢起裕
  • 2篇俞洁霏
  • 2篇陈漫天
  • 2篇张亚臣
  • 2篇施维捷
  • 1篇陈富兴
  • 1篇吕宝经
  • 1篇张瑾
  • 1篇王飞
  • 1篇徐伟平
  • 1篇沈成兴
  • 1篇王长谦
  • 1篇郑宏超

传媒

  • 3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解放军护理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头静脉双扩张行双腔起搏器安置
2007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82例按常规经头静脉置入起搏电极失败,改用经头静脉双扩张法送入起搏电极安置双腔起搏器,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沿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的肌间沟作斜行患者切口3.5 cm。在肌间沟内分离出头静脉,剪开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送入失败者改用双扩张头静脉方法,分别送入心室和心房电极。结果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未成功的82例,改用经头静脉双扩张法送入起搏电极成功75例,其中有7例改用泥鳅钢丝后头静脉扩张成功.成功率为91。4%;未成功的7例改为穿刺锁骨下静脉送入起搏电极。结论经双扩张头静脉送入心室、心房电极安置双腔起搏器,增加了从头静脉送入2根电极的成功率,方法简单、可行,可有效地减少因穿刺锁骨下静脉发生的近远期并发症。
陆尚彪陆秋芬刘晓红舒红李毅刚
关键词:双腔起搏器起搏电极头静脉肌间沟静脉扩张
碘克沙醇对介入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碘克沙醇注射液对介入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介入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根据选用的造影剂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予碘普罗胺注射液,实验组予碘克沙醇注射液。治疗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质量,围手术期的不良反应,术前术后的肾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的影像学质量明显改善(P<0.05),围手术期不良反应显著减少(P<0.05),肾功能改变不明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碘克沙醇注射液对介入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造影效果好,对患者的肾功能影响较低,更为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陈漫天汪志泉舒红沈成兴施维捷
关键词:碘克沙醇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安全性
经左上腔静脉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一例被引量:1
2009年
患者女性,16岁,因先天性心脏病,行第二次手术而入院。行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加肺动脉瓣缝闭加右室(解剖左室)—肺动脉连接术。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周后经左上腔静脉植入永久起搏器。
陆尚彪陆秋芬刘晓红舒红张琴李毅刚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先天性心脏病左上腔静脉永久起搏器
永久性起搏器安置围手术期介导性心动过速七例
2008年
1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安置双腔起搏器(DDD)的患者共315例,其中男性161例,女性154例。年龄(65±11)岁。有7例(2.2%)出现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62~79(71±7)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例,慢~快3例。冠心病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7例快速心律失常,其中4例为安置起搏器于囊袋中时,3例为术后。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严重者还有气急、血压偏低。
陆尚彪刘晓红舒红李毅刚
关键词: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起搏器安置围手术期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双腔起搏器
经头静脉双扩张行双腔起搏器安置
2007年
目的观察82例按常规经头静脉置入起搏电极失败者,改用经头静脉双扩张法送入起搏电极安置双腔起搏器,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沿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的肌间沟做斜行切口3.5cm。在肌间沟内分离出头静脉,剪开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送入失败者,改用双扩张头静脉方法,分别送入心室和心房电极。结果从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未成功的82例,改用经头静脉双扩张法送入起搏电极成功75例。其中有7例改用泥鳅钢丝后头静脉扩张成功。成功率为91.4%。未成功的7例改为穿刺锁骨下静脉送入起搏电极。结论经双扩张头静脉送入心室、心房电极安置双腔起搏器,增加了从头静脉送入2根电极的成功率,方法简单、可行。有效地减少因穿刺锁骨下静脉发生的近远期并发症。
陆尚彪陆秋芬刘晓红舒红
关键词:置入方法双腔起搏
静脉硝酸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侧支循环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静脉运用硝酸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及侧支循环对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02年8月至200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为入选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硝酸酯组30例,对照组28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用Rentrop 分级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判定,用左心室造影测定左室射血分数(EF)、依据左室壁运动Cortina 记分判断左室节段运动功能。比较2组冠脉侧支 Rentrop 评分,观察侧支循环建立对左室 EF 及 Cortina记分的影响。结果 Rentrop 评分、Cortina 记分硝酸酯组优于对照组(P<0.01),硝酸酯组 EF 有显著升高(P<0.01)。硝酸酯组侧支 Rentrop 评分与 Cortina 记分呈负相关(r=-0.59,P<0.01);同样对照组侧支Rentrop 评分与 Cortina 记分呈负相关(r=-0.51,P<0.01)。结论静滴硝酸酯可促进急性心梗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冠脉侧支循环建立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及室壁运动功能。
许之民郑宏超吕宝经徐伟平张亚臣徐惠芬舒红
关键词:硝酸酯心肌梗死侧支循环心功能
75岁以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一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孟舒王长谦张亚臣陈漫天王飞陈富兴舒红张瑾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介入治疗后PCI术后药物保守治疗
慢性心房颤动的消融治疗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的消融治疗方法,以提高成功率,降低复发率。方法30例慢性心房颤动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2±7)岁。其中辦膜病3例(1例为二尖瓣置换术后),冠心病5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1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5例。左房内径平均为(46±9) mm。经胸、食道心脏超声及增强多层螺旋CT/uRI除外左心房及肺静脉内血栓,并测量左心房内径、肺静脉分支及开口。房间隔穿刺后,心房颤动时利用电解剖系统(CARTO)进行左房重建。然后将Lasso多极导管置于右(左)上、下肺静脉之内。在距肺静脉口约1cm处行环双肺静脉及其周围组织隔离。肺静脉隔离后如心房颤动仍持续,则行左房顶部两个隔离环间的线性消融及左下肺静脉到二尖辦环的线性消融。如心房颤动仍持续,则行体外电转复。结果仅2例患者在双侧肺静脉隔离时心房颤动终止;余28例患者双侧肺静脉隔离后心房颤动仍持续,且在左房顶部和左下肺静脉到二尖瓣环的消融线完成后仍无心房颤动转复病例,但其后的体外电转复均获成功。消融术时程为(231±58) min,放射线暴露时间为(31±12) min。1例患者发生心包填塞。术后平均随访(11±7)个月,5例患者复发。结论慢性心房颤动的维持机制大多数在心房而非肺静脉。环双肺静脉隔离+左房顶部和左下肺静脉到二尖辦环的线性消融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方法。最佳消融线的实施方法尚需进一步探讨。
李毅刚王群山陆尚彪邵芸俞洁霏谢起裕舒红
关键词:慢性心房颤动线性消融左心房内径电转复肺静脉口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围术期护理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脏介入诊治部收治的198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8例急诊PCI患者中,成功开通病变血管并植入支架者177例,冠状动脉多支严重病变选择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者11例,造影术后血管无严重病变采用保守治疗者9例,主动脉夹层者1例;术中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并实施电复律者15例,术中伴心源性休克安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pump,IABP)者17例,安装临时起搏器者18例。结论全面周到的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手术成功、病死率降低的有力保障。
刘慧凤舒红刘立骏施维捷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护理
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2007年
目的探讨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谱、发生机制和导管消融的方法学,使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更有效的控制。方法106例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进行电生理检查和消融治疗的患者,男72例,女34例,平均年龄为(61±13)岁。冠心病72例(包括心肌梗死后患者67例和冠状动脉外科搭桥术后16例),扩张性心肌病17例,右室发育不良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4例,心肌炎后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除冠状动脉搭桥术外其他心脏外科术后4例。常规植入3根标测导管,分别放置在高右房、希氏束和右心室。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包括心室程序刺激。所有患者均有自发或诱发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然后行右心室和(或)左心室标测,必要时行冠状动脉窦标测.理想消融耙点确定后,行消融治疗。结果67例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除2例成功的消融靶点在右心室近原起搏器植入部位和右心室心尖部外,其余瘢痕相关的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消融部位均在左心室。接受常规方法消融42例,消融成功率为86%(36例,以不能诱发临床室性心动过速为终点);接受心室三维基质标测和线性消融25例,消融成功率为84%(20例,以不能诱发任何室性心动过速为终点)。5例冠心病无心肌梗死史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例患者的发生机制为折返,3例为触发机制,均消融成功。17例扩张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均为折返,其中2例消融成功的部位在冠状动脉窦; 9例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右束支消融成功;其余6例中4例常规和(或)三维标测、消融后不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4例右室发育不良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4例心脏外科术后室性心动过速和3例心肌炎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均为折返,分别有2例、3例和2例消融成功。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1例的发生机制为折返,5例为触�
李毅刚王群山陆尚彪邵芸Stefan H.HohnloserCarsten W.IsraelGerian Grnefeld俞洁霏谢起裕舒红
关键词:右心室心尖部线性消融右束支消融靶点希氏束右室发育不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