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苏珍
- 作品数:16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穿越历史的诗性之光——论“文革”时期青年“地下诗歌”被引量:2
- 2008年
- "潜在写作文丛"的出版使"文革"地下诗歌尤其是以往研究较为薄弱甚至有空白之感的"上海诗人群"和"贵州诗人群"获得了整体性"亮相"。这些文本现实表明:对诗人身分的内在自我认同,是"文革"地下诗歌的主要生成心理机制;对中外文学传统的自觉借鉴,使"地下诗歌"和以往文本呈现显性的"互文"关系;"地下诗歌"包孕的现代质素彰显出对"文革"时代语境的超越。
- 胡苏珍
- 关键词:地下诗歌互文性
- 《秦腔》:纯粹的乡村经验叙事被引量:3
- 2006年
- 贾平凹在他的近作《秦腔》中实现了一次乡土叙述个性的转移。作者放弃了一切观念和理性,抽走了知识分子话语系统,用纯粹的地方口语还原乡土日常生活,呈现了父辈乡村形态和古老地方文化“秦腔”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终结现实;而乡村叙述主体的选择,乡土话语的撒野欢腾、无遮无拦,又跳跃着民间文化形态下的生命个体的情感意志力和生命感受力。
- 胡苏珍
- 关键词:传统文化
- 中国现代杂文的文类境遇被引量:1
- 2007年
- 发展现代杂文,关系到中国文学对自由精神的坚守和对正义的担当。作为一个文类,现代杂文在“五四”时期就获得了合法性地位,但经历了文学“一体化”的规约后,杂文创作逐渐走向式微。当前要恢复这一文类的活力,必须摒除各种实用主义误读以及“文学性”权力话语的挤压。
- 胡苏珍
- 关键词:现代杂文文类一体化权力话语
- 西方近现代诗歌史上的“戏剧化”诗学被引量:1
- 2018年
- 西方诗学中的"戏剧"美学传统,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以来的抒情文学,赫兹利特、勃朗宁、叶芝、庞德、艾略特和布鲁克斯等英美新批评诗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抒情诗的"戏剧化",主要集中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抒情诗主体"角色"化、"面具"化,间离自我或走向他者;二是吸收"对立""冲突"等"戏剧性"美学精神,使抒情诗歌充满互相矛盾和异质的经验和情思。这些都旨在丰富后起建立的正统"抒情诗"理念。
- 胡苏珍
- 关键词:戏剧化新批评燕卜荪柯尔律治布鲁克斯
- 跨语际实践中的新诗“戏剧化”研究
- 在新诗发展的历程中,“戏剧化”是一个兼涉诗学倡导与写作策略双重领域的异质性概念,曾以不同的提法、内涵进入新诗不同阶段优秀诗人的诗学或文本实践当中,但至今仍未见专文或专著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鉴于新诗戏剧化问题的复杂错综,...
- 胡苏珍
- 关键词:跨语际实践新诗形式
- 无法抵达的民间——论《红旗歌谣》的抒情主体性问题被引量:4
- 2008年
- 在"大跃进"时期,特定权力意志的政治需要,决定了其对民歌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使得五四时期对民间歌谣天籁价值的学理研究,在《红旗歌谣》这本被称为"诗三百"的诗集中纯粹凸现为政治运作,由此造成了民间歌谣的本体偏离。《红旗歌谣》中,"民间"的意味丧失殆尽,从而导致了在此基础上的"民间想象"所表达的"大我"抒情主体性的虚幻。
- 吴晓胡苏珍
- 关键词:《红旗歌谣》主体性
- 现代汉诗中的中国形象被引量:1
- 2010年
- 一个现代民族的文学形象中必然包含作家对所属民族或文化国形象的感知与想象。现代汉语诗人有的从现实层面予以关注,塑造了一个新生与劫难并存的中国形象;有的留恋传统文明,重新想象一个诗意而古朴的中国形象;而置身海外的旅居诗人,提供的是乡土中国与汉语中国的形象。现代汉诗中中国形象的发展演变过程既蕴含着现代诗人所传达的主体生命情思和经验,也表现了他们对自我民族、国家的疑视、反思与想象。
- 胡苏珍
- 关键词:现代汉诗
- 新诗“假叙述情境”中的戏剧化美学
- 2015年
- 冲突是现代体验的内核之一。现代诗人在非叙事的诗中也常常呈现个体、历史、存在层面的矛盾戏剧性,但不像剧作家那样构筑强烈的外部性格、事件冲突,也不表现人物剧烈动作和角色化语言,而是通过建构假叙述情境表达人生、存在的矛盾。在关涉日常矛盾冲突体验的描写中,现代诗人常在情境中制造"戏剧化"效果。
- 胡苏珍
- 关键词:抒情诗戏剧化情境
- 理悟与诗心的双调行——废名诗歌论
- 2022年
- 废名的诗具有“抗懂”性,其独特的抽象表达或禅家语,不尽是一般文字禅的超越性或消极性意蕴,还带有佛理逻辑层面的智性探求。循着“理”之源,能打开废名“空”观与生死书写的理路,解其“执着人生”心曲,入诗中“镜”类特殊意象的奥义,触到他关于真假、智慧的认识论逻辑。在另一面,废名又拂掉佛理禅机,听凭单纯的直观美感和纯粹诗心,在诗中沉浸于意念作画,呈现澄静生动的写意图景。而且,废名一些诗中的寂寞并非沮丧消极,而是“觉”的细腻和“智”的欢愉。将废名对各家新诗的评点和他自己的创作并置起来,可以析出他的诗歌“完全性”这一核心概念的几层内蕴,并以此提供评价新诗的细部维度,诸如“整个的想象”“普遍性”,对诗歌判断具有尺度效力。
- 胡苏珍
- 关键词:废名佛理诗心
- 现代汉诗中的“中国形象”
- <正>近百年新诗的丰富内涵,包蕴着现代诗人传达的主体生命情思和经验,而这些诗人的描写、抒发与想象中,也涵纳了他们对自我民族、国家的凝视、反思与想象。晚清的梁启超,20世纪20年代的郭沫若、闻一多,三四十年代的戴望舒、艾青...
- 胡苏珍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