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云
- 作品数:62 被引量:25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21世纪平流层气候变化和臭氧恢复
- 平流层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平流层气候和臭氧层如何变化,这些变化又将如何影响对流层气候变化是目前大气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两个因素将对21世纪平流层气候变化产生重要作用。一个是...
- 胡永云夏炎
- 文献传递
- 平流层NAM异常对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53年(1958—2010年)冬季的平流层北半球环状模(NAM)正、负异常下传期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活动特征分别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流层NAM负异常下传期间,阻塞高压事件的发生频次更高,生命期更长,并且在空间上发展得更加深厚。阻塞高压崩溃之后,冷空气主体偏北,所造成的我国北方地区降温也更强。通过对E-P通量分析发现,在NAM负异常下传期间,乌拉尔山区域的波动更容易向上传播,更有助于对流层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维持和发展。这些结果对利用平流层环流异常信号预测我国北方冬季短期气候变率,尤其是寒潮天气有重要意义。
- 孔文文胡永云
- 关键词:平流层E-P通量
- 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检测归因结论的解读被引量:3
- 2014年
- 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是识别人为和自然因子对气候变化相对贡献的核心研究内容,也是迄今没有很好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学术界对于检测和归因的概念有严谨的阐述。气候变化的检测,是在某种统计意义的定义下揭示气候或被气候影响的系统已发生变化的过程,但并不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
- 胡婷胡永云
- 关键词:归因IPCC气候变化
- 冰雪地球形成和融化机制的模拟研究
- 胡永云杨军
- 全球变暖的物理基础和科学简史被引量:12
- 2012年
- 全球变暖不仅是当今大气科学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也是国际社会争论较多的热门话题.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澄清这些争论,而是集中于简要阐述全球变暖的物理学基础,回顾其近200年的科学发展历史.藉此希望对非大气科学背景的学者理解有关全球变暖的科学问题有所帮助.
- 胡永云
- 关键词: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气候变化
- 北极海冰融化与我国冬季寒潮
- 在过去的几十年,北极海冰呈现快速融化的趋势。2012年9月,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达到了历史最低纪录。北极海冰融化对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大气环流、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已成为过去几年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将分析北极秋季海...
- 胡永云闻新宇刘骥平
- 文献传递
- 冰雪地球终结机制的数值模拟
- 地质勘探结果表明,距今6-7亿年前的新元古代时期,地球可能被冰雪完全覆盖而成为一个"冰雪地球"。有关"冰雪地球"假说的关键问题之一:如果地球被全冰封,是什么机制导致"冰雪地球"的融化?"冰雪地球"融化所需的温室气体(主要...
- 胡永云杨军
- 文献传递
- 北极平流层冬季早期变暖的GCM模拟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观测表明北极平流层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冬季早期(11~12月)存在变暖的趋势。为了验证该趋势是否是由于海面温度(SST)升高造成的,我们使用观测的全球SST强迫一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AGCM)。集合模拟的结果表明,在SST强迫下,北极平流层呈现统计显著的变暖趋势,极地对流层也有相对较弱的变暖趋势,但统计显著性较低。通过对模拟的位势高度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我们发现北半球位势高度第一模态(EOF1)的空间结构非常类似于北极涛动(AO)或北半球环状模(NAM),其平流层主分量时间序列在冬季早期呈现统计显著的负趋势。与负的AO趋势相对应的是,对流层高纬度和平流层中高纬度波动增强,说明极区变暖是由于波动增强产生的极区绝热加热增强造成的。另外,模拟的结果还表明北极平流层不仅在冬季早期出现变暖的趋势,在冬季晚期(2~3月)北极平流层低层也出现弱的变暖趋势。SST强迫导致北极平流层冬季变暖不利于异相臭氧化学反应的发生,这对极地平流层臭氧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 胡永云姜天宇
- 关键词:平流层臭氧损耗气候变化
- 1979年以来南极平流层冬季变暖被引量:9
- 2007年
- 极地气候比其他区域有着更为显著的变化,这不仅反映在极地近地面和对流层,也同样反映在平流层。使用NCEP/NCAR、NCEP/DOE和ERA40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极平流层温度和位势高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自1979年以来在冬季南极平流层存在变暖的趋势。分析NCEP/NCAR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结果是变暖主要出现在7—10月,最大增温位于30hPa,27a(1979—2005年)的最大增温幅度超过7℃。分析ERA40的结果是变暖主要出现在6—9月,较NCEP/NCAR和NCEP/DOE早1个月,最大增温位于平流层上层(5和3hPa),23a(1979—2001年)的最大增温幅度超过10℃。在平流层高层,最大增温位于极区中心;在平流层中低层,最大增温位于极区外围偏向澳大利亚一侧。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南极平流层的位势高度也存在升高的趋势。在NCEP/NCAR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中,最大位势高度升高位于10hPa,27a里的升高幅度超过450m。ERA40给出的结果相对弱一些,23a里的最大升高幅度接近300m。进一步的计算结果表明,进入南半球平流层的波动通量也有增加的趋势,可能是平流层波动增强导致了向南极的残余环流增强,与之相关的极圈内下沉运动也随之增强,下沉运动产生绝热加热,从而造成南极平流层增温和位势高度升高。
- 胡永云朱金奎刘骥平
- 关键词:臭氧损耗E-P通量
- 红矮星附近宜居性行星的臭氧层分布
- 胡永云罗杨程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