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雅娟

作品数:27 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包头市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包头市医药卫生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脑梗
  • 18篇脑梗死
  • 18篇梗死
  • 11篇急性
  • 8篇血清
  • 8篇急性脑梗死
  • 7篇蛋白
  • 6篇反应蛋白
  • 5篇抑素
  • 5篇胱抑素
  • 5篇胱抑素C
  • 5篇脑出血
  • 5篇出血
  • 4篇蛋白原
  • 4篇血清胱抑素
  • 4篇血清胱抑素C
  • 4篇预后
  • 4篇纤维蛋白
  • 4篇纤维蛋白原
  • 3篇动脉

机构

  • 25篇包头市第四医...
  • 1篇包钢集团第三...

作者

  • 25篇肖雅娟
  • 11篇吴跃华
  • 7篇冯树森
  • 5篇赵雪霞
  • 5篇刘凯
  • 3篇路雅宁
  • 2篇林黎明
  • 2篇侯晓连
  • 2篇张茂林
  • 1篇邬晓慧
  • 1篇徐秀芝
  • 1篇冯利东
  • 1篇王晓蓉
  • 1篇刘改祥
  • 1篇张建辉
  • 1篇张瑞芳
  • 1篇吴捷
  • 1篇宁海波
  • 1篇王莹
  • 1篇李杨

传媒

  • 5篇中国实用医药
  • 4篇包头医学院学...
  • 4篇国际老年医学...
  • 2篇内蒙古医学杂...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中华医学会急...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5
  • 2篇200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尿酸、胱抑素C与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和近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分析血尿酸、胱抑素C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二者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在48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200例为观察组,门诊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在入院当天、治疗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分,判定近期预后;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将观察组病人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测定各组间血尿酸及胱抑素C的水平;根据血尿酸、胱抑素C的水平将观察组病人再次分组,进一步分析血尿酸、胱抑素C与急性脑梗死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尿酸、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血尿酸、胱抑素C的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尿酸、胱抑素C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2,P=0.024;r=0.29,P=0.043);高尿酸血症组总有效率(62.9%)明显低于正常尿酸组(81.6%)(P=0.005),高胱抑素C组总有效率(62.8%)明显低于正常胱抑素组(83.1%)(P=0.003)。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尿酸、胱抑素C水平均明显升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呈正相关,对判断近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肖雅娟冯利东宁海波王莹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尿酸胱抑素CNIHSS预后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脑钠肽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脑钠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部亚低温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局部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在入院当天和治疗第3,7,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入院当天和治疗第3,14天检测血浆脑钠肽;治疗第14天判断疗效。结果两组入院当天血浆脑钠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亚低温组治疗第3,14天血浆脑钠肽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153.47±32.01)ng/L比(187.45±40.21)n矶和(111.02±38.27)ng/L比(139.71±29.5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入院当天和治疗第3天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局部亚低温组治疗第7,14天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13.84.4±6.00)分比(16.59±4.62)分和(9.23±4.48)分比(13.02±6.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部亚低温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90.0%(27/30)比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降低血浆脑钠肽浓度,提高疗效。
肖雅娟冯树森吴跃华
关键词:脑出血利钠肽局部亚低温
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治疗临床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基底节区血肿为最常见的部位,由于损伤内囊, 故称内囊出血,可破入脑室,患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 近几年来我院应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清...
肖雅娟
文献传递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性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性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进展至脑梗死相关性。方法分析我科2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按7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其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对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颈动脉大斑块、软斑块及混合性斑块比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性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进展至脑梗死相关。
吴跃华路雅宁肖雅娟赵雪霞冯树森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软斑块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后C-反应蛋白的影响
2010年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30例)予药物综合治疗,局部亚低温组(30例)在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发病第3、14日时,局部亚低温治疗组血清CRP(1.98±0.45)mg/dl、(0.86±0.23)mg/dl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血清CRP(3.32±0.69)mg/dl、(1.86±0.36)mg/d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出血后C-反应蛋白,减少炎症反应,发挥保护脑细胞作用。
肖雅娟
关键词:脑出血局部亚低温C-反应蛋白
血管内皮素、血清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被引量:13
2014年
血管内皮素(ET)升高可引起缺血区侧支血管强烈持久收缩、痉挛,加重梗死区缺血并刺激大量兴奋氨基酸及炎性因子的释放促使脑梗死细胞坏死呈级联反应,纤维蛋白原(FBI)参与凝血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应激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及血清FIB水平进行对照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寻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论依据。
吴跃华刘凯冯树森肖雅娟张茂林
关键词:脑梗死
血管内皮素、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细胞素(ET)、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梗死面积、神经损害的关系,从临床方面探讨二者在脑梗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第三天和病后14d的血浆采用免疫分析法内皮细胞素、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进行不同时程和同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进行相关分析,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70例脑梗死患者第3天时血浆ET、MMP-9浓度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浆ET、MMP-9水平CTV≥10cm3、与CTV<10cm3比较(P<0.05)。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患者血浆ET、MMP-9水平CSS>30与CSS≤30之间比较(P<0.05)。ET、MMP-9水平呈正相关,(r=0.428,P<0.001)。结论 ET、MMP-9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急性期血浆ET、MMP-9水平可作为判断梗死面积大小、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吴跃华刘凯冯树森肖雅娟张茂林
关键词:脑梗死基质金属蛋白酶-9
7d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 探讨7d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科1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按7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其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既往脑梗死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作次数>3次、颈动脉斑块等进行比较,采用ABCD2评分法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情况.结果 进展组患者中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者、颈动脉斑块者、发作次数>3次者较非进展组多见(P<0.05);ABCD2评分值的高危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P<0.01).结论 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发作次数>3次、ABCD2评分≥6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相关.
吴跃华路雅宁肖雅娟林黎明徐秀芝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2评分
急性脑梗死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动态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hs—CRP含量,分析血清hs—CRP含量与脑梗死病程...
肖雅娟王晓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病理机制炎症因子
骨折后脑梗死与未合并骨折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2015年
目的:动态比较骨折后脑梗死与未合并骨折脑梗死患者血液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方法:选择入神经内科及骨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包括老年骨折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合并骨折组与未合并骨折组,入院后第2天采集血液,化验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合并骨折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明显高于未合并骨折组;CRP、FIB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大小呈正相关,并且相同体积合并骨折组明显高于未合并骨折组;CRP、FIB水平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轻型、中型、重型)呈正相关,并且相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合并骨折组明显高于未合并骨折组,两组比较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得出骨折后上述两项指标升高,是老年骨折患者患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CRP、FIB参与脑梗塞的病理过程,检测CRP、FIB可评估脑梗死体积、神经受损程度及预后,同时骨科医生可通过检测两者,预防骨折后脑梗死的发生。
吴跃华刘凯肖雅娟冯树森赵雪霞侯晓连
关键词:脑梗死骨折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