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田

作品数:59 被引量:199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小鼠
  • 13篇手术
  • 13篇脊髓
  • 13篇骨折
  • 12篇内固定
  • 9篇损伤小鼠
  • 8篇腰椎
  • 8篇神经保护
  • 7篇手术治疗
  • 7篇脊柱
  • 6篇神经保护作用
  • 6篇细胞
  • 6篇颈椎
  • 6篇脊髓损伤
  • 6篇骨质
  • 6篇骨质疏松
  • 5篇疗效
  • 4篇胸腰椎
  • 4篇血栓
  • 4篇深静脉

机构

  • 38篇郑州大学第一...
  • 22篇新乡市中心医...
  • 10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漯河市中心医...
  • 1篇新乡市第一人...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作者

  • 59篇程田
  • 29篇刘宏建
  • 25篇寇红伟
  • 21篇尚国伟
  • 16篇朱振军
  • 15篇王义生
  • 12篇孙新志
  • 11篇李劲峰
  • 10篇郭俊杰
  • 8篇张书豪
  • 7篇皮国富
  • 6篇郭新军
  • 6篇李慧宁
  • 6篇关方霞
  • 5篇马珊珊
  • 5篇朱迪
  • 5篇李碧波
  • 4篇刘雯雯
  • 4篇周大凯
  • 3篇赵哲

传媒

  • 18篇中华实验外科...
  • 12篇中国实用医刊
  • 6篇郑州大学学报...
  • 4篇医药论坛杂志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新乡医学院学...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5篇2023
  • 3篇2022
  • 9篇2021
  • 2篇2020
  • 8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2
  • 5篇2010
  • 9篇2009
  • 1篇2008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效果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2AI)螺钉内固定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5例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患者的资料,男6例,女29例。术中固定至骶2水平(S2AI组)20例,其中男4例,女16例;固定至骶1水平(S1组)15例,其中男2例,女13例。术前、术后第7天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脊柱-骨盆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冠状面平衡(C7PL-CSVL)、骨盆倾斜和局部后凸(RK)Cobb角;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长、出血量、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2AI组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18.0±7.0)°,C7PL-CSVL(6.0±1.8)mm,骨盆倾斜(2.1±1.0)°,RK Cobb角(3.6±17.4)°,SVA(16.9±14.1)mm;与术前比较,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末次随访时VAS和ODI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之间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均未出现SSEP及MEP信号的改变和丢失。术后随访中未发生退钉、断棒、PJK、DJK及脊柱失代偿。S2AI组术后并发症(螺钉松动和迟发性臀部疼痛)发生率2/20,S1组为11/15,S2AI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1组(P=0.022)。结论:应用S2AI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既能满足强化固定的需要,又可获得有效的矫形效果。
燕淼恒寇红伟尚国伟姬彦辉陈向荣包德明孙新志程田郭俊杰李劲峰陈松峰尚春风朱迪刘正沛赵哲王卫东皮国富刘宏建王义生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人脐带沃顿胶对脑外伤小鼠的神经修复作用
2018年
目的观察人脐带沃顿胶(WJ)对脑外伤小鼠的神经修复作用。 方法采用小鼠CCI脑外伤模型建立动物模型,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Veh和WJ移植组。术后3 d,干湿称重法检测小鼠损伤侧脑含水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0的表达,碘化丙锭(PI)染色检测损伤附近区域坏死细胞数量;术后28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小鼠运动功能,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糖水偏好实验评价小鼠抑郁状况,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相关蛋白和神经营养因子表达。 结果(1)WJ移植组小鼠脑含水量[(84.61±1.61)%]与Veh组比较[(11.06±2.2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5,P=0.001)。(2)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WJ移植组术后第7、14、21、28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80±1.30)、(10.60±1.14)、(9.40±1.14)和(8.20±1.30)分]与Veh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9.80±1.09)、(8.40±1.14)、(7.20±1.09)和(5.80±0.84)分,P=0.000]。(3)小鼠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显示WJ移植组小鼠新物体辨别率为(65.57±1.543)%,高于Veh组[(50.03±1.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60,P=0.000)。(4)糖水偏嗜实验表明WJ移植组和Ve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05±2.10)%和(48.62±1.80)%,t=4.935,P=0.001]。(4)WJ移植组抑炎因子IL-10表达量[(659.39±14.40) pg/ml]明显高于Veh组[(554.39±15.54) pg/ml,t=4.957,P=0.008],而促炎因子TNF-α(755.90±16.89) ng/ml明显低于Veh组[(1 081.22±14.81) ng/ml,t=14.480,P=0.000]。(5)WJ移植组神经元特异性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MAP-2)、双皮质蛋白(DCX)和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0.94±0.18、1.3
程田刘雯雯刘宏建关方霞
关键词:脑外伤神经修复
褪黑素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与应用现状被引量:1
2023年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褪黑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内源性激素,可以调节生物昼夜节律。近年来研究发现,褪黑素可以调节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在维持骨代谢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总结褪黑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为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以“osteoporosis,melatonin,ovariectomized,pinealectomy,osteoblast,osteoclast,stem cells”为检索词,检索Pub 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相关文献,最终共纳入62篇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结果与结论:(1)褪黑素的基因表达情况在机体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差异,褪黑素可以维持间充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并通过促进Sirt1,PRC1/2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抑制细胞衰老。(2)褪黑素可以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方向,促进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抑制其向脂肪细胞和破骨细胞方向分化。(3)褪黑素可以有效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诱导的细胞毒性损伤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维持线粒体的稳定,提高成骨细胞的分化和矿化能力。(4)褪黑素可以阻断RANKL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引起的骨代谢紊乱,减少骨丢失,增加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在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平衡之间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5)褪黑素在骨质疏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其作用靶点过于复杂,同时涉及抗衰老、干细胞分化、抗炎和抗氧化多个方面,目前仍未能完全阐述清楚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闫立言韩萧男寇红伟尚国伟冷子宽刘宏建程田
关键词:骨质疏松褪黑素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氧化应激反应
Runx2基因高表达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背景:Runx2在成骨分化的信号途径中起核心作用,在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及促进骨愈合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的:观察Runx2基因高表达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1)扩增Runx2基因,利用腺病毒载体构建Runx2重组腺病毒(pA d-Runx2),检测病毒滴度后用重组腺病毒感染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表达变化;(2)感染后1,3,7,14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Runx2、BMP-2、OCN、ALP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成功制备pA d-Runx2重组腺病毒,病毒滴度为1.7×10^(10)pfu/L;(2)Runx2重组腺病毒感染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后细胞形态呈成骨样细胞改变,对照组细胞无明显变化;(3)感染组细胞Runx2、BMP-2、OCN、ALP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随感染时间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4)结果表明,高表达Runx2基因腺病毒感染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上调BMP-2、OCN、ALP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周大凯李慧宁马珊珊程田
关键词:脐血干细胞移植腺病毒科干细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颈前路手术结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结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5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或Cage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结果 52例中,优32例,良13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6.5%。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Cage植入或钛网植骨、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疗效显著。
朱振军程田李碧波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内固定术颈前路手术
髁上型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
2012年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治愈方法。方法对36例严重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髁上型带锁髓内钉固定并一期植骨修复缺损,术后早期进行CPM机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随访6~18个月,36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10个月。无肢体短缩、旋转或成角畸形,无创伤性关节炎、感染、主钉弯曲或断裂,锁钉无断裂或退出。膝关节屈曲均>70°,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采用髁上型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髁上严重粉碎性骨折,结合早期CPM机膝关节功能锻炼,内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程田朱振军李慧宁
关键词:髓内钉股骨骨折粉碎性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长期疗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0例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随访期间(随访时间>5年)死亡患者,最终纳入39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PVP组(210例)和PKP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手术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伤椎的影像学变化。结果PVP组手术时间[(33.1±10.0)min]短于PKP组[(39.1±12.8)min],骨水泥注入量[(3.5±1.1)ml]少于PKP组[(4.8±1.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92、-12.779,P均<0.01)。两组骨水泥渗漏率和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组术后椎体高度分别较术前增加(3.9±2.3)、(5.6±2.6)mm,伤椎Cobb角分别较术前减小(4.2±2.3)°、(6.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69、-7.930,P均<0.01);两组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度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VP和PKP均可以明显减轻OVCFs患者的疼痛症状,但PKP对于椎体高度的恢复和Cobb角的改善优于PVP;PVP与PKP治疗OVCFs均具有长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赵楠寇红伟尚国伟姬彦辉陈松峰陈向荣包德明程田郭俊杰李劲峰皮国富王义生刘宏建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经皮椎体成形术随访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新乡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2005年4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3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均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16~65岁,平均42.6岁,比较术前、术后血沉、后凸角、神经功能评估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2个月,平均26.3个月,随访期间无结核症状加重及相关并发症,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患者自觉症状均得到改善,血沉随访时恢复正常,术后植骨区均融合,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后凸畸形角度得以纠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较局限的胸腰椎结核可取的较为满意的效果。
周大凯程田朱振军
关键词:胸腰椎结核后路手术内固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融合与不融合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
2016年
目的:比较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及腰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为以后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经新乡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62例患者分别行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 A组)和腰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B组)治疗,其中 A 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53.3±7.2)岁;B 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55.2±6.9)岁。术后随访时间为(10.8±3.3)个月。术前术后分别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和JOA评分对早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ODI指数、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但术后两组之间ODI指数、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间盘切除手术方式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及腰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而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长和术中出血量,疗效未见明显差异。
李慧宁程田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确定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200例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根据术后第8天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将20例发生下肢DVT的患者纳入DVT组,其余180例患者术后经检查无下肢DVT,纳入非DVT组,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疾病史、吸烟史、凝血功能、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的差异,分析DVT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DVT组相比,DVT组患者年龄较大,吸烟者的比例较高(P<0.05)。高龄是术后DVT的危险因素,OR(95%CI)为1.075(1.013-1.142.(P<0.05)。结论:高龄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高划一寇红伟刘宏建陈向荣包德明孙新志张书豪尚国伟程田郭俊杰李劲峰王义生
关键词:颈椎深静脉血栓形成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