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林松

作品数:426 被引量:3,819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6篇期刊文章
  • 50篇专利
  • 31篇科技成果
  • 2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7篇石油与天然气...
  • 21篇天文地球
  • 10篇文化科学
  • 9篇建筑科学
  • 8篇理学
  • 2篇矿业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85篇油藏
  • 94篇水平井
  • 94篇平井
  • 74篇渗流
  • 68篇稠油
  • 67篇低渗
  • 61篇低渗透
  • 47篇稠油油藏
  • 39篇数值模拟
  • 39篇值模拟
  • 37篇低渗透油藏
  • 37篇气藏
  • 36篇压裂
  • 36篇油田
  • 35篇底水
  • 33篇油气
  • 31篇储层
  • 29篇底水油藏
  • 25篇地层
  • 20篇压力梯度

机构

  • 388篇中国石油大学...
  • 77篇中国石油天然...
  • 39篇中国石油大学...
  • 26篇中国石油化工...
  • 25篇中国石油
  • 8篇西南石油大学
  • 8篇中国石化
  • 7篇中海石油(中...
  • 6篇东北石油大学
  • 4篇长江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教育部
  • 3篇西安石油大学
  • 3篇中海石油(中...
  • 3篇中海石油(中...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海油田服务...
  • 2篇海洋石油高效...

作者

  • 425篇程林松
  • 97篇李春兰
  • 97篇黄世军
  • 54篇薛永超
  • 48篇曹仁义
  • 18篇郝斐
  • 18篇贾品
  • 17篇郎兆新
  • 16篇庞占喜
  • 15篇罗瑞兰
  • 15篇廉培庆
  • 14篇宁正福
  • 14篇魏绍蕾
  • 14篇冯金德
  • 11篇高海红
  • 11篇侯君
  • 10篇周体尧
  • 10篇黄成辉
  • 9篇李秀生
  • 8篇曾保全

传媒

  • 27篇西南石油大学...
  • 18篇计算物理
  • 18篇石油大学学报...
  • 14篇石油学报
  • 14篇特种油气藏
  • 13篇中国石油大学...
  • 12篇石油勘探与开...
  • 12篇西南石油学院...
  • 12篇油气地质与采...
  • 1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1篇石油钻采工艺
  • 11篇科学技术与工...
  • 8篇大庆石油地质...
  • 8篇石油钻探技术
  • 8篇西安石油大学...
  • 7篇天然气工业
  • 7篇石油天然气学...
  • 6篇钻采工艺
  • 5篇力学学报
  • 4篇断块油气田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18篇2022
  • 10篇2021
  • 8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14篇2017
  • 10篇2016
  • 33篇2015
  • 15篇2014
  • 19篇2013
  • 13篇2012
  • 27篇2011
  • 23篇2010
  • 24篇2009
  • 37篇2008
  • 27篇2007
  • 24篇2006
  • 36篇2005
4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于衰竭开采的动态电模拟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衰竭开采的动态电模拟装置,包括油/气藏模拟系统、低压电路系统和测量系统;所述油/气藏模拟系统包括油/气层、井和边界;所述低压电路系统为所述边界和所述井之间施加电压以模拟储层与生产井之间的能量差,且...
黄世军滕柏路程林松刘红君刘雪莹
文献传递
用于边底水油藏的三维模拟装置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边底水油藏的三维模拟装置,该装置包括一本体和一设置于本体侧面的可拆卸活动侧壁;本体内设有容置腔,本体顶部设有压盖,压盖下部设有活塞;压盖上设有多个与容置腔导通的放气孔;容置腔四周侧壁内设有可密封设置隔板的...
程林松赵伦刘佳范子菲
文献传递
油气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被引量:49
2005年
人们在进行油气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时,得到的结论不统一。利用毛管模型及启动压力梯度理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结论,是因为所取岩心的初始渗透率存在较大差异。经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使得低渗、特低渗储层比中高渗储层具有更强的应力敏感性,当初始渗透率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渗透率越低对应力越敏感,大于此值后,渗透率降低只与有效应力有关,而与初始渗透率无关。在油气生产过程中,储层变形对低渗、特低渗油气藏生产的影响很强,加大了这类油气藏的开发难度。
罗瑞兰程林松彭建春李春兰
关键词:渗透率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梯度低渗油气藏
稠油流变特性的基础实验研究被引量:20
2009年
针对稠油的流动特征,运用流变仪对稠油进行实验研究,结合常温常压下建立的物理评价模型,二者加以比较互为验证,从动态和静态2种角度测量了不同粘度稠油的流变特性;分析了稠油塑性粘度、屈服应力、启动压力梯度等参数对稠油流变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无水稠油的流变模式呈宾汉流体特征,稠油具有启动压力梯度,无水稠油的流动特征与孔喉大小、粘度因素关系密切。通过此实验模型模拟稠油在地下岩层孔喉的流动状态,验证了稠油在地下的流变特性,对开采稠油油藏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张跃雷程林松刘倩
关键词:稠油粘度启动压力梯度
动边界双重介质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模型被引量:8
2011年
裂缝性油藏中基质岩块的渗透率一般很低,大量岩心测试实验证实在基质岩块内的液体渗流和在一定含水饱和度下的气体渗流将偏离达西渗流,往往出现低速非达西渗流,表现出启动压力梯度以及流体流动边界不断向外扩展等特殊现象。本文充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动边界的影响,建立了微可压缩双重介质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的试井数学模型,对时间和空间变量进行离散化,求出了其数值解,进一步研究了压力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绘制了定压边界油藏生产时弹性储容比和窜流系数影响的典型试井曲线,分析了动边界的传播规律。
程林松任胜利廉培庆
关键词:双重介质动边界
特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确定新方法被引量:21
2008年
注采井距是影响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目前主要根据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大小来确定。阐述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根据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系数的变化规律,得到其数学描述形式,建立了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针对目前求解特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的局限性,基于修正后非线性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和叠加原理,提出求解特低渗透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的新方法。该方法除能考虑储层渗透率、注采压差外,还可以考虑流体粘度、预期产量、启动压力梯度以及介质变形程度的影响,同时形成了合理注采井距优化理论图版,方便现场应用。
李松泉程林松李秀生郝斐
关键词:低渗透注采井距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
低渗透油藏CO_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评价研究被引量:76
2007年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CO2驱工艺技术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注CO2气驱的增油机理、驱油类型、注气方式等。增油机理主要包括降粘作用、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膨胀作用、降低界面张力等;驱油类型主要包括混相驱、近混相驱、非混相驱等;注入方式包括连续注CO2气体、注碳酸水、水-CO2气体段塞交替注入等。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效率进行了矿场可行性分析,说明CO2驱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具有巨大潜力,对我国低渗透油藏注CO2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祝春生程林松
关键词:CO2驱油非混相驱驱油效率
低渗透油藏CO2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CO2驱工艺技术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调研。分析了注CO2气驱的增油机理、驱油类型。同时,采用某油田的低渗透岩心进行了CO2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说明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效率高于水驱,效果较好。并对低渗透油藏C...
祝春生程林松
关键词:非混相驱驱油效率低渗透油藏
局部非热平衡对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影响探究
2022年
干热岩的有效开发需要依托增强型地热系统所形成的复杂裂缝网络,而致密基质与不同裂缝之间形成了不同尺度的传质传热环境,导致多孔介质传质传热过程存在复杂性.为分析局部非热平衡对复杂裂缝系统传质传热过程的影响,建立考虑局部非热平衡假设的微观孔隙尺度传质传热模型,揭示局部非热平衡假设对基质-裂缝传质传热过程影响的微观作用机理.同时,建立考虑局部非热平衡假设的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和求解方法,通过储层物性参数敏感性研究分析考虑局部非热平衡假设的必要性.结果表明,不考虑局部非热平衡假设会低估在近裂缝区域的岩石温度,而高估传热前缘区域的流体温度;局部非热平衡对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注入早期;注入强度越高,或基质裂缝渗透率越低,或基质裂缝孔隙度差异越大,或岩石热扩散系数越大,或对流换热系数越小,都越需要考虑局部非热平衡假设.研究结果可为增强型地热系统的精确数值模拟提供参考.
程林松时俊杰曹仁义杨晨旭杜旭林
关键词:地热学致密储层局部非热平衡增强型地热系统
基于高精度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快速准确模拟页岩气储层开发过程中的动用情况,利用高精度波前快速推进法对波前运移程函方程进行求解,通过复合线性流模型对多级压裂水平井模型中的气体流态进行分区,实现飞行时间与真实时间的换算,得到储层动用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及储层动用范围与时间的定量关系.对比波前快速推进法与高精度波前快速推进法的计算结果,发现在相同时间内,利用高精度波前快速推进法计算时储层动用范围更大.在裂缝总长相等的情况下,通过对比不同裂缝形态下的储层动用发现,在裂缝间的压力达到连通前,储层动用程度与裂缝形态无关;当裂缝之间压力连通后,储层动用与裂缝形态密切相关.
黄世军滕柏路程林松艾爽贾振
关键词:页岩气
共4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