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永杰

作品数:13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血管
  • 4篇动脉
  • 4篇急性
  • 3篇前循环
  • 3篇卒中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3篇闭塞性
  • 2篇大血管
  • 2篇动脉闭塞
  • 2篇动脉闭塞性
  • 2篇动脉闭塞性疾...
  • 2篇性疾病
  • 2篇血性
  • 2篇认知功能障碍
  • 2篇溶栓
  • 2篇缺血
  • 2篇颅内
  • 2篇脑卒中

机构

  • 13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皖南医学院弋...
  • 2篇扬州大学附属...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扬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郑州市第三人...
  • 1篇自贡市第三人...

作者

  • 13篇白永杰
  • 4篇尤爱民
  • 4篇田婧
  • 2篇黄丽娜
  • 2篇戚纪胜
  • 1篇王守春
  • 1篇时忠华
  • 1篇谢峥
  • 1篇王丽军
  • 1篇王力
  • 1篇张帅
  • 1篇王萧逸
  • 1篇杜敢琴
  • 1篇杨世泉
  • 1篇腾丹阳
  • 1篇连立飞
  • 1篇郭晓凯
  • 1篇王海山
  • 1篇富奇志
  • 1篇姚建平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临床心身疾病...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医药信息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中华眼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扩大的血管间隙(EPVS)与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50%定义为重度狭窄。基底节区EPVS(EPVS-BG)和半卵圆中心区EPVS(EPVS-CSO)评分0~1分定义为无或轻度EPVS组,2~4分为重度EPVS组,单因素分析分别比较不同部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EPV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239例患者,其中重度EPVS-BG患者106例,重度EPVS-CSO患者76例。重度EPVS-BG和EPVS-CSO组患者分别较无或轻度EPVS组具有较高的年龄、高血压病史、颅内外大血管狭窄以及腔隙性梗死和重度脑白质损伤比例(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狭窄(OR=3.44,95%CI 1.32~8.49;P=0.011)和大脑中动脉狭窄(OR=2.87,95%CI 1.22~6.73;P=0.016)是EPVS-BG的独立预测因素。大脑中动脉狭窄(OR=3.51,95%CI 1.29~9.50;P=0.014)是EPVS-CSO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基底节区EPVS独立相关,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半卵圆中心区EPVS独立相关。
白永杰张笑娜王浏瑛李昕赵昱倩黄丽娜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硬化
前循环串联性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后的有症状颅内出血:预测因素和对转归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前循环串联性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血栓切除术后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的预测因素和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在5家综合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和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治疗的前循环串联性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海德堡出血分类标准评估SICH。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功能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ICH对90 d时转归的影响以及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24例行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治疗的前循环串联性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19例(15.3%)发生SICH,60例(48.4%)转归良好,28例(22.6%)死亡。SICH组转归不良发生率(94.7%对43.8%;χ2=16.708,P<0.001)和病死率(57.9%对16.2%;P<0.001)显著高于非SICH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CH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7.78,95%可信区间2.60~96.70;P=0.006),而梗死核心较大(ASPECT评分低)是SICH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2.63,95%可信区间1.18~5.88;P=0.018)。结论在接受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治疗的前循环串联性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SICH与3个月时转归不良和病死率较高相关,而术前梗死核心较大是SICH的独立预测因素。
白永杰张帅李顺尚贤金资文杰段佩养戚纪胜
关键词:卒中动脉闭塞性疾病血栓切除术颅内出血
基于思维导图下的宣教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干预中基于思维导图下的宣教模式对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健康教育与基于思维导图下的宣教模式,观察2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测评结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测评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72.50%,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优良率为75.00%,观察组优良率为9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思维导图下的宣教模式可有效提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增强患者满意度。
王丽军王萧逸白永杰郭晓凯富奇志宋润珞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自我管理思维导图健康教育
静脉溶栓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被引量:21
2019年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东部战区总医院49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8例,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3例。按照静脉溶栓和(或)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治疗方法分为4组:A组为无静脉溶栓且未行支架置入术,B组为无静脉溶栓行支架置入术,C组为静脉溶栓未行支架置入术,D组为静脉溶栓且行支架置入术。记录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良好侧支循环比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等;临床资料包括颅内段闭塞血管、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手术处理方式、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住院期间用药等。评价4组患者安全性和临床预后,包括血管再通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和mRS评分0~1分为预后极好。结果(1) 4组间年龄、入院血糖水平、症状开始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史、吸烟史、良好侧支循环、NIHSS评分和ASPECT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4组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的颅内段闭塞部位、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术中优先处理远端或近端以及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 124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中,闭塞血管成功�
白永杰张帅李顺尚贤金资文杰段佩养戚纪胜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机械取栓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与病变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首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病灶部位及体积的关系。方法急性期初发LI组(7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LI组结合头颅灌注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分为额叶组(10例)、颞叶组(12例)、基底节组(14例)、丘脑组(16例)和侧脑室旁组(18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Alzheimer病评定量表-认知亚量表(ADAS-cog)心理测试,评价各亚组与对照组的认知功能。LI组根据MMSE评分,分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组31例和非VCI组39例,采用头颅DWI及MRA,比较各亚组与对照组的病灶体积。结果(1)额叶组、颞叶组、基底节组、丘脑组和侧脑室旁组与正常对照组在记忆力、语言、执行力因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定向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叶组、丘脑组与其他三组之间在记忆力评分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脑组与其余四组在语言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颞叶与其余三组在执行力因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期病灶体积VCI组与非V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部位是LI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的重要因素,病灶体积与LI患者认知功能无明显关系。
谢峥黄丽娜连立飞杜敢琴腾丹阳白永杰白亚辉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后肺炎患者病原微生物变化及与IL-8 TNF-αBcl-2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肺炎患者病原微生物变化及与IL-8、TNF-α、Bcl-2关系。方法选择2017-07—2019-07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肺炎分为合并组(n=57)与未合并组(n=69),比较2组血清IL-8、TNF-α、Bcl-2水平及肺部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合并组革兰阴性菌(68.42%)、革兰阳性菌(45.61%)、真菌检出率(17.54%)显著高于未合并组(分别为2.90%、1.45%、1.45%);合并组IL-8(61.2±0.43)μg/L、TNF-α(4.19±0.58)μg/L,显著高于未合并组的(0.51±0.11)μg/L、(2.48±0.30)μg/L;Bcl-2(0.77±0.17)μg/L,显著低于未合并组的(1.52±0.35)μg/L;合并组肺部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与IL-8、TNF-α、Bcl-2水平显著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肺炎患者肺部病原微生物检出率随着血清IL-8、TNF-α水平上升及Bcl-2水平下降而增加,可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张鲲陈文娜白永杰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IL-8TNF-ΑBCL-2
尼莫地平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效果及对患者S-100β蛋白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效果及对患者S-100β蛋白、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3组,各35例。对照A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对照B组给予艾地苯醌治疗,联合组给予尼莫地平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观察4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定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3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黏附率、血细胞比容水平及血清S-100β蛋白、P选择素水平。比较治疗前后3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比较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最高。治疗后3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黏附率及血细胞比容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血清S-100β蛋白及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及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JP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疗效显著,可下调血清S-100β蛋白、P选择素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运动功能,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田婧白永杰尤爱民
关键词:脑梗死尼莫地平艾地苯醌S-100Β蛋白P选择素
人工智能在视网膜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2021年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疾病诊断和治疗评估等方面发展迅速。有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损害可通过视网膜的血管改变及时发现并预防。目前,应用AI技术可快速识别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发现疾病的早期系统性损害。AI算法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不仅能分割视网膜血管,鉴别出视网膜动静脉和视网膜微小血管,还能测量其厚度,这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预测和预后提供了可能。
安宁马雪莹白永杰王海山
关键词:人工智能视网膜血管血管分割卷积神经网络
经股动脉介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的影响研究
2023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方法纳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指标,统计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χ^(2)=3.896,P=0.048);治疗前两组治疗前R、Qmean、Vmean、NSE、S100B、SDF-1和VILIP-1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R、NSE、S100B和VILIP-1低于对照组(t=2.631,4.120,4.971,3.081;P=0.010,<0.001,<0.001,0.003),Qmean、Vmean、SDF-1高于对照组(t=2.685,2.420,3.955;P=0.009,0.018,<0.001)。结论研究发现,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血管再通率高,对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良好,可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赵菲孙泽西白永杰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率
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中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二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8家卒中中心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其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观察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90 d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7例患者,其中他汀组200例(81.0%)、非他汀组47例(19.0%),经倾向评分匹配1∶1匹配后,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各43例。倾向评分匹配后,他汀组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显著高于非他汀组(P<0.05),90 d死亡率显著低于非他汀组(P<0.05),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侧支循环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安全性高,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是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刘瀚圣龚自力资文杰邱忠明李凤利岳成松杨峻刘文华时忠华杨世泉张帅王力白永杰王守春吴德平陈路明余鹏霄罗伟东刘帅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他汀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