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有成

作品数:16 被引量:122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长江口
  • 5篇沉积物
  • 4篇营养盐
  • 4篇海域
  • 3篇有机质
  • 3篇邻近海域
  • 3篇埋藏
  • 3篇近海
  • 3篇近海域
  • 3篇白令海
  • 3篇表层沉积物
  • 3篇楚科奇海
  • 2篇有机碳
  • 2篇生物标志
  • 2篇生物标志物
  • 2篇示踪
  • 2篇种群
  • 2篇种群结构
  • 2篇陆源有机质
  • 2篇

机构

  • 15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国家海洋局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杭州科技职业...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作者

  • 16篇白有成
  • 15篇金海燕
  • 13篇陈建芳
  • 12篇李宏亮
  • 8篇高生泉
  • 6篇王奎
  • 6篇卢勇
  • 5篇张海生
  • 4篇庄燕培
  • 3篇季仲强
  • 2篇章伟艳
  • 2篇赵美训
  • 2篇邢磊
  • 1篇张富元
  • 1篇翁焕新
  • 1篇金明明
  • 1篇高为利
  • 1篇刘子琳
  • 1篇徐杰
  • 1篇刘艳岚

传媒

  • 7篇海洋学报
  • 3篇海洋学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不同粒级沉积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18
2009年
通过对长江口、杭州湾、舟山海域及东海陆架4个海区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敏感组分分析,发现东海陆架与长江口具有相似的三级组分物质组成,杭州湾与舟山海域具有相似的两级组分物质组成。综合4个区域粒级组分分布特征,采用湿分法将4个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成6个粒级:<0.004 mm,0.004~0.025 mm,0.025~0.063 mm,0.063~0.125 mm,0.125~0.250 mm和>0.250 mm,分别提取各级组分和全样进行有机碳及同位素测试。定量分析各级组分有机碳含量、来源及物质组分,除杭州湾海域粗粒级外,基本上<0.004 mm的粘土组分有机碳含量最高;富集在杭州湾海域粗颗粒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植物碎屑。沉积物颗粒大小、物质组成类型是不同粒级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章伟艳金海燕张富元赵国军杨克红李宏亮白有成高为利
关键词:沉积物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2007年10月和2009年6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其中Cu、Pb、Zn、Cd、Cr、As和Hg等7种重金属元素和TOC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u、Pb、Zn、Cd、Cr、As和Hg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43×10-6,36.85×10-6,93.48×10-6,0.17×10-6,72.91×10-6,10.60×10-6和0.043×10-6。各重金属元素空间上呈现长江口及杭州湾高、外陆架海区低的分布趋势,且总体上调查海区南部海域高于北部海域。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Cu>Cr>Zn>Pb>As>Cd>Hg,其中Cu和Cr元素是主要的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Hg>Cu>As>Pb>Cr>Zn,其中Cd、Hg和Cu元素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仅局部海域受到了重金属元素的污染,RI值均小于150,属低潜在生态危害的范畴。
白有成高生泉金海燕孙向卫李宏亮卢勇王奎陈建芳
关键词:长江口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楚科奇海附近表层沉积物中类脂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和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多参数生物标记物法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研究了2003年夏季我国二次北极考察时采集的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比例变化及其作为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替代指标的潜力。观测海区表层沉积物中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的总含量为20~3149ng/g,平均值为1010ng/g,生物标志物总量分布表明南部的楚科奇陆架海域生产力明显高于北部海台区,不同站位的菜子甾醇和甲藻甾醇相对比例有明显变化,但都显示菜子甾醇占优势,楚科奇海陆架的站位中都是硅藻为主,菜子甾醇占生物标志物总量的比例为42%~74%,甲藻甾醇占生物标志物总量的比例为17%~37%,在海台区仍然是硅藻占优势,但是甲藻和颗石藻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加拿大海盆的4个站位中以甲藻和颗石藻为主,硅藻并非加拿大海盆的优势种群。这与用显微镜下鉴定得到的硅藻和甲藻分布趋势相似。研究结果为生物标志物作为浮游植物种群结果替代指标并为利用柱状样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古生态提供现代依据。
白有成陈建芳李宏亮邢磊金海燕赵美训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表层沉积物楚科奇海
北极楚科奇海-北白令海表层沉积物陆源有机质示踪与埋藏效应
大陆边缘贮存了全球海洋约80%以上的沉积有机碳,在海洋埋藏的有机质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其也是陆源有机质的一个重要汇区。北极陆架是全球最大的陆架,因而,弄清楚北极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与来源,对增进全球碳循环的认识具...
季仲强金海燕白有成庄燕培张扬李宏亮陈建芳
文献传递
长江口嵊泗海域生物体内持久性污染物残留量及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2007年10月"908"项目调查期间采集于长江口嵊泗海域的生物样品,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含量和组分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其它河口地区资料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其残留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各生物体内HCHs的总量水平为(6.0~20.3)×10-9,平均值为12.13×10-9;DDTs的总量水平则为(2.9~164.1)×10-9,平均值为69.5×10-9,总体看,DDTs的含量要高于HCHs。HCHs、DDTs和PCBs含量随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HCHs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藻类〉鱼和虾类〉软体动物,DDTs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鱼和虾类〉软体动物〉藻类,而PCBs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软体动物〉藻类〉鱼和虾类。从HCHs组分来看,藻类中以γHCH的含量为最高,软体动物中以βHCH占优势,鱼类中占优势的是βHCH和δHCH;DDTs组分中,以p,p-′DDE占绝对优势;PCBs的组分中主要以PCB28、PCB52、PCB101和PCB118为主。
白有成金海燕卢勇李宏亮王奎高生泉陈建芳
关键词:长江口生物体
加拿大海盆北部营养盐限制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2008年夏季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营养盐、叶绿素a、温度和盐度等数据资料,结合现场营养盐添加实验的结果讨论西北冰洋加拿大海盆北部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结果表明:由于融冰水稀释作用,加拿大海盆B80站约20m深度存在较强的盐跃层,阻碍了水体上下混合。较低浓度的溶解无机氮(DIN)和硅酸盐(分别为0.31μmol/L和0.94μmol/L)以及严重偏离Redfield比值的N/P、N/Si比值(分别为0.42和0.32)表明加拿大海盆表层水体存在N和Si限制。根据现场营养盐加富实验各培养组叶绿素a浓度变化、营养盐吸收总量差异和浮游植物种群结构,进一步表明氮是北冰洋海盆首要限制营养盐,而Si则抑制了硅质生物的生长。同时,较小的硝酸盐半饱和常数(Ks)证明即使在营养盐充足的情况下北冰洋海盆浮游植物生长速率也处于较低水平。计算得到各培养组营养盐吸收比例(N/P比值)均大于Redfield比值,可能是培养实验过程中以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为主,硅藻等小型浮游植物为辅造成的。
李宏亮陈建芳高生泉卢勇金海燕白有成庄燕培张海生
关键词:营养盐限制种群结构
楚科奇海R12a沉积柱状样500年以来生物标记物记录被引量:6
2010年
通过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对取自中国第二次北极考察的R12a岩心顶部40 cm样品进行了浮游植物和种群结构变化的研究,获得了500 a以来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信息。结果表明:R12a岩心在过去的500多年来,所记录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单一藻类的生产力总体上也呈现上升趋势。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主要表现为颗石藻相对含量下降,硅藻相对含量上升,甲藻没有明显的波动,这可能与北太平洋水输入决定的楚科奇海营养盐结构及夏季海冰覆盖变化有关。
白有成陈建芳李宏亮金海燕张海生王奎邢磊赵美训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海洋初级生产力种群结构楚科奇海
北极楚科奇海-北白令海表层沉积物陆源有机质示踪与埋藏效应
边缘贮存了全球海洋约80%以上的沉积有机碳,在海洋埋藏的有机质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其也是陆源有机质的一个重要汇区.北极陆架是全球最大的陆架,因而,弄清楚北极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与来源,对增进全球碳循环的认识具有重...
季仲强金海燕白有成庄燕培张扬李宏亮陈建芳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陆源有机质示踪法
长江口外赤潮多发区近几十年来的古生产力记录及环境意义被引量:14
2009年
选取长江口外赤潮多发区沉积物柱状样,在高分辨率测年基础上,通过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δ13C)、生物硅、绿素等多项指标的分析获得了调查海区古生产力的变化信息。并结合近几十年来营养盐浓度及组成结构的变化探讨了海洋浮游藻类组成结构的变化在海洋古环境中的记录。柱状样年代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初。δ13C值在柱中的分布为-26.15×10-3^-19.5×10-3,表明有机碳为陆源与海生的混合。生物标志物在柱状样中的分布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以前含量均较低;50年代至80年代含量均增加,表明海洋浮游藻类活动强烈且以硅藻为主,与此阶段长江口营养盐浓度迅速增加相对应;80年代以后,生物硅的含量下降至整个柱中最低水平,绿素有所降低,但高于50年代前的水平,而有机碳含量增加,表明在该时段硅藻生物量降低,其他藻类生物量有所增加,这与长江口营养盐氮盐持续增加而硅酸盐逐年降低、氮与磷的含量比值、磷与硅的含量比值迅速增大有关。沉积记录还表明此阶段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增强。
金海燕陈建芳翁焕新李宏亮章伟艳徐杰白有成王奎
关键词:长江口古生产力生物硅
北极快速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被引量:12
2018年
北冰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本文聚焦北极海冰变化幅度最大的西北冰洋,从营养盐、叶绿素、浮游植物群落和沉积碳埋藏等变化来讨论海洋生态环境对北极快速变化的响应。尽管太平洋北向流和北极周边河流输入加强可以增加西北冰洋上层营养盐储库,但由于夏季硅藻旺发向沉积物迁出大量生源元素,使得上层营养盐相对亏损,部分海域存在显著的氮限制和硅限制。随海冰减退,尽管夏末海盆区浮游植物呈现小型化趋势,但西北冰洋总体上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呈现增高的趋势;伴随叶绿素极大层下移、北扩,以硅藻为代表的生物泵过程得以更高效的运转。在沉积物埋藏的有机碳中,除原先北冰洋生态系统占据重要比份的冰藻外,硅藻等藻类的有机碳埋藏也逐渐增加。西北冰洋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增加不仅促进了生物泵的运转和碳的埋藏,而且给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北极海域目前已成为全球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大、海洋生态系统改变最显著的地区之一。
陈建芳金海燕白有成庄燕培李宏亮李杨杰任健
关键词:营养盐叶绿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