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少君

作品数:14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细胞
  • 2篇动脉
  • 2篇造影
  • 2篇肉芽
  • 2篇肉芽肿
  • 2篇上臂
  • 2篇嗜酸
  • 2篇螺旋CT
  • 1篇代谢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造影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清生化
  • 1篇血清生化指标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功能

机构

  • 12篇天门市第一人...

作者

  • 12篇白少君
  • 4篇李利
  • 3篇曹新生
  • 3篇杨柯
  • 2篇陈莹
  • 1篇彭剑敏
  • 1篇张雅利
  • 1篇张崛

传媒

  • 2篇CT理论与应...
  • 2篇中国CT和M...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磁共振成像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分化程度直肠癌扩散峰度成像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直肠癌患者,根据肿瘤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组12例、中分化组23例和低分化组10例。3组采用扩散加权成像和扩散峰度成像进行分析,测量表观扩散系数(_(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K_(app)值和D_(app)值,评估ADC值、K_(app)值和D_(app)值对直肠癌分化程度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高分化组ADC值[(1.05±0.09)mm^2/s]、D_(app)值[(1.40±0.11)mm^2/s]高于中分化组[(0.91±0.08)、(1.23±0.09)mm^2/s]和低分化组[(0.80±0.05)、(1.02±0.05)mm^2/s](P<0.05),K_(app)值[(0.79±0.03)mm^2/s]低于中分化组[(0.91±0.07)mm^2/s]和低分化组[(1.09±0.09)mm^2/s](P<0.05);中分化组ADC值和D_(app)值高于低分化组,K_(app)值低于低分化组(P<0.01);K_(app)、D_(app)及ADC值鉴别高分化与中分化直肠癌的AUC分别为0.989、0.891和0.848,灵敏度分别为0.913、0.833、0.667,特异度分别为1.000、0.739、0.870,其中K_(app)值鉴别效能最高;K_(app)、D_(app)及ADC值鉴别中分化与低分化直肠癌的AUC分别为0.959、0.965和0.872,灵敏度分别为1.000、0.870、0.625,特异度分别为0.870、1.000、1.000,其中D_(app)值鉴别效能最高。结论扩散峰度成像能区分不同组织分化类型的直肠癌,对判断直肠癌的恶性程度有指导意义。
杨柯白少君张雅利
关键词:直肠癌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
胃癌螺旋CT三期增强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旨在探讨胃癌螺旋CT三期增强图像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50例,收集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分析50例胃癌患者CT三期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CT增强扫描对胃癌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对胃体部、胃窦部胃癌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CT三期增强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对胃癌总检出率、诊断准确率为74.00%、50.00%,明显低于CT三期增强98.00%、9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中患者图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胃壁增厚,广泛增厚者未见胃壁自然弧度,胃壁僵硬,胃轮廊不清,周围脂肪层模糊或完全消失。CT三期增强中,胃腔内、胃壁内外对比梯度较佳,可直观显示肿瘤大小、形态及与毗邻组织结构,36例患者增强扫描图像中均显示胃壁增厚变化不均匀,胃体内肿块向腔内外突出,侵犯周围组织。41例患者病灶内侧粘膜层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面积增大,平衡期完全强化。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胃癌病灶图像表现特征,检出率及诊断准确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白少君
关键词:胃癌
运用核磁共振成像观察针刺外关穴捻针状态脑区的激活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在“腧穴特异性一脑相关”假说的指导下,开展外关穴特异性的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进一步探讨外关穴功效与脑区激活之间的联系。方法:针刺6名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采用Block设计,针刺得气后捻转30S后停止捻针30s,重复6次,同时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BOLD)技术进行全脑扫描,利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mapping,SPM2)软件包处理图像。结果:针刺右侧外关穴捻针状态,左右脑半球、左右小脑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其中,左脑激活的区域相对集中在额下回、颢下回、顶下小叶和小脑,右脑激活的区域相对集中在额下回、颞上回、颞中回、顶下小叶、岛叶、边缘叶、脑干和小脑。结论:运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到,针刺外关穴捻针状态下,不同功能脑区有着相对特异的激活,这些脑区与针刺外关穴的功效密切相关,初步表明针刺外关穴的信号在脑区有着相对特异的响应。
白少君
关键词:针刺外关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脑功能成像
常规CTA联合减影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常规CT血管造影(CTA)联合减影CTA(S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分辨及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颈动脉狭窄疑似患者分别进行常规CTA、减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诊断实验评价方法比较两种CTA法与DSA法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率及其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常规CTA显示共62条颈动脉狭窄,SCTA显示共80条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DSA显示共76条颈动脉狭窄,常规CTA与DSA检出颈动脉狭窄有差异,SCTA与DSA检出颈动脉狭窄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78.9%(60/76),特异度为85.7%(12/14),阳性预测值为96.8%(60/62),阴性预测值为42.9%(6/14);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8.7%(75/76),特异度为64.3%(9/14),阳性预测值为93.7%(75/80),阴性预测值为90.0%(9/10),与CTA比,S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较高(P<0.05)。结论: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和分级方面,SCTA较常规CTA更能准确反映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白少君李利
关键词:CT血管造影颈动脉狭窄
上臂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一例
患者女,46岁,两年前无意间发现双侧肘部无痛性包块,约核桃大小,伴皮肤瘙痒,无红肿热痛,无皮肤溃疡,无肢体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加重.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细胞比率10.2 %,穿刺细胞学示:反应性增生.予激素、干扰素及免疫球...
陈红桃白少君陈莹杨柯曹新生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
左下腔静脉伴半奇静脉延续1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女,50岁,外伤后胸片示主动脉增宽,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T:肾上段至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图1),左肾静脉以下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左侧(图1A),右肾静脉经腹主动脉后方汇入左下腔静脉(图1B),左下腔静脉在L1平面汇入扩大的半奇静脉,
陈红桃彭凤娥白少君彭剑敏曹新生
关键词:腔静脉奇静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螺旋CT三维定量测量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前分期和预后评估的作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定量测量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前分期和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选取1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患者均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并行手术切除术,术后对患者随访3年,比较分析患者的3年生存率;根据病理结果、二维测量、三维定量测量结果,比较分析患者肿瘤直径的大小以及肿瘤分期的不同。结果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分析发现,年龄越大者生存率越低,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生存率较低,根据病理结果进行分期比较显示,肿瘤直径越大生存率越低;肿瘤直径大小的比较分析,发现三维定量测量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肿瘤分期结果与病理分期结果一致;二维测量结果与三维测量、病理结果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三维定量测量可精确测量肿瘤最大直径的大小,分期较准确,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白少君李利
关键词:螺旋CT非小细胞肺癌术前分期预后
上臂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一例被引量:2
2014年
患者女,46岁,2年前无意间发现双侧肘部无痛性包块,约核桃大小,伴皮肤瘙痒,无红肿热痛,无皮肤溃疡,无肢体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加重。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细胞比率10.2%,穿刺细胞学示:反应性增生。予激素、干扰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停药后不久症状再次发作,如此反复治疗2年。最近体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右肘关节内侧分别可触及大小约3 cm×2 cm,3 cm×3 cm质韧包块,边界不清,压痛(-),包块表皮色素沉着,可见斑点状皮疹,无破溃,无水肿。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比率68.10%,嗜酸细胞比率7.70%,
陈红桃白少君陈莹杨柯曹新生
关键词:嗜酸细胞肉芽肿磁共振成像上肢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相邻椎体MRI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病的类型与相邻椎体MRI加权图像上信号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分析2012年7月—2014年2月在该院行椎间盘切除术的168例患者资料术前均有MRI、T1加权、T2加权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行手术的椎间盘及上下相邻椎体与正常椎间盘的MRI T1加权、T2加权影像信号的变化强度,记录信号改变的强度,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MRI加权信号的改变(低或高的信号改变)评估椎间盘病的类型,其信号改变较为明显的是上部相邻椎体的T2加权图像(45.3%);而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信号改变较差(30.9%),结果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脱出的上部相邻椎体在MRI T1加权像上信号改变明显,在MRI T2加权图像上,椎间盘脱出的上部相邻椎体的信号改变比椎间盘突出者更加明显。
白少君李利
关键词:椎间盘
冠心病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斑块性质与血小板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斑块性质与血小板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诊断为冠心病的101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T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软斑块(28例)、混合斑块(33例)、钙化斑块(40例);测定血清中血小板功能指标、血脂及炎症生化指标的含量。结果:软斑块、混合斑块患者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P选择素(CD62P)、sTLT-1、低密度脂蛋白(LDL)、Lp-a、PCSK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IL-17A、白细胞分化抗原40(CD40L)、sICAM1的含量以及血小板表面EMMPRIN、GPVI的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钙化斑块患者,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低于钙化斑块患者,且软斑块患者血清中PAF、CD62P、sTLT-1、LDL、Lp-a、PCSK9、TNF-α、IFN-γ、IL-17A、CD40L、sICAM1的含量以及血小板表面EMMPRIN、GPVI的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混合斑块患者,血清中HDL的含量低于混合斑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C冠状动脉造影斑块性质的变化与血小板聚集、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激活密切相关。
白少君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血小板功能脂代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