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汉勤

作品数:13 被引量:656H指数:12
供职机构:奥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生态系统
  • 5篇陆地生态
  • 5篇陆地生态系统
  • 4篇碳循环
  • 4篇全球变化
  • 3篇气候
  • 2篇土壤
  • 2篇污染
  • 2篇陆地生态系统...
  • 2篇火干扰
  • 1篇氮沉降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系统
  • 1篇动态模型
  • 1篇有害废弃物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储量
  • 1篇生态系统模型
  • 1篇生态效应

机构

  • 12篇奥本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瑞典皇家理工...
  • 1篇美国农业部

作者

  • 13篇田汉勤
  • 3篇徐小锋
  • 2篇吕超群
  • 2篇任巍
  • 2篇吕爱锋
  • 2篇万师强
  • 2篇陈广生
  • 1篇刘纪远
  • 1篇逯非
  • 1篇匡文慧
  • 1篇延晓冬
  • 1篇熊喆
  • 1篇黄耀
  • 1篇马克平
  • 1篇邵全琴
  • 1篇何剑锋
  • 1篇宋霞
  • 1篇毛慧琴
  • 1篇孙朝阳
  • 1篇陶波

传媒

  • 7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1
  • 1篇2010
  • 7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81—2019年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及影响机制被引量:4
2022年
农业土壤具有可观的固碳及减碳潜力,有助于减缓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华北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及其驱动因子,结合荟萃分析、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模型和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1981—2019年间中国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1—2019年间华北平原0—20 cm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523.10±79.36)Tg C((14.56±1.66)Mg C/hm^(2)),并以5.94 Tg C/a(0.12 Mg C hma)的年固持速率稳步增长,占比约为中国农田每年新增土壤有机碳的23.3%。其中,常规农田管理措施,包括无机肥施用、有机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增长的贡献平均为25.1%,即1.49 Tg C/a(0.03 Mg C hma)。相比对照组,氮磷钾无机肥施用可提高22.7%—26.0%的土壤有机碳固定速率,有机肥可提高48.3%,秸秆还田可提高23.4%。同时,上述常规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作用受到土壤本身理化性质的调控,在温度和降水较高的气候条件下更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无机肥施用、有机肥施用还是秸秆还田,当投入量超过农作物和土壤微生物对碳和养分的需求时,土壤有机碳累积速率会显著下降。这也导致2000年后土壤有机碳固持速率明显减缓,由9.4 Tg C/a下降为3.5 Tg C/a。总的来说,过去几十年农田管理措施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增加速率,而未来华北平原农田系统固碳潜力仍然可观,但亟待明确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不同气候和土壤环境条件下最佳固碳所需的化肥、有机肥和秸秆投入量。
张婧婷石浩田汉勤逯非徐希燕刘迪刚诚诚方善民秦小羽潘乃青王思远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华北平原
区域尺度城市增长时空动态模型及其应用被引量:45
2011年
区域尺度城市增长动态模拟(Reg-UGM)是城市化影响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单个城市增长未来情景模拟难以在区域尺度刻画与解释城市化影响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以及与全球环境变化交互过程与作用机理主要问题,本研究集成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与元胞自动机模型(CA)构建适合不同情景的区域尺度城市增长动态模型,通过1979年以来高分辨率遥感信息探测获取的4个时段京津唐都市圈城市增长时空特征分析提取先验知识规则,模拟京津唐都市圈在基准模式、经济模式、政策模式与结构调整模式未来不同情景模式下城市增长过程。研究表明,Reg-UGM在模拟区域尺度受国家宏观政策等影响城市非线性增长过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为进一步研究城市化影响下的宏观生态效应提供前提保障。模拟结果显示京津唐都市圈在不同情景模式下城市增长呈现较大的时空格局差异,未来城市增长结构调整模式更符合区域城市化的实际情况,未来区域城市增长将由特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滨海沿线城镇发展带将经历更快的城市增长过程。
匡文慧刘纪远邵全琴何剑锋孙朝阳田汉勤班艺舫
关键词:情景模拟GIS
全球变化与陆地系统综合集成模拟——新一代陆地生态系统动态模型(DLEM)被引量:32
2010年
人类社会从陆地生态系统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干扰形式改变着地气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耦合的子系统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陆地系统。如何深入理解这一系统的过程和机制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条件。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作为一种集成工具,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但从输入数据到模型结构和过程等诸多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随着大气和地面生态观测网络的不断完善以及遥感等空间技术的不断强大,使陆地生态系统模型进一步发展和突破成为可能。新一代多因子驱动的陆地生态系统动态模型(DynamicL and Ecosystem Model,DLEM)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旨在介绍DLEM的主体框架、输入输出变量、关键过程、主要功能和特点。
田汉勤刘明亮张弛任巍徐小锋陈广生吕超群陶波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系统全球变化动态模型
陆地生物圈动态模式:生态系统模拟的发展趋势被引量:23
2002年
陆地生物圈是一个通过能量、水及各个化学要素与大气及物理气候系统进行交换而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由于生物圈平衡模式有很多局限性,目前迫切需要发展新一代模式—生物圈动态模式,用来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评价和预测陆地生物圈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陆地生物圈动态模式的目的是模拟自然和人类活动扰动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变化,以及陆地生物圈与大气之间能量、水和碳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发生物圈动态模式的关键差距并不在于我们没有构建模式源代码的能力,而在于不能很好地描述经验与构建模式所应用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缺乏构建模式所必需的数据,以及对陆地生态系统复杂机理的认识尚不完整、对如何提高和扩展我们已有的知识以及如何对模式进行验证缺乏了解。数据、模式结构、参数库和预测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会推动生物圈动态模式的进步与发展。
田汉勤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全球变化碳循环陆地生态系统
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被引量:69
2005年
火干扰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子。它改变着整个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与碳分布格局。正确评估火干扰在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对推进全球碳循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从4个方面系统的回顾了火干扰对碳循环的影响过程及其研究方法:(1)火烧过程中含碳痕量气体排放的估算;(2)火烧迹地恢复过程中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与土壤呼吸的变化;(3)火干扰对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4)模型方法在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目前火灾碳排量的估算方法业已成熟,但进行更精确的估算必须基于对受干扰生态系统的性质以及火势的时空变异性质的准确理解;相比之下,对于间接的、更为重要的影响,即对火烧迹地恢复过程中碳循环变化的研究则显不足。由于数据缺乏,现有研究大多限于对碳循环某一方面的观测与定量描述,缺乏全面的机理性分析。对此,实地观测、模型模拟与遥感观测的跨尺度集成将成为未来火干扰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吕爱锋田汉勤刘永强
关键词:火干扰碳循环生态系统模型NPP土壤呼吸
全球变化生态学: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被引量:25
2007年
田汉勤万师强马克平
关键词:全球变化生态学工业污染物地球系统生物体内有害废弃物
农田灌溉对印度区域气候的影响模拟被引量:14
2011年
为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全球灌溉农田面积迅速扩张,农田灌溉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引起广泛地关注。利用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2.0)和最新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选取农田灌溉面积最大的印度区域作为研究区域,进行雨养农田和灌溉农田的对比试验,探讨农田灌溉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田灌溉使得印度区域年平均气温降低1.4℃,年平均降水率增加0.35mm/d。农田灌溉对印度区域气候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季风前期及6月份该区域气候对下垫面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7-9月各气候要素变化较小。(2)农田灌溉使得印度区域地表净辐射增加,且地表净辐射在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之间的分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潜热通量增加,感热通量减少;对地表起冷却作用;同时由于土壤湿度增加,蒸散作用增强,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潜热不稳定能量增加,导致对流性降水增加。
毛慧琴延晓冬熊喆田汉勤
关键词:农田灌溉区域气候
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被引量:118
2007年
作为全球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气候变暖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巨大,揭示这一作用对于精确理解碳循环的过程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综述了此领域近十几年来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响应的主要内部机制及其过程,简述了相关模型的发展及其主要应用,并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气候变暖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纬度地区生态系统NPP一般表现为降低,而在中高纬度地区通常表现为增加,而在全球尺度上表现为NPP增加;2)土壤呼吸作用增强,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3)高纬度地区的生态系统植被碳库表现为增加趋势,低纬度地区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变化不大,或略微降低,在全球尺度上表现为植被碳库增加;4)地表凋落物的产量和分解速率增加;5)土壤有机碳分解加速,进而减少土壤碳储存,同时植被碳库向土壤碳库的流动增加从而增加土壤碳库,这两种作用在不同生态系统的比重不同,在全球尺度上表现为土壤碳库的减少;6)尽管不同生态系统表现各异,总体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表现为一个弱碳源。生物物理模型、生物地理模型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陆续被开发出来用于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结果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未来的数年甚至是数十年间,气候变暖与全球变化的其它表现间的协同影响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气候变暖和陆地生态系统间的双向反馈作用机制是进行更准确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是准确理解和预测未来气候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前提。
徐小锋田汉勤万师强
关键词:气候变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被引量:148
2007年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环境变化问题之一,它能够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碳和养分循环、能量平衡,引起温室气体释放增加等其它环境问题。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不同,由高生物量的森林转化为低生物量的草地、农田或城市后,大量的CO2将释放到大气中。全球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具有很强的空间变异性,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同样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热带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造成大量的碳释放,而中高纬度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则表现为碳汇。目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主要是通过模型模拟来估算的。尽管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相关过程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系已经比较清楚,但是,由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复杂且影响广泛,对于如何量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目前的量化过程主要是利用经验数据来实现的,机理性不强,使得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造成的陆地生态系统CO2释放量的估测差异很大。除了进一步加强长期定位研究以获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定量关系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与植被动态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耦合也是今后模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够大量增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中的碳储存量,降低碳释放量,因此在模型中耦合管理措施来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是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
陈广生田汉勤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氮沉降增加的生态效应被引量:124
2007年
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改变着氮素从大气向陆地生态系统输入的方式和速率,人为固定的氮素正在不断积累,并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显著影响。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大气氮沉降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氮输入增加可能影响植物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碳蓄积能力,生态系统响应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系统的初始氮状况(氮限制或氮饱和)以及当地的植被和土壤特征;2)持续氮输入有可能改变土壤氮循环过程,降低土壤固持氮的能力,甚至导致土壤酸化、盐基离子损耗,进而影响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3)高的氮沉降速率和持续氮输入都可能加速含氮痕量气体的释放,但其影响程度受生态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例如磷限制和氮限制);4)氮沉降增加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植物群落结构和动态,促进森林扩张,改变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5)持续氮输入带来的植物群落结构和植物生理特征的变化可能影响昆虫取食特性,进而通过食物链改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6)氮沉降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CO2浓度升高和O3浓度变化有协同作用,但难以从其协同效应中区分出各自的影响。最后,该文总结了我国的氮沉降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提出了展望。
吕超群田汉勤黄耀
关键词:氮沉降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