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雳
- 作品数:13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 电动车身结构的优化研究
- 1、研究背景·动力部件新布置、新造型和热环境要求·轻质高强度、安全性高的电动车车身结构·能源危机·环境问题
- 高云凯田林雳邓继涛
- 新型太阳能收集与储存装置——适时跟踪太阳且定向输出光能的太阳能收集与高温储能技术
- 2010年
- 此装置能对太阳的运动自动进行跟踪,使凹面镜保持实时最大采光面积;利用光能传输管定向输出光能并存储在热容器中转换为热能供利用。此装置集成了太阳灶与太阳能热水器的功能,也可用于规模化的太阳能热发电。
- 何攀周旭戴燕欧阳浩田林雳胡骅郑卫刚
- 基于等效静态载荷法的车身碰撞拓扑优化被引量:10
- 2017年
- 将约束释放作为边界条件引入基于等效静态载荷法的拓扑优化中,以应变能作为整车刚度的评价指标,引入相对位移作为部件柔度的评价指标.对比研究了整车正碰工况下采用约束释放和单点约束作为碰撞分析模型的拓扑优化的异同以及不同优化目标对优化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约束释放作为边界条件的优化结果更集中于碰撞发生位置的结构优化,而采用单点约束作为边界条件的结果更倾向于在约束处分布材料;相对位移最小可以作为优化目标,而最大化相对位移最好转化为约束条件再优化.
- 高云凯田林雳
- 关键词:车身结构拓扑优化等效
- 大型客车门窗口变形分析与优化被引量:4
- 2012年
- 提出了大客车车身优化门窗对角线变形量的方法。通过对门窗对角线变形量的灵敏度分析结果进行适当处理,筛选出部分梁截面尺寸作为设计变量对车身结构进行了尺寸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质量略有增加的情况下,车身结构的模态特性基本保持不变,刚度特性得到大幅提升,优化后的车身结构满足了各项设计要求。
- 高云凯田林雳汪翼徐宸原
- 关键词:大型客车门窗
- 骨架式车身力流试验分析研究
- 2016年
- 以特定工况下某骨架式车身为例,进行结构力流试验分析研究。测量车身骨架关键位置的应力应变,分析车身骨架的力学性能;提出以具有相同量纲的应力成分描述力流分布、以内力矩描述力流传递的力流评价方法;引入并改进承载因子和承载均匀性系数作为车身结构承载能力的评价指标;基于力流分析给出车身骨架结构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弯矩应力成分可以作为力流分布的主要评价依据,翘曲应力成分可以作为观测力流走向的辅助手段;扭转工况下车身骨架纵梁主要起传递力流的作用,横梁和立柱组成抗扭环,主要起分担力流的作用,车身的前部、中部和后部都应存在抗扭环,若缺失必将影响车身结构的承载能力;力流优化使骨架式车身结构的承载能力提升18.71%,载荷分布均匀性提高14.89%。力流分析对车身结构设计及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 田林雳高云凯安秀哲
- 关键词:承载能力
- 电动轿车车身骨架多工况力流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在静力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利用Nastran提取结构内力,对电动轿车车身骨架进行多工况力流分析,介绍内力成分分析和应力成分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构件的内力与车身实际所受载荷之间的联系,深入研究车身骨架的受力特点和身车结构的力流特性,为电动轿车车身结构概念设计提供参考。
- 高云凯邓继涛田林雳方剑光
- 关键词:电动轿车车身骨架结构内力
- 虚拟仿真技术在汽车构造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 2023年
- 针对现有汽车构造教学环节存在的复杂汽车零部件二维图纸难以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原理、实物教学辅助模型功能展示不完全且更新换代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脱节这三大“痛点”,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虚拟汽车结构零部件模型库,完善教学资源,提出“案例分析+理论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法。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虚拟仿真技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汽车构造课程中汽车零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有很大帮助。
- 田林雳胡楷雄袁晓红
- 关键词:汽车构造虚拟仿真技术案例分析
- 车辆空间驾乘舒适度综合量化评价
- 本文提出汽车有效空间的概念,给出车辆空间驾乘舒适度综合量化评价方法,并根据该方法对部分国产轿车空间驾乘舒适度进行了评价。由于电池比能量较小等因素,电动汽车车身设计紧凑,追求大而合理的有效空间显得尤为突出。综合量化评价方法...
- 高云凯田林雳
- 关键词:车身设计
- 文献传递
- 车辆空间驾乘舒适度综合量化评价
- 本文提出汽车有效空间的概念,给出车辆空间驾乘舒适度综合量化评价方法,并根据该方法对部分国产轿车空间驾乘舒适度进行了评价。由于电池比能量较小等因素,电动汽车车身设计紧凑,追求大而合理的有效空间显得尤为突出。综合量化评价方法...
- 高云凯田林雳
- 关键词:车身设计
- 新型太阳能收集与储存装置
- 2010年
- 太阳能热开发利用中有三个需要同时解决的问题:精确简洁地自动跟踪太阳,实时以最大面积采光;将收集到的太阳能转移到固定的地方:实现高温高效的储存或利用。目前的太阳灶或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都是在其中某个问题上存在较大的缺陷,为此设计并试制了此装置。通过自动跟踪系统分别对太阳的两个运动方向进行相对独立的精确简洁的跟踪.实现凹面镜保持实时以最大采光面积采光:利用光能传输管在系统跟踪太阳的同时定向输出光能:最终光能在储热容器中转换为热能进行高温储存或利用。此装置能同时有效解决上述三个问题,集成了太阳灶与太阳能热水器的功能.也可用于规模化的太阳能热发电。
- 何攀周旭戴燕欧阳浩胡骅郑卫刚田林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