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义
- 作品数:20 被引量:77H指数:6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以突眼为表现的眼部血管病——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治疗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眼部表现特点、影像学检查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8例首诊于我院眼科的颈动脉海绵窦瘘者的眼部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等。18例患者均行介入手术治疗,其中应用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12例,应用弹簧圈+Onyx胶封堵瘘口3例,覆膜支架隔绝瘘口3例。结果所有病例中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为搏动性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障碍等。头颅或眼部CT平扫检查所有病例均显示患侧眼球突出,眼上静脉增粗;全部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本组18例(20眼)均行介入手术治疗,其中应用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12例(14眼),结果10例(12眼)瘘口完全闭塞,发生并发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应用弹簧圈+Onyx胶封堵瘘口3例(3眼)、覆膜支架隔绝瘘口3例(3眼),瘘口均完全闭塞,无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全部手术患者眼部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间(12±3.4)个月,无复发病例,颈动脉覆膜支架内未发生狭窄及闭塞。结论对于以突眼及其他相关症状就诊于眼科的患者,应考虑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可能,血管造影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介入手术治疗对颈动脉海绵窦瘘是安全有效的。
- 王铭义刘永晟李克刘勇建张国栋安祥博吴邯王峰
- 关键词:突眼介入治疗
- 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技术中不同PLD值对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灌注的评估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评估不同标记延迟时间(post labeling delay,PLD)状态下脑血流灌注的差异及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30例,行常规MRI、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以及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技术(three-dimensional pulsed 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pCASL)(PLD=1.5 s,2.5 s)序列扫描。根据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信号改变分为DWI(+)组和DWI(-)组。2名观察者测量DWI(+)组梗死灶及DWI(-)组责任侧MCA供血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ADC值,低灌注及DWI高信号面积相对值,16例患者具有NIHSS评分。使用ICC检验结果一致性,χ~2检验分析低灌注检出率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CBF值、组内CBF值及面积相对值差异;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法分析CBF值与ADC值、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2名观察者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良好(ICC=0.98,P<0.05)。所有患者、DWI(+)组、DWI(-)组CBF_(1.5)值均低于CBF_(2.5)值(t=-7.207,P=0.000;t=-7.071,P=0.000;t=-3.641,P=0.004)。DWI(+)组CBF_(1.5)值、CBF_(2.5)值、ADC值均低于DWI(-)组(t=-8.243,P=0.000;t=-5.536,P=0.000;t=-10.764,P=0.000)。PLD=1.5 s低灌注检出率高于PLD=2.5 s(χ~2=7.239,P=0.007),低灌注面积相对值大于PLD=2.5 s(0.59±0.11,0.21±0.09,t=4.200,P=0.006)。DWI(+)组高信号面积相对值为0.12±0.05,小于PLD=1.5 s低灌注面积相对值,但与PLD=2.5 s时无显著差异(t=4.622,P=0.001;t=2.282,P=0.71)。DWI(+)组CBF_(2.5)值和ADC值呈中度正相关,CBF_(1.5)值和NIHSS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50,P=0.035;r=-0.55,P=0.028)。结论PLD=1.5 s对低灌注敏感,显示缺血面积较大,与临床状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LD=2.5 s、PLD=1.5 s联合应用能更好地评估侧支循环。
- 杜慧王梦辰陈敦超尚劲刘扬颖秋王铭义宋清伟苗延巍
- 载瘤动脉闭塞治疗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1例被引量:3
- 2016年
- 患者,女,16岁,因间断头痛伴恶心呕吐2周,于2014年11月27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患者入院2W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头痛,为全颅胀痛,伴恶心、呕吐多次,至外院行头颅MRI提示颅内动脉瘤,进一步行CTA检查确诊为基底动脉动脉瘤,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查体:无阳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辅助检查:头颅MRI示桥前池占位,脑桥及第四脑室受压;头颈部CTA示基底动脉近段囊状突起,累及双侧椎动脉末端,考虑动脉瘤。
- 王铭义刘永晟李克刘勇建王峰
- 关键词: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
-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愈合情况预测模型探讨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建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愈合情况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7月至2016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与血管造影结果相关因素均纳入单因素显著性分析,P<0.25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简易logisitc模型,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评分系统区分能力。结果 19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12枚动脉瘤获血管造影随访。随访时动脉瘤闭塞状态与瘤体是否破裂(P=0.014,OR=2.490,β=0.912)、支架辅助(P<0.001,OR=6.473,β=1.868)、瘤体大小(P=0.014,OR=4.499,β=1.504)、即刻栓塞结果(完全栓塞P<0.001,OR=31.627,β=3.454,近完全栓塞P=0.022,OR=7.588,β=2.027)、瘤体位置(P=0.030,OR=2.823,β=1.038)有关。预测模型ROC下面积(AUC)为0.812,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64.8%。结论简易logistic评分可比较准确地预测动脉瘤介入治疗后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 刘永晟刘勇建王铭义张国栋王峰李克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LOGISTIC模型
- 眼动脉置管溶栓治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一例被引量:2
- 2018年
- 患者 男,57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10 d,加重3 d于2017年6月19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右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20年。体检:神清语明,双眼视力、视野粗测正常,右下肢肌力5-级,余神经科查体阴性。头颈部CTA: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管腔重度狭窄,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管腔中度狭窄。术前头部CT示: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图1)。
- 王铭义刘永晟王峰李克刘勇建张国栋韩磊
-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动脉置管颈动脉右侧肢体无力
-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的临床分析
- 目的: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导管介导溶栓、经足背静脉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成形等介入腔内技术结合抗凝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临...
- 王铭义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抗凝方法
- 脑灌注成像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1年
- 对于目前临床常用的脑灌注成像检查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脑灌注成像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术术前筛选、术后评估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
- 王铭义王峰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脑灌注成像介入治疗
-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 2014年
- 患者男,60岁,主因间断头晕8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3年5月23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患者于8年前在我院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图1),患者拒绝行介入治疗.本次入院行CTA提示基底动脉增粗扩张伴夹层动脉瘤形成,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基底动脉弥漫性扩张、迂曲,直径约6.7 mm,较8年前明显加重,基底动脉中段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约15 mm,造影剂通过延迟,右椎动脉V4段呈轻度瘤样扩张(图2).
- 王铭义王峰刘永晟李克
-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
- 头臂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基底动脉栓塞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14年
- 患者男,74岁,因发作性头晕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5个月,加重2周于2013年8月27日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于外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予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近2周症状再发并较前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陈旧梗死灶,脑内多发腔隙性梗死;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示右颈内动脉及头臂动脉起始部均重度狭窄(>80%)(图1).经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调整血脂对症治疗,患者症状无缓解,科室讨论后于2013年8月30日局部麻醉下行右颈内动脉+头臂动脉支架成形术.
- 王铭义王峰刘永晟李克
- 关键词:动脉支架成形术文献复习发作性头晕症状缓解CT血管成像肢体活动
-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指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在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评估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指导下应用血管腔内成形术开通症状性非急性期闭塞颅内大动脉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连续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大动脉亚急性及慢性闭塞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使用HR-MRI对闭塞段管腔和斑块位置进行评估,明确闭塞性质(血栓或管壁实质性闭塞),获取颅内动脉斑块分布以及与穿支动脉开口位置之间的关系。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26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评价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的随访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26例手术患者中,22例闭塞血管成功开通;4例开通失败,其中1例为颈内动脉C6段闭塞,2例为椎动脉颅内段闭塞,1例为基底动脉闭塞,术中均因导丝难以通过闭塞段而终止手术。术中发生并发症2例,均为无症状性末梢栓塞事件,无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及死亡患者。22例成功开通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3,21)个月,无死亡及失访病例,中位mRS评分为1(1,3),无新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发生无症状性支架再狭窄,无不良反应及不良后果发生。4例手术失败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1(3,18)个月,无死亡及失访患者,中位mRS评分为2(2,3),1例新发卒中,2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对于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经过HR-MRI对闭塞段的闭塞长度、病变性质和潜在腔隙等进行评价,结合其他临床情况,筛选合适病例,实施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安全可行,短期内能够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降低再发卒中率,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证实。
- 王铭义刘永晟徐放李克刘勇建张国栋吴邯王峰安祥博
- 关键词:血管腔内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