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秀萍

作品数:16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艺术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音乐
  • 6篇出土
  • 5篇乐器
  • 3篇考古
  • 3篇出土乐器
  • 2篇艺术
  • 2篇音乐史
  • 2篇中国音乐
  • 2篇中国音乐史
  • 2篇商代
  • 2篇文化
  • 2篇考古出土
  • 2篇课堂
  • 2篇课堂教学
  • 2篇乐史
  • 2篇甲骨
  • 2篇教学
  • 2篇国音
  • 1篇信息传播
  • 1篇信息传播技术

机构

  • 14篇安阳师范学院
  • 5篇南京艺术学院

作者

  • 16篇王秀萍

传媒

  • 3篇交响(西安音...
  • 3篇四川戏剧
  • 2篇殷都学刊
  • 2篇安阳师范学院...
  • 2篇美与时代(美...
  • 1篇焦作大学学报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星海音乐学院...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考古出土商代青铜乐器考略被引量:1
2014年
商代青铜器物种类多、用途广,乐器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门类,是商代"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宫廷宴会、军队作战以及各类宗教活动中使用。通过对考古出土商代青铜乐器相关材料的搜集和梳理,可以看到,商代的青铜乐器主要有铃、铙、镈、铜鼓四个大类,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山西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省份。
王秀萍
关键词:商代青铜乐器
对新整合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被引量:4
2010年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是伴随着高校课程改革在《中国音乐史》与《音乐名著欣赏》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由于该课程的课程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促使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时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并灵活调整教学评价制度和考核方式等,以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王秀萍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音乐欣赏课堂教学
殷墟出土乐器的分类整理与研究
2013年
20世纪20年代以来,殷墟范围内陆续出土了大量的乐器,计有铃、铙、磬、埙等。对出土的乐器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是殷墟出土乐器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王秀萍
关键词:音乐考古乐器
高校中国音乐史课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探析
2006年
中国音乐史课是音乐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中国音乐史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对中国音乐史课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王秀萍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音乐系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手段
殷墟妇好墓铜铙组合方式新探被引量:4
2012年
1976年5月在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五件铜铙,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这五件铜铙是一组编铙,是目前出土商代编铙中组成件数最多的一套编铙;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五件铜铙是由两组编铙组成的,一组为完整的三件制编铙,而另一组不完整,其中一件缺失。本文通过对现有材料的梳理和综合分析,初步认为这五件铜铙由两套编铙组成,并就其中一套为何只有两件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王秀萍
关键词:妇好墓
殷墟出土石磬音乐文化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殷墟出土的石磬数量多,形制各异,说明商代石磬的制作尚未形成统一的规格和标准,尚处在由不定型向逐渐定型的过渡阶段,但至迟在商代中后期,石磬的制作技术不断提高,音乐性能日趋完善。石磬与编庸等乐器组合使用所形成的"金石"乐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商代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和艺术成就,开先秦"金石之乐"之先声。
王秀萍
关键词:音乐文化
论中国古代情歌“女性相思情结”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2008年
古代情歌是中国民歌宝库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其内容多以歌颂美好爱情、企盼美满和幸福为主题;其表现形式常以女性为倾诉主体,通过女性的口吻表达对恋人或丈夫的相思和依恋。这种传统延续千年而不改,使得中国古代情歌呈现出鲜明的女性色彩,并凝结成一种"女性相思情结"。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封建伦理道德观;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对男性情感上的信赖。
王秀萍
关键词:情歌女性色彩社会原因女性
析豫剧名家唐喜成的唱腔艺术被引量:2
2009年
河南豫剧生长在中原大地,根深叶茂、绚丽夺目、流派纷呈、争奇斗妍。提起豫剧“五大名旦”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在河南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说到豫剧生行表演艺术家唐喜成.也可谓妇孺皆知。在长达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唐喜成先后塑造了李世民、杨延景、伍云昭、严天民等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唐喜成在广泛吸取豫东调、祥府调、沙河调以及其他剧种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流派——唐派.
王秀萍
关键词:河南豫剧唱腔艺术名家舞台艺术形象舞台生涯常香玉
现代传媒对传统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戏曲艺术不仅一直在民众中广泛流传。而且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媒体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使戏曲艺术的生存空间和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王秀萍
关键词:传统戏曲艺术艺术发展现代传媒中国传统文化信息传播技术传承方式
殷墟出土乐器的分类及相关问题探讨
2013年
对考古出土的乐器进行分类整理研究是乐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八音"为分类标准,对殷墟出土的乐器进行分类整理,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发现,殷墟出土的乐器虽然种类较少、门类尚不够齐全、制作材料也不够丰富,但依然能够使我们从中窥见商代乐器发展的基本概貌。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到,至迟在商代晚期,后世所见的许多乐器在商代都已出现,可谓"八音"齐备。其中,青铜材质类乐器编铙的出现和在商代音乐实践领域的广泛应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为后世中国青铜编钟类乐器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秀萍
关键词:出土乐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