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瑞武

作品数:21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小蜂
  • 7篇榕小蜂
  • 5篇榕树
  • 5篇互利
  • 5篇传粉
  • 4篇互利共生
  • 4篇非传粉小蜂
  • 4篇传粉小蜂
  • 3篇雨林
  • 3篇热带雨林
  • 3篇膜翅
  • 3篇膜翅目
  • 3篇进化
  • 3篇胡蜂科
  • 2篇鹰鸽博弈
  • 2篇生态学
  • 2篇西双版纳热带...
  • 2篇协同进化
  • 2篇进化稳定
  • 2篇进化稳定策略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云南大学
  • 5篇云南财经大学
  • 3篇汕头大学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作者

  • 21篇王瑞武
  • 6篇杨大荣
  • 4篇贺军州
  • 4篇宋启示
  • 4篇李耀堂
  • 4篇张光明
  • 3篇董大志
  • 3篇孙宝发
  • 3篇王云珍
  • 3篇何远辉
  • 3篇赵庭周
  • 3篇胡忠
  • 3篇王亚强
  • 3篇石磊
  • 2篇杨燕
  • 2篇高磊
  • 2篇刘奇龙
  • 2篇彭艳琼
  • 1篇李朝达
  • 1篇郑琪

传媒

  • 4篇Zoolog...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昆虫知识
  • 1篇科学通报
  • 1篇Acta B...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第三届全国生...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果榕小蜂种内竞争的化学信息调节机制初探被引量:2
2014年
昆虫种内普遍存在着对于交配机会、产卵场所以及食物资源的竞争,而具信息交流作用的化学物质在调节种内竞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聚果榕(Ficus racemosa)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存在着种内竞争,我们通过控制榕小蜂在果内能否互相接触(同时、间隔放蜂)的方法进行放蜂实验,同时用瘿花比例、种子比例、败育花数量和榕小蜂子代数量作为榕小蜂种内竞争的指标,并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装置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鉴定分析榕小蜂在雌花期进果前后,榕果和榕小蜂中的差异性挥发性成分,重点探讨这些物质在调节榕小蜂种内竞争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同时放蜂所产生的瘿花比例、种子比例和榕小蜂子代数量相较于间隔放蜂显著偏低,而败育花数量则显著偏多;化学鉴定结果表明榕小蜂进果前后榕树的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存在差异,在鉴定出来的22种差异物质中,部分物质对其他种昆虫有抑制产卵的作用。因此,信息化学物质对榕小蜂的行为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对于榕小蜂子代和寄主榕树适合度可能都具有重要影响。
耿向宗王波贾爱群王瑞武
关键词:FICUS种内竞争信息化学物质
Pollination Biology of Ficus hispida in the Tropical Rainforests of Xishuangbanna, China被引量:7
2002年
Ficus hispida L. (Moraceae) is a remarkable species in the ecosystem of tropical rainforests in Xishuangbanna, China. The figs and fig_pollination wasps (Chalcidoidae: Agaonidae) are highly co_evolved mutualists that depend completely on each other for propagating descendants. Pollination of all fig species is done by fig wasps; their unique symbiotic associates, the fig wasps, cannot develop in anywhere except in the fig syconia.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on the biology and flowering phenology of F. hispida , as well as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 and pollination behavior of the fig wasps (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 Mayr) based on our observations in the rainforests of Xishuangbanna, southern Yunnan of China. F. hispida is a dioecious tree that annually blossoms and bears fruits 6-8 times, with four to five fruit_bearing peaks. The male trees produce pollen and provide fig wasps with reproductive havens, while the female trees produce fig seeds after pollination by the female wasps. Pollen of F. hispida cannot escape from the dehiscent anthers until they are disturbed by fig wasps. The female wasps open the anthers and collect pollen with their antennal scrapes, mandibles and legs, and then carry pollen to the female receptive syconia where fertilization takes place. Meanwhile, some of the female wasps lay eggs in the male receptive syconia. It takes about 3-67 min to search for the receptive syconia for pollination, and 15-23 h to enter the female receptive syconia. The number of female wasps entering a syconium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impregnation and seed_bearing rate of female flowers, as well as the oviposition and reproduction rate of the fig wasps themselves. F. hispida is endowed with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seed bearing (54.1%-82.5%, average 73.8 %). The wasp oviposition rate on the male flowers is between 72.3% and 93.8% with a mean of 84.4%.
杨大荣彭艳琼宋启示张光明王瑞武赵庭周王秋艳
关键词:XISHUANGBANNA
榕树–榕小蜂协同进化中的非对称性相互作用及其集合种群效应被引量:2
2012年
在协同进化研究中,传统观点认为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对称性的,在进化过程中将形成一个稳定的均衡状态或进化稳定策略。然而,近来的观测和实验数据表明,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可能存在非对称性相互作用,而且这种非对称性可能造成集合种群效应(metapopulation effect)或形成非均衡状态(例如混沌,chaos)。本文利用"榕树–榕小蜂"这一经典的协同进化模式系统来介绍协同进化过程中的非对称性相互作用,以及这种非对称性如何产生集合种群效应。在榕–蜂共生系统中,栖身于榕果中的榕小蜂除了传粉小蜂之外,还有一些"投机"的非传粉小蜂。非传粉小蜂比传粉小蜂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榕树则可惩罚不合作的非传粉蜂,同时奖励合作的传粉小蜂,从而形成了复杂的非对称性种间相互作用。在某个斑块生境中,非传粉小蜂通过竞争作用排斥传粉小蜂,然而随着非传粉小蜂在蜂群中的比例不断升高,榕树惩罚作用(如落果等)常常会导致整个非传粉蜂群的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局域性灭绝。随后,其他斑块的传粉小蜂则迁移过来填补空白。然而,随着传粉小蜂种群的数量增长,该斑块又会集聚更多的投机性非传粉小蜂,进而诱发榕树再次进行惩罚。这样的非对称性相互作用导致了非传粉小蜂、传粉小蜂以及榕树种群的集合效应,其种群大小呈现周期性的"此消彼长"式的循环。
路程耿宇鹏王瑞武
关键词:传粉小蜂非传粉小蜂互利共生
榕小蜂食性分化与榕树―榕小蜂系统稳定性被引量:4
2008年
在榕树与其传粉小蜂组成的互利共生系统中,理解传粉小蜂与各种非传粉小蜂如何共存是解决这一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问题的关键之一。生态位分化被普遍认为是传粉小蜂与各种非传粉小蜂共存的最主要动力。而作为生态位分化中最基础的食性分化在这一系统中如何具体实现尚不清楚。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我们以聚果榕(Ficus racemosa)为材料,通过对果内6种榕小蜂进行独立放蜂及两两组合定量放蜂,并对传粉小蜂分别进行不携带花粉和不能产卵的技术处理,研究了寄生在聚果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的食性及相互关系,分析了在不同季节下寄生蜂与寄主间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非传粉小蜂中,Platyneura testacea和P.mayri是造瘿者,能独立刺激子房发育成瘿花,并使果实发育成熟;而Apocrypta sp.、A.westwoodi和P.agraensis只能寄生于某些已发育的虫瘿,为拟寄生者,它们各自分别与P.testacea、P.mayri和传粉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存在着一对一的寄生关系。拟寄生者与寄主间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下会显示出不同的结果,这表明过去文献中用物种间的相关系数推理而确定的食性关系可能是不可靠的。对自然采集榕果内的小蜂群落分析表明,传粉小蜂处于优势地位,这说明在自然情况下非传粉小蜂的种群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对榕树—传粉小蜂系统稳定性影响较小,故能与之长期共存。
孙宝发王瑞武胡忠
关键词:榕树非传粉小蜂互利共生食性
合作行为的非对称性演化被引量:6
2010年
解释合作行为演化中的"公共地悲剧"一直是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中重要而又未能有效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现有的合作演化模型中,描述合作行为演化的模型都是基于对称的思想发展而来,而现实的合作系统极可能是一个非对称的系统.但遗憾的是,合作行为的非对称性在现有的合作演化理论中被严重地忽视了.在一个稳定的合作系统中,合作方的个体数目和各自的收益与合作接受方事实上是高度不对等的.而在个体扩散难以实现的系统中,密度依赖的干扰性竞争对合作方和合作接受方的效应将会因此存在明显区别.本研究模型及模拟表明,合作方之间的密度依赖的约束或干扰性竞争将能维持公共资源利用的非饱和状态,合作系统将会因此维持合作关系局部的稳定,在公共资源很丰富的状态下,合作双方就不会发生竞争或冲突行为.增强合作方个体之间的密度依赖的干扰性竞争、合作方对合作接受方的贡献率、以及丰富的公共资源三因素将提高双方的合作频率.合作方和接受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将会随系统的环境或生态条件的改变而转化为冲突关系,双方的关系并将随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扰动(混沌).在非对称系统中,合作接受方对消极合作者或欺骗者的惩罚而对合作个体的奖赏将提高合作方对合作接受方的贡献率,即提高了类似于亲缘系数或互惠系数初始关系系数.该初始相关系数将为合作行为的演化提供一个支点,但该系数不能决定合作行为演化的方向.因此,本实验模型也有效地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合作系统都存在直接的冲突.
石磊王瑞武
关键词:利他性公共地悲剧混沌
物种间不确定性相互关系分析:一种基于非参数估计的变系数模型
2011年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通常假定物种间相互作用具有某种固定的模式,因此线性或者非线性参数回归模型(如指数分布或者logistic模型)被广泛用来描述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然而,这些模型假定了相互作用关系物种之间具有特定响应函数,而这个假设可能并不适用于真正的生物群落,如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随不同环境变化的混沌系统.为了用一个更精确的方法来描述这种关系,我们以榕树-榕小蜂为模式系统,建立了一个变系数分析模型进行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在这个模型中,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分析物种间相关系数如何随其他变量(函数)的变化而变化.当其他因素对相关系数的影响效应可以用一个指定的参数模型来描述时,新方法就会转化为传统的参数相关分析.对于经验数据的分析,新方法更具有普遍性和灵活性,其与传统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可以研究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是否会随着某些因素变化而变化,或者找出维持或改变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其他关联因素.这种方法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如流行病学和群落管理)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石磊王瑞武朱力行曾卫民许王莉郑琪
关键词:非参数估计相关系数
合作系统的非对称性与不确定性选择
解释合作行为的演化或合作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一直是生物学家和社会、经济学家试图解决的重要范畴之一,然而自私的个体为什么会牺牲自己的适合度或利益而帮助对方的“悖论”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从1960年以后,基于均衡思想陆续提出...
王瑞武贺军州
关键词:不确定性
互惠-寄生耦合系统的稳定性被引量:2
2012年
寄生物与宿主之间协同进化的研究早已在生命科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现有研究寄生物与其宿主协同进化的模型几乎都是基于寄生物将会导致宿主种群减少的前提建立的。然而,寄生物在很多情况下也会促进宿主种群的增长,比如低密度的寄生物能提高宿主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宿主的存活率。基于这一前提假设,在经典的Lotka-Volterra模型和Leslie型捕食者-食饵模型基础上,引入寄生物对宿主的固有促进水平参数K,建立了一类互惠-寄生耦合模型。利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对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与固有促进水平K密切相关。分析显示,在不同的固有促进水平K下,寄生物与宿主将会以稳定均衡或周期振荡的形式持续共存。数值模拟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系统会出现Hopf分岔现象,并且随着固有促进水平K的增大,系统还会出现稳定的极限环,即随着固有促进水平K的增大,寄生物与宿主由稳定共存转变为变振幅、变周期的振荡共存。当固有促进水平参数K为零时,我们的模型就转化为经典的Leslie型捕食者-食饵模型。
高磊杨燕贺军州王亚强刘奇龙李耀堂王瑞武
关键词:互惠寄生稳定性分析极限环HOPF分岔
聚果榕两种非传粉小蜂产卵与果实脱落的关系被引量:6
2009年
在聚果榕与其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组成的互利共生系统中,与传粉榕小蜂共存的还有榕树的寄生性小蜂Platyneura testacea和Platyneura mayri。这些寄生性小蜂由于不能给榕树带来任何收益而只是利用榕树的种子或与传粉小蜂竞争植物的雌花资源,因而可能导致榕树与榕小蜂之间合作系统的崩溃。植物果实的脱落机制普遍被认为是维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定量实验和野外观测发现P.mayri产卵并不会引起果实脱落,只有P.testacea产卵会使果实大量脱落。通过对3株样树进行比较发现:当产卵时的P.testacea数量越多时,它产生的瘿花数就越多,榕果发生脱落的比例越高。P.testacea的过度产卵是导致榕果选择性脱落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脱落机制并不能完全阻止非传粉小蜂的寄生,榕树只能选择性地脱落掉先于传粉小蜂产卵的榕果。这也同时表明维持榕树与榕小蜂互利共存的机制不仅仅只有榕果的脱落机制,可能还存在其它未被发现的机制。
孙宝发王瑞武胡忠李耀堂
关键词:互利共生聚果榕非传粉小蜂产卵
云南黄胡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胡蜂科)被引量:5
2002年
报道云南黄胡蜂属Vespula一新种 ,即玉龙黄胡蜂Vespulayulongensissp .nov.
董大志王云珍何远辉王瑞武
关键词:膜翅目胡蜂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