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毓蔺

作品数:17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8篇营建
  • 6篇烧造
  • 3篇正误
  • 2篇史料
  • 2篇迁都
  • 2篇明史
  • 2篇建都
  • 2篇海陵王
  • 2篇《明史》
  • 2篇采办
  • 2篇丛考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志
  • 1篇地名
  • 1篇点校
  • 1篇点校本
  • 1篇沿岸
  • 1篇遗迹
  • 1篇遗址
  • 1篇元大都

机构

  • 14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北京市社会科...
  • 3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市文史研...

作者

  • 17篇王毓蔺
  • 5篇尹钧科

传媒

  • 3篇故宫博物院院...
  • 3篇中国历史地理...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文献
  • 1篇中原文物
  • 1篇城市问题
  • 1篇北京文史
  • 1篇故宫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明史》正误四则
2012年
现存殿本《明史》中的若干失误或待勘之处,多由《明史》成书时征引原始史料的失误或不审慎所致。本文追源朔流,查考《明史》纂修所依据的若干原始文献,并认真覆核殿本《明史》的相关内容,发现其中的错漏或待勘之处,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明史》提供参考。
王毓蔺尹钧科
《明史》若干地理记载正误
2012年
现存殿本《明史》地理中的若干失误或待斟之处,多由《明史》成书时徵引原始史料的失误或不审所致;而点校本《明史》地理中的若干瑕疵,多属误校或漏校。追源溯流,查考《明史》纂修所据的若干原始文献,并认真复核点校本的若干点校,发现其中的错漏或待斟之处,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明史》以作参考。
王毓蔺尹钧科
关键词:《明史》地理勘误
魏晋南北朝方志初探被引量:3
2007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继承秦汉杂述及地理志书的基础上,进入了中国古方志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繁盛阶段。在国家分裂,朝代更迭的背景下,各种方志层见错出。计有:"记"、"志"、"录"、"传"、"赞"、"图"等多种体例的方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一现象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有紧密的联系,结合时代特点来考察此一时期的方志,才会在总体上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王毓蔺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明代北京营建中的烧造
本讲座依据现有研究成果,初步对明代北京营建中的烧办供应范围和烧造构件分类、前后烧造地域的空间变化、烧办方式之变迁、烧办过程、烧造规模、经费筹措等诸问题进行了考察,并对烧造对明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
王毓蔺
金海陵王迁都燕京的原因、过程与意义
2009年
北京建都已有856年的历史了。这是以公元1153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从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东南阿城)迁都燕京,并改燕京名中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算起的。
尹钧科王毓蔺
关键词:迁都重大历史事件完颜亮建都
明北京营建石料采办地略考
2019年
明代北京营建,在京郊及全国数处石料产地屡兴采石工役,采办巨量石材以供营造。依据文献资料及实地踏勘,初步考证出明代北京营建采石的诸处产地,并归纳出各产地的石材材质,为明代北京营建石料采办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研究参考。
王毓蔺
关键词:营建
明北京三殿营建采石的重要史料——记河南浚县天启六年皇极殿采石摩崖题刻被引量:1
2014年
明代河南浚县盛产花斑石,北京宫殿及陵寝营建,多次在此采办花石。浚县所发现的天启六年皇极殿采石摩崖题刻,是明代北京营建石料采办的重要史料,为明代宫廷营建史研究和故宫太和殿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石料采办遗迹资料。
王毓蔺
关键词:营建摩崖题刻采石
明北京营建烧造丛考之一——烧造地域的空间变化和烧办方式变迁被引量:7
2012年
有明一代的北京营建,曾征办了巨量的砖、瓦、琉璃等烧造物料,其规模之大,历代罕匹。在明代北京营建中,其前后烧造地域的空间变化、烧办方式变迁等诸问题非常值得探讨。明代中期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纳银代役制度的变化,导致了烧办方式的变迁,而烧办方式的变迁,则直接影响到烧办地域范围的调整。
王毓蔺
关键词:营建烧造
双泉堡与元大都双线局——兼论元明清时期北京西北大道之改移
2023年
有关北京双泉堡地名起源,历来诸说歧异。依据现存史料线索,结合历史地理、历史语言分析,认为该地元代即名双泉铺,系因附近地下水溢出为泉,其旁置急递铺而得名。明代中期以来的地名转讹,当与元明北京历史语言变迁有关。其兴衰则与元明清以来北京西北大道改移有密切关系。元大都双线局与杂造双线局,是元代官手工业匠局机构,与该地名改移无涉。
王毓蔺
关键词:历史地名
《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正误--以与今北京地区有关的州、郡为例被引量:1
2008年
《隋书.地理志》与《旧唐书.地理志》所记北京地区的某些州、郡、县建置沿革,前后矛盾,疏漏多见,往往无所适从。本文试以《隋志》之玄州、平昌郡及《旧唐志》幽州大总管府、玄州、三河县、密云及燕乐县为例,加以考辨,以正其误。
王毓蔺尹钧科
关键词:《隋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