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喆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气候
  • 6篇气候变化
  • 3篇适应度
  • 2篇影响度
  • 2篇棉花
  • 1篇地貌
  • 1篇地区农业
  • 1篇灾害
  • 1篇灾害影响
  • 1篇农业
  • 1篇气候变化背景
  • 1篇气候带
  • 1篇气候暖干化
  • 1篇气候生产力
  • 1篇气温
  • 1篇气温上升
  • 1篇全球气候
  • 1篇全球气候变化
  • 1篇小麦
  • 1篇粮食产量

机构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河南省气候中...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8篇王晓喆
  • 6篇延军平
  • 4篇张立伟
  • 2篇李建山
  • 2篇苏坤慧
  • 2篇白晶
  • 2篇马琪
  • 1篇周宝同
  • 1篇赵昆昆
  • 1篇冯晓红
  • 1篇陈春波
  • 1篇刘敬才

传媒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年份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河南省境内淮河南北气候变化的小麦适应度比较被引量:8
2012年
适应度是气候变化下适应性研究的关键环节,本文提出气候变化适应度的概念及其定量评价方法,并对淮河南北的小麦适应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河南省境内的南北气候分界线并非淮河干流区,而是由原位置北移约300 km处的最大支流地带,冬小麦的适应度空间变化大致围绕该分界线呈经向分布。淮河分界线以南地域适应度为62.57%,高于以北地域的56.81%,研究结果表明,欲达到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距离完全适应仍有较大空间需要人为调控,且北部相比较南部其调控压力更大。在年际变化上,随着20世纪80年代气候的突变,各地小麦温度适应度骤增,水分适应度骤减,之后随着气候的日趋稳定,各气候要素的适应度不断上升,但在21世纪初上升速度下降,甚至有降低趋势,表明气候变暖的环境对小麦的负面影响日渐突出。
苏坤慧延军平白晶张立伟王晓喆李建山田青霞
关键词:气候变化适应度小麦北移
El Nino/La Nina事件对许昌气候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根据1971~2009年期间发生的El Nino/La Nina事件和许昌市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971年以来许昌气温、降水、旱涝灾害与El Nino/La Nina事件之间的关系,初步揭示了El Nino/La Nina事件对许昌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许昌市39年来温度和降水均有升高的趋势;厄尔尼诺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高0.1℃,平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少34mm,厄尔尼诺次年降水增加,降水量多于正常年份35.3mm;拉尼娜年气温上升且波动较大,拉尼娜发生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高0.3℃,拉尼娜年降水量多于正常年份2.3mm,拉尼娜次年降水量少于正常年份15.5mm;从气温来讲,拉尼娜年许昌气温的上升幅度要大于厄尔尼诺年气温的上升幅度。从降水量上来讲,厄尔尼诺年对许昌降水量的影响度要大于拉尼娜年对降水的影响度。El/La事件对许昌市旱涝灾害影响显著,拉尼娜年发生大涝灾害的几率较大。
王晓喆延军平李长献
关键词:气候旱涝灾害影响度灾害影响气温上升
河南省淮河以北气候变化与棉花生产适应度评价
气候变化对人类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温度、降水等因素的长期变化又会引起植被、土壤和水文状况等变化。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势必会对农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适应气候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王晓喆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度适应度棉花
文献传递
陕西东部地区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度研究——以棉花为例被引量:2
2012年
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气候变化适应问题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渭南气象资料和棉花单产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建立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显示:(1)渭南1980—2009年气候有暖干化趋势,对当地的棉花生产有利;在此趋势下,气温(4—10月)和降水(9—10月)较30 a年平均值每升高1℃或每减少10 mm,渭南棉花单产分别增加241 kg/hm2和13 kg/hm2。(2)在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能力逐年提高的背景下,渭南的农业气候适应度从20世纪80年代的62.5%增加到21世纪初10 a的93.72%,变差系数由83.7%减小为6.3%;可见渭南的农业气候变化适应度呈现明显的逐年代增加趋势,且波动性也逐渐降低。(3)技术进步对人类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帮助作用,渭南的棉花种植已经能较强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
张立伟延军平马琪王晓喆
关键词:气候变化适应度气候暖干化
河南省气候生产力时空分布及粮食产量预测被引量:11
2011年
利用河南省59a的气象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计算了河南省的气候生产力,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了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用灰色预测方法对河南省未来12a的粮食潜力进行预测。研究表明:59a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力呈上升趋势,1955年为气候生产力的突变年份;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豫南的气候生产力增速最快,稳定性最大;气候变暖对于河南农业生产是有利的,河南省粮食单产量仍有40%-45%的生产潜力,未来12a粮食产量呈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可达8740.8082×104t。
王晓喆延军平张立伟
关键词:气候生产力粮食产量
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方法]选取陕北榆林区1952-2009年的年、月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K检验法对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进行研究。[结果]1952-2009年榆林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以0.287℃/10a的速度上升,1994年为气温的突变年份;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以8.262 mm/10a的速率减少,且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波动性很大,70、80和90年代波动较平稳,21世纪以来有明显变干趋势。陕北气候正在变暖干,极端旱涝事件尤其是干旱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危害更加严重,气候的"暖干化"使陕北的环境条件更加恶劣,温度升高,干旱程度加重;降水量的减少使风沙活动更加剧烈,沙尘暴的频率增加,土地进一步沙化,黄土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可能使陕北土地退化。[结论]该研究为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赵昆昆周宝同王晓喆刘敬才冯晓红陈春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黄土地貌环境演变
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气候分界线的变化被引量:6
2012年
依据秦岭南北地区80个站点1980-2009年气象数据,主要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半干旱与湿润区、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的位置变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30 a来,秦岭南北地区的气候干燥度呈明显的纬向分布,由北向南湿度依次增加,其线性趋势除商洛东北部,和西安中部地区呈增加变湿的趋势外,其余部分呈减少趋势;≥10℃积温天数呈纬向分布,由北向南依次增加,其线性趋势均为增加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呈同心分布;(2)半干旱与湿润界限在20世纪80年代位置最北,在90年代最南,21世纪前10 a次之;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在20世纪80年代的位置最南、90年代略有北移,且在21世纪前10 a位置最北;(3)秦岭南北地区的半干旱与湿润、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最大波动分别为1.2、0.5个纬度,且两者30 a平均位置均在34°N附近;(4)秦岭南北地区近30 a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该区的半干旱与湿润区、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的北移可能会对该地区的种植制度产生较大影响。
张立伟延军平王晓喆马琪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带干燥度
基于ARIMA模型淮河南北气候变化人为影响度评价
2011年
选取河南省淮河南北观测站1954-2008年的气候资料,基于SAS数理统计等软件,利用时间序列ARIMA建模及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淮河南北气候变化人为影响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象资料通过了统计软件的预处理,证明了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处理气候数据的可能性,在物理技术处理气候数据的基础上提供了另一种处理分析方法;以此为基础,淮河南北各站点经模型的比较后均得出较理想的模型,如长垣市的ARIMA(1,1,2)模型通过各项检验且BIC值较小,确定此模型,得其气候变化的人为影响度为51.2%;同理确定其他各观测站平均影响度为54.4%;人为影响度较大的城市位于淮河以北,认为是人为影响度随热量带北移的体现;位于南北分界线处的三城市中,人口变动与气候变化的灰色关联度均较大,侧重工业发展的城市,工业化的灰色关联度较高,近20年城市建房面积的快速扩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达17%。
苏坤慧延军平白晶王晓喆李建山田青霞
关键词:气候变化ARIMA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