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敏
-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西方修辞学视域下的受众解读被引量:6
- 2010年
- 对受众的考察从来都是西方修辞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早期的受众研究一直没有挣脱信息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只是到了19世纪以后,多元、复杂的受众观才逐渐浮现。多维的受众取代了单一的受众,被动的受众让位于主动的受众,从而使传统的受众概念经受了全新的重构。传统的观点把受众当作是话语试图统辖的对象,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受众看作是参与修辞话语的构建者,基于此,言者和受众的界限不断淡化,受众开始消解。
- 姚喜明王惠敏
- 关键词:西方修辞学受众
- 语言的力量和修辞的伦理被引量:3
- 2010年
-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它不但赋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且也成为人类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语言在传递信息、存储知识的同时也构成人类接触真实世界的屏障。和语言形影相伴的修辞可以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产生说服的效果,促使受众改变心理现实并进而改变客观现实。修辞过程就是修辞主体在真善、利益、伦理等的介入下弥合分歧达到认同的过程,而当修辞手段失效时,便容易导致暴力的产生。
- 姚喜明王惠敏
- 关键词:语言修辞伦理
- 论肯尼斯·伯克语言观中的术语视界被引量:10
- 2009年
- 伯克把语言看作人的象征行为。正是由于象征行为所构筑的象征系统,人类才得以构建一个复杂的语言信息传递系统,从而折射出自然、人类、社会等种种存在和关系。在语言这种象征行为中,每个词语都无不浸透着人类对自然、社会或自身的认识,包含着一个言语社团的价值观。位于语言边疆地带的术语,在不断地延展人类知识的同时也框定了人类的知识界限。伯克以戏剧主义语言观为基础提出的术语视界,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语言、思维和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任何术语都是对现实某个方面的反映,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是对现实的背离,即在反映一个方面的同时也必然忽略另一个方面,在突出某种特征的同时也必然会隐去其他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通过语言活动构建的从来都是部分现实而不可能是全部的现实。但是,无论是对一个言语社团而言,还是对言语社团中的单一个体而言,术语视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术语视界在越来越多的个体那里不断地变形———扩大、缩小、扭曲或者规整,整个言语社团的术语视界随之进行调整,又反过来影响到更多的个体。这个彼此孤立又联合的过程,维持了整个术语视界的相对稳定。在运用语言这个象征系统的时候,我们既不能像某些国家的媒体那样本末倒置,总是用他们标签式的语言来试图改造别人,也不能固步自封,一成不变,而是要在实践检验下,不断地丰富术语的内涵,多方位地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从而使人类的语言系统更清澈、更博大。
- 姚喜明王惠敏
- 关键词:戏剧主义语言观
- 20世纪西方修辞学的嬗变被引量:5
- 2010年
- 20世纪的西方社会危机四伏,现代主义文化亦日渐衰微。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依据时代的新形势、新问题,力图从修辞的角度去探究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以期促进人类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进而摆脱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在这个过程中,古老的修辞学重新焕发出生机,其理论得以更新和深化,其方法得以丰富和完善,其视野得以开阔和拓展。
- 王惠敏
- 关键词:嬗变新修辞学
- Bitzer的修辞情景观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Bitzer认为修辞情景是由人物、事件、物体、关系等构成的综合体,情急状态、受众和限制项是其不可缺少的成分,而修辞语篇是应修辞情景的召唤而生成的。Vatz等学者对Bitzer就修辞情景的客观性,修辞情景与修辞语篇的关系等方面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对Bitzer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对修辞情景进行了重构。这样,由浸透着价值的语言所构建的情急状态必然不会是客观的。
- 姚喜明王惠敏
- 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主义修辞思想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以文学批评为基础,伯克建立了一种使用象征的哲学,即戏剧主义。通过戏剧主义的术语分析,我们从中可以洞察人类、语言和现实的本质。在全面分析戏剧主义的人性观、语言观、修辞观等方面后,我们发现,伯克所说的戏剧化的世界不是一个物的世界而是一个意义或修辞的世界。
- 姚喜明王惠敏
- 关键词:戏剧主义修辞
- 语言和权威的困境——“华南虎事件”的修辞解读被引量:2
- 2010年
- 以近年引起公众哗然的"华南虎事件"为对象,运用西方修辞学理论,对身涉其中的各方观点及其或然性结果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揭示该事件的社会修辞学意义,强调修辞行为的道德性。
- 姚喜明王惠敏
- 关键词:华南虎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