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丰 作品数:14 被引量:49 H指数:4 供职机构: 济源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奥美拉唑对降低颅脑损伤术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效果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应用奥美拉唑治疗对降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本院进行颅脑损伤手术治疗的7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对比组37例予以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37例予以奥美拉唑治疗,对2组患者术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其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有2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5.4%,对比组有9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24.3%,观察组与对比组术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对比明显前者较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可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术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王伟丰 杨瑞生 李庆安 胡金江关键词:颅脑损伤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奥美拉唑 Notch1信号通路在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Notch1信号通路在人脑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量(real-time)PCR方法检测50例人脑胶质瘤标本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Notch1及其下游靶基因Hes1以及增殖指标Ki-67及PCNA的mRNA表达。利用Western印迹检测Notch1的活化片段NICD的表达。结果 Notch1 mRNA在人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均可表达,但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Notch1及其下游靶基因Hes1的表达也随之升高,两者的变化趋势一致。Ki-67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升高,与正常脑组织对比差异显著(P<0.01);PCNA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同样升高,与正常脑组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Notch1信号通路可能通过Hes1作用于胶质瘤细胞,促进细胞的增殖,进而参与到肿瘤的形成及恶化。 黄春波 张豪杰 杨瑞生 李庆安 王伟丰 靳晓亮 李同宽 霍宇飞 马燕然 胡金江关键词:人脑胶质瘤 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脑动脉瘤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脑动脉瘤患者术后脑组织血流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济源市人民医院81例颅脑动脉瘤患者,根据手术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予以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2组手术前后脑组织血流量(CBF)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结果阻断颅内动脉瘤时及术后观察组CBF均低于对照组,且2组阻断颅内动脉瘤时、术后CBF均较术前有所变化,但观察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低于对照组22.50%(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脑动脉瘤患者术后脑组织血流量影响小,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黄春波 杨瑞生 黄亚楠 李庆安 王伟丰 靳晓亮关键词:并发症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引流与多次腰椎穿刺术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引流与多次腰椎穿刺术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入医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多次腰椎穿刺术引流治疗,观察组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引流治疗,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记录脑脊液红细胞计数低于100×10~6/L的时间,观察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GCS为(12.52±1.5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脑脊液红细胞〈100×10~6/L时间为(7.24±1.53)d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内癫痫、脑积水、脑梗死的发病率分别为0.0%、5.71%、2.86%显著低于对照组11.43%、22.86%、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良好率为57.14%明显高于对照组31.43%,死亡率为0.0%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引流能够缩短引流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王伟丰 杨瑞生 黄春波关键词:颅脑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DC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检测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改变,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44例,另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DC细胞表达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DC1细胞和DC2细胞在对照组分别为1.82±0.43%和1.89±0.42%,显著高于胶质瘤组的1.44±0.24%和1.52±0.26%(P<0.05)。DC1细胞和DC2细胞亚型在胶质瘤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不同分级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DC1细胞和DC2细胞术后1d和3d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DC1细胞和DC2细胞术后3d又显著低于术后1d(P<0.05),术后7d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结论胶质瘤患者中存在DC细胞的低表达,不同分级之间DC细胞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手术治疗可以显著减低DC细胞表达,为胶质瘤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时期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王伟丰 张智峰关键词:脑胶质瘤 树突状细胞 神经外科 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脑室出血2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07年 脑室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病之一。由于脑室出血极易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颅内压迅速升高以及后期的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等诸多并发症,致使该病预后差,病死率高达80%。我们总结分析了1998年1月~2005年12月经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脑室出血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单纯外引流18例脑室出血患者比较,现报道如下。 王开 苗绍详 李庆安 杨瑞生 王伟丰关键词:脑室外引流 脑室出血 尿激酶灌注 脑血管痉挛 脑脊液循环 脑血管病 微创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观察微创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CH)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68例HCH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32/34),高于对照组的55.88%(1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24%(13/34),低于对照组的64.71%(2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HCH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具有推广价值。 王伟丰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手术 血肿清除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年 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均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并依据肿瘤直径选择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观察术中情况,并随访12个月统计患者视力恢复、并发症、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 31例患者通过造影检查共发现36枚动脉瘤,其中瘤颈直径<2 mm 3枚,≥2 mm 33枚,视术中情况使用25枚支架,支架均成功释放至动脉瘤内,其中3枚出现支架移位,术中产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经及时发现并行栓塞治疗后无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经12个月随访,视力恢复正常者29例、视野缺损者1例、单纯偏盲者1例;动脉瘤完全闭塞30枚,大部分闭塞4枚,小部分闭塞2枚,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者动脉瘤完全闭塞比例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复发1例,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者。结论对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显著。 王伟丰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 弹簧圈栓塞术 小骨窗及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2014年 目的探讨小骨窗及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观察。方法 6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双数字法随机分成小骨窗组(A组,n=35)和大骨瓣组(B组,n=32)两组。比对其手术资料,术后30 d死亡率及术后24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及手术耗时均短于B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死率为17.14%,B组为2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率为57.14%,B组为31.25%,即A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高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可有效降低术后病死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王伟丰 杨瑞生 李庆安 靳晓亮 黄春波 霍宇飞关键词:小骨窗 大骨瓣 高血压性脑出血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疗效及应激反应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02例为此次试验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82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氧化应激指标、神经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75.00%。术后第7天观察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更低,MBI评分显著更高(P<0.05)。与对照组50.00%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6.10%显著更低(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地调整其氧化应激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霍宇飞 王伟丰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临床疗效 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