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间英

作品数:13 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脉络膜
  • 6篇血管
  • 6篇病变
  • 5篇血管病
  • 5篇息肉
  • 5篇脉络膜血管
  • 5篇黄斑
  • 4篇血管病变
  • 4篇视网膜
  • 4篇网膜
  • 4篇息肉样
  • 4篇息肉样脉络膜...
  • 3篇视力
  • 3篇视网膜中央
  • 3篇视网膜中央静...
  • 3篇视网膜中央静...
  • 3篇中央静脉阻塞
  • 3篇静脉阻塞
  • 2篇断层扫描
  • 2篇荧光

机构

  • 13篇中山大学
  • 1篇爱尔眼科医院

作者

  • 13篇潘间英
  • 11篇丁小燕
  • 10篇唐仕波
  • 10篇李加青
  • 9篇曾婧
  • 8篇刘冉
  • 3篇李涛
  • 2篇张新愉
  • 2篇胡洁
  • 2篇于珊珊
  • 2篇杨宇
  • 1篇李梓敬
  • 1篇杨宇
  • 1篇陈星
  • 1篇刘芳
  • 1篇袁敏而
  • 1篇马红婕
  • 1篇吴斌斌
  • 1篇胡旭颋
  • 1篇林婷

传媒

  • 3篇中华眼底病杂...
  • 3篇中国眼底病论...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眼底病论...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1
2011年
目的观察中国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T)值,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80名志愿者360只眼纳入本研究。根据不同年龄,将其分为20~29岁组(A组)、30~39岁组(B组)、40~49岁组(C组)、50~59岁组(D组)、60~69岁组(E组)、70~85岁组(F组),分别为33、31、29、30、31、26名。同时,再将志愿者分为〈60岁和≥60岁组,分别为123、57名。采用海德堡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加强厚度成像(EDI)技术,以长度为8.8mm的扫描线段对后极部黄斑中心凹行0。和90。方位扫描,测量中心凹下CT值;同时测量离中心凹处1、3mm处上方(S)、下方(I)、颞侧(T)、鼻侧(N)的CT值,分别标记为S1mm、T1mm、N1mm、S3mm、I3mm、T3mm、N3mm。观察不同方位、性别、眼别及年龄组受检者间CT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60岁和≥60岁组CT与年龄、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受检者中心凹下平均CT值为(262.78±84.38)μm。S1mm、I1mm、T1mm、N1mm、S3mm、I3mm、T3mm、N3mm平均CT值分别与中心凹下CT值比较,除S1mm、T1mm方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方位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性别、眼别间平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年龄组间中心凹下平均CT值比较,A、B、C、D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组较A、B、C、D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60岁组年龄与CT无相关性(r=-0.055,P〉O.05),屈光度与CT之间呈正相关(r=0.147,P〈O.05);≥60岁组年龄与CT呈高度线性负相关(r=-0.543,P〈O.05),屈光度与CT之间无相关性(r=-0.008,P〉0.05)。结论中国人黄斑区CT值为(262.78±84.38)μm。屈光度是〈60岁者CT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是≥60岁者CT的主要影响因素。
曾婧丁小燕李加青刘冉马伟潘间英唐仕波
关键词:脉络膜屈光不正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观察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相关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经对侧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为FEVR的3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男女发病比例为4.3:1.平均发病年龄为(19.35±8.83)岁.所有患眼均行视力、验光、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及FFA检查.记录患眼视力,屈光状态,视网膜脱离形态,裂孔位置、大小和形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分级及视网膜下增生情况.观察对侧眼的FFA表现特征.结果 患眼屈光度为+2 D~-13 D,视力为光感~0.7.所有患眼均可见颞侧周边部圆形萎缩孔伴或不伴有格子样变性.其中,伴马蹄形裂孔6只眼,占18.18%;伴黄斑裂孔 2只眼,占6.06%.伴有PVR C2级及以上者10只眼,占30.30%.合并视网膜下增生23只眼,占69.70%.对侧眼FFA检查发现,颞侧周边部无血管区伴有动静脉吻合支或静脉分支增多变直,周边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结论 FEVR相关性RRD的裂孔多见于颞侧周边部,呈小圆形萎缩孔;多伴有视网膜下增生.
杨宇袁敏而李梓敬刘芳占宗议唐妙潘间英丁小燕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诊断显像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SD-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经眼底检查、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造影确诊的连续PCV患者的SD-OCT图像进行分析,分析PCV在SD-OCT上的主要表现形式。【结果】共95例患者(106眼)纳入该研究,其中18眼(16.98%)出现广泛性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mhPED)伴或不伴视网膜下大出血(MSH),总范围大于12个视盘面积;在无mhPED/MSH的98眼中,78眼(79.59%)可见双线征,71眼(72.45%)见局限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2眼(42.86%)见拇指样隆起息肉病变,65眼(66.33%)见视网膜下积液,20眼(20.41%)见视网膜层间积液,29(29.59%)眼见局限性视网膜下出血。【结论】双线征、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下积液、拇指样息肉病灶以及视网膜下出血是PCV在SD-OCT上常见的5种表现形式,其中以双眼线征和色素上皮脱离最为常见。
刘冉李加青李涛曾婧潘间英丁小燕唐仕波
关键词: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感光细胞内外节与最佳矫正视力、眼底自发荧光的关系
王敬伟胡洁冷炫马红婕潘间英唐仕波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对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诊断试验评价
目的 研究息肉样黄斑病变(PCV)与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图像特征,探讨SD-OCT在PCV初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诊断试验的评价.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
丁小燕李加青刘冉于珊珊杨宇曾婧潘间英
正常眼后极部脉络膜厚度与性别的关系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正常人脉络膜厚度值与性别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310例(620只眼)正常志愿者,其中男性152例,女性158例。按照年龄段分组: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采用海德堡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仪的加强深度成像扫描模式,测量受检者脉络膜厚度。以通过黄斑中心凹8.8mm扫描线,在0°和90°方位扫描眼底后极部,分别测量中心凹下及距离中心凹1、3mm的上方(S1mm和S3mm)、下方(I1mm和I3mm)、鼻侧(N1mm和N3mm)、颞侧(T1mm和T3mm)共8个方位的脉络膜厚度,观察和分析不同方位的脉络膜厚度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性别间各方位和各年龄段的脉络膜厚度比较,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结果310例(620只眼)受检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274.81±97.98)μm。其中男性为(294.02±101.47)μm,女性为(256.28±90.87)μm;男性脉络膜厚度较女性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3,P〈0.05)。黄斑区8个方位的脉络膜厚度男性均高于女性(t=5.050,t′=4.597,t′=5.225,t′=5.363,t′=5.608,t=4.239,t′=4.108,t=5.589;P〈0.05)。除≥70岁组外,其他5个年龄段的脉络膜厚度男性均高于女性(t=2.343,t′=2.163,t=3.239,t=2.181,t′=2.982;P〈0.05)。结论各年龄段正常人中,男性脉络膜厚度高于女性。性别是影响脉络膜厚度的因素之一。
曾婧刘冉张新愉李加青陈星潘间英唐仕波丁小燕
关键词:性别因素脉络膜人体测量术光学相干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年龄、性别及发病眼别的比较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比较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年龄、性别及发病眼别的差异。方法以医院为基础的回顾性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的nAMD患者114例144只眼(nAMD组)和PCV患者145例186只眼(PCV组)纳人研究。统计其首诊年龄、性别、眼别等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性别及发病眼别的差异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y。检验。结果nAMD组患者平均首诊年龄为(68.30±9.86)岁,PCV组患者平均首诊年龄为(65.67±9.04)岁。两组患者平均首诊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8,P=0.031)。首诊年龄小于70岁者,nAMD组中58例,占50.88%;PCV组中92例,占63.45%。PCV组首诊年龄〈70岁者比例高于nA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8,P=0.042)。nAMD组中男女比例为3.56:1,PCV组中男女比例为2.02:1,两组患者男女性别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7,P=0.047)。nAMD组中,双眼发病30例,占26.32%;PCV组中,双眼发病41例,占28.28%。两组息者双眼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3,P=0.726)。nAMD组144只眼中,右眼69只眼,占47.92%;左眼75只眼,占52.08%。PCV组186只眼中,右眼92只眼,占49.46%,左眼94只眼,占50.54%。两组患者不同眼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8,P=0.637)。结论nAMD患者较PCV患者首诊年龄大;nAMD较PCV更容易发生在男性。两种疾病均有约1/4的患者双眼发病,眼别无差异。
刘冉李加青曾婧李涛潘间英唐仕波丁小燕
关键词:脉络膜疾病黄斑变性疾病特征
正常人脉络膜厚度与性别的关系研究
曾婧刘冉张新愉李加青陈星潘间英唐仕波丁小燕
Bevacizumab和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疗效观察--一项临床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
丁小燕李加青胡旭颋潘间英唐仕波
教育技术培训对促进现代教学工作的体会
2011年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水平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林少芬毛羽翔胡洁林婷潘间英唐仕波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理论教学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