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永初

作品数:97 被引量:125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32篇专利
  • 1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3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9篇综合征
  • 26篇腭裂
  • 26篇非综合征型
  • 24篇基因
  • 24篇唇腭裂
  • 18篇非综合征型唇...
  • 17篇易感
  • 17篇易感性
  • 10篇药物靶标
  • 10篇靶标
  • 9篇正畸
  • 9篇基因组
  • 9篇矫治
  • 9篇标志物
  • 8篇多态
  • 8篇遗传易感
  • 8篇遗传易感性
  • 8篇全基因组
  • 8篇口腔
  • 7篇下颌

机构

  • 77篇南京医科大学
  • 23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苏州大学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镇江市第四人...
  • 1篇吉林大学口腔...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江苏省疾病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徐州市第一人...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95篇潘永初
  • 49篇王林
  • 25篇张卫兵
  • 13篇马俊青
  • 7篇王华
  • 6篇江宏兵
  • 5篇严斌
  • 5篇黄优
  • 5篇李丹丹
  • 4篇马兰
  • 4篇万林忠
  • 3篇顾敏
  • 3篇杜一飞
  • 3篇侯伟
  • 3篇李丹丹
  • 3篇姚淳
  • 3篇谷妍
  • 3篇张驰
  • 2篇王华
  • 2篇夏阳

传媒

  • 29篇口腔医学
  • 5篇2017全国...
  • 3篇中华口腔医学...
  • 2篇中华口腔正畸...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牙病防治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口腔生物医学
  • 1篇科教导刊
  • 1篇高校医学教学...
  • 1篇口腔疾病防治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 1篇第十次全国口...
  • 1篇2018全国...

年份

  • 6篇2023
  • 11篇2022
  • 5篇2021
  • 9篇2020
  • 13篇2019
  • 9篇2018
  • 15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刺平面细胞极性蛋白1基因参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形成的机制研究
2023年
目的探究刺平面细胞极性蛋白1(prickle planar cell polarity protein 1,PRICKLE1)基因变异参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伴上颌骨发育不足家系1个,提取该家系成员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Sanger测序验证突变序列。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正颌患者手术过程中切除的颌骨组织,提取并培养人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过表达慢病毒(过表达目的基因的慢病毒为野生组,过表达突变位点的慢病毒为突变组)和敲降慢病毒(分为敲降1组和2组,以干扰阴性慢病毒为对照组),开展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实验、蛋白质印迹法实验、增殖实验、Transwell实验、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构建斑马鱼模型,注射吗啉代寡聚核苷酸(morpholino oligonucleotide,MO),在斑马鱼体内敲低prickle1a和prickle1b的表达(共敲组),对照组注射标准化MO作为参照。对2组斑马鱼颅面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富集分析和共表达分析。结果该家系2例患者均携带PRICKLE1 c.113C>T突变。转染实验显示,相比野生组(PRICKLE1相对表达量为21.97±0.60),突变组人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RICKLE1相对表达量(5.05±0.05)显著降低(P<0.05),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5),成骨分化能力显著减弱(P<0.05);相比对照组,2个敲降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均显著增强(P<0.05),成骨分化能力均显著减弱(P<0.05)。斑马鱼模型实验显示,与对照组(338.80±24.92)相比,共敲组斑马鱼筛板宽度显著减小(282.50±61.77)(t=5.29,P<0.001)。转录组测序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敲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上富集明显。结论PRICKLE1 c.113C>T突�
张程程马兰周浠范力文潘永初
关键词:斑马鱼
细胞纤毛内转运蛋白80在上颌快速扩大机械生物信号转导中的调控机制研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细胞纤毛内转运蛋白80在上颌快速扩大机械生物信号转导中的调控机制研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构建小鼠上颌快速扩大动物模型;b.构建IFT80基因沉默成骨细胞;c.构建体外牵张培养成骨细胞模型;d.构建成骨...
王华孙雯张卫兵潘永初
文献传递
TREK-1介导大鼠牙移动颅面疼痛的机制研究
2017年
目的建立大鼠牙移动所致的颅面疼痛模型,阐明离子通道TREK-1在介导颅面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8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单纯加力组、对照组、氟西汀(Fluoxetine)治疗组和奎尼丁(Quinidine)治疗组。根据X线片测量牙移动的距离;使用RGS大鼠疼痛级别评价指数进行疼痛评价;使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牙周组织中TREK-1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随加力时间增加而增大,且在14 d达到最大量的前移;加力组大鼠疼痛评分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且疼痛随着加力时间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加力3 d时,疼痛最明显;加力3 d时,第一磨牙根间牙周组织血管壁高表达TREK-1;TREK-1的化学性抑制剂氟西汀(Fluoxetine)和奎尼丁(Quinidine)均能降低牙移动引起的疼痛,且不影响牙移动的速度和距离。结论 TREK-1介导大鼠牙移动过程中颅面疼痛的产生,通过抑制TREK-1可以在不影响牙移动效率的基础上缓解牙移动引起的颌面部疼痛。
喻爱霞孙莲赵晶王华潘永初张卫兵
关键词:TREK-1
口腔正畸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基于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功能
2020年
目的:基于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了解和预测口腔正畸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对我国口腔正畸学2010—2019年间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1985篇硕博士学位论文,近10年来学位论文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东部地区授予学位论文篇数较多。10年间论文数前三位的研究关键词为错k畸形、头影测量、托槽,共词聚类分析显示研究主要分为3类。对关键词的年度频数分析显示错k畸形、CBCT等关键词近10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头影测量、牙周组织等关键词在近5年呈下降趋势。结论:2010—2019年间,我国口腔正畸学研究生教育保持发展趋势,学位授予量具有地区差异性,正畸学研究热点也随着时代的技术发展发生改变。
潘永初王华孙雯李丹丹严斌张卫兵
关键词:口腔正畸学文献计量分析
腭中缝牵张成骨机械生物信号转导相关分子动态差异表达-基于iTRAQ技术的定量蛋白组研究
目的:分析参与腭中缝牵张成骨各种细胞生理事件相关蛋白的动态差异表达,揭示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在腭中缝牵张成骨新骨形成过程的作用.方法:使用小鼠腭中缝扩张模型,采用基于iTRAQ八标的1D-PAGE-LC/MS/MS定量蛋白质...
张卫兵王华潘永初马俊青王林
NTN1基因易感SNP位点及其应用
本专利为NTN1基因易感SNP位点及其应用,公开了一种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辅助诊断相关的SNP标志物rs4791331的基因型,存在T和C两种等位基因,其中,T等位基因为风险等位基因,并据此开发了其在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诊断...
潘永初李丹丹马兰王林
加快正畸牙移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成人牙齿正畸周期一般为2~3年甚至更长,这会增加患者发生口腔疾病的风险。因此,如何在生理允许范围内加快正畸牙移动是正畸医师和患者的共同目标。正畸牙移动伴随着牙槽骨改建,所以促进骨改建可加快牙移动。另外,正畸矫治器的矫正效率也会对正畸周期产生极大影响。目前加快牙移动的方法主要分为5大类:高效矫治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基因治疗。该文就目前加快牙移动的方法作一综述,以加深对加快牙移动研究进展的认识。
陈宇彤张卫兵严斌潘永初
关键词:口腔正畸快速牙移动
大鼠生长发育过程中颅底软骨联合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大鼠生长发育过程中颅底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现象,探讨颅底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出生后4d、8d、16d、32d、48d、64d及128d的SD大鼠,取颅底软骨联合组织,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增殖细胞,末端脱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比较观察不同时间段大鼠颅底的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出生后4d、8d及16d的大鼠可见大量的PCNA阳性细胞存在于软骨联合区,而32d、48d、64d及128d大鼠的软骨联合区仅有少量的PCNA阳性细胞,而在软骨联合区两侧的骨小梁之间的PCNA阳性细胞较多。在出生后4d、8d的大鼠软骨联合的肥大区,交界区发现少数细胞凋亡现象;而在出生后16d、32d、48d及64d的大鼠颅底软骨联合组织的肥大区、交界区和两侧的骨小梁之间发现较多散在的黄色荧光凋亡细胞,并随时间推移凋亡细胞逐渐增多;但在128d的大鼠又几乎未见凋亡细胞。结论在大鼠颅底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存在特定的时空变化规律。
黄优王林马俊青张卫兵潘永初
关键词:颅底细胞增殖TUNEL法PCNA
前牙开(牙合)及深覆(牙合)治疗后的稳定与复发被引量:1
2015年
前牙开(牙合)、深覆(牙合)通常是由于生长发育、不良习惯或功能性因素等原因所导致的颜面部垂直向不调。它们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颜面部美观、口腔功能及健康。因此,对前牙开(牙合)、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有效的矫治理应受到正畸医师足够的重视。然而,正畸治疗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主动治疗结束时错(牙合)畸形程度的改善,更体现在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对前牙开(牙合)、深覆(牙合)治疗的长期稳定性一直是正畸医师关注的热点[1-6]。本文即对前牙开(牙合)、深覆(牙合)治疗后的稳定与复发做一综述。
朱正王华潘永初张卫兵王林
关键词:深覆(牙合)前牙复发正畸医师错(牙合)
上颌快速扩弓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
王林张卫兵马俊青李青奕潘永初赵春洋王震东严斌张晓旻
上颌骨宽度发育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患者口颌系统功能,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上颌快速扩弓(RapidMaxillaryExpansion,RME)是矫治上颌骨宽度发育不足的常用方法。该课题组自上世纪八十...
关键词:
关键词:错牙合畸形矫治器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