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家忯
- 作品数:15 被引量:198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全面改革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培养有坚实基础的创新人才被引量:64
- 2003年
- 介绍了北京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体制 (机构 )等方面的改革概况 .
- 吕斯骅段家忯
- 关键词:教学体系教学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 用闪光法测不良导体热导率被引量:5
- 2001年
- 介绍了用闪光脉冲非稳态法测不良导体热导率的实验原理、装置及实验过程 ,给出了两种样品热导率的测量结果 .
- 杨光姚坤孙翠娥段家忯
- 关键词:热导率热扩散率测温系统散热修正
- 多孔硅蓝光发射与发光机制被引量:16
- 1996年
- 在制备出光致发光能量为2.7eV的发射蓝光多孔硅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测量了它的光致发光时间分辨光谱,用傅里叶交换红外光谱分析了其表面吸附原子的局域振动模,研究了Y射线辐照对其发光的影响,并与发红、黄光的多孔硅作了对比,通过空气中长期存放、激光和紫外线照射的方法,研究了光致发光峰能量为2.7eV的多孔硅发光稳定性.我们及其它文献中报道的多孔硅蓝光发射的实验结果与量子限制模型矛盾,但能用量子限制/发光中心模型解释.我们认为多孔硅的2.7eV发光是多孔硅中包裹纳米硅的SiO_x层中某种特征发光中心引起的.
- 林军张丽珠陈志坚宋海智姚德成段家忯傅济时张伯蕊秦国刚
- 关键词:多孔硅蓝光发射发光机制
- 注碳GaN的拉曼散射谱研究被引量:1
- 1999年
- 本文研究了离子注入碳的GaN材料的Raman光谱。观察到离子注入碳的GaN在800℃退火后其拉曼光谱在1350和1600cm-1处出现两个峰。分析指出它们很可能分别来自GaN的CN和C=C局域伸缩振动。
- 孙文红王孙涛段家忯陈开茅濮玉梅王敬秦国刚
- 关键词:GAN拉曼光谱碳发光器件
- 多孔硅光致发光谱中双峰结构随激发光波长的变化与发光机制被引量:3
- 1995年
- 在室温下系统地观测了多孔硅样品的光致发光谱随激发光波长的变化.在激发波长为260—320nm范围内,光致发光谱出现明显的双峰结构,两峰峰位分别位于610nm和700nm波长附近.当激发波长由260nm开始逐渐增加时,短波峰与长波峰强度之比先增加,随后达极大值,它略大于1,以后,此比值急剧减小,逐渐趋于零,即只存在单一长波峰.以上现象难于用量子限制模型解释.假设在包围纳米硅粒的二氧化硅层中存在两种发光中心,可以用量子限制/发光中心模型来解释上述实验现象.
- 段家忯姚光庆张丽珠张伯蕊宋海智秦国刚
- 关键词:多孔硅光致发光谱发光波长
- 大气中长期存放与长时间热氧化后多孔硅光致发光峰能量的会聚
- 1995年
- 改变阳极氧化的工艺条件,制备出光致发光峰能量位于1.4—2.0eV范围内的大量多孔硅样品,其中45块样品在大气中存放一年,102块样品在200℃下热氧化(累计达200小时).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光致发光峰能量在氧化后都会聚到1.70—1.75eV能量范围.假设在充分氧化的多孔硅中包裹纳米硅的氧化层中,存在发光能量处于~1.70—1.75eV的发光中心,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用量子限制/发光中心模型解释.
- 张伯蕊张丽珠宋海智姚光庆段家忯泰国刚
- 关键词:光致发光多孔硅热氧化
- 薄膜材料光学参量的测量被引量:2
- 2000年
- 介绍了薄膜材料光学参量测量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对 Ga N膜的测量结果 .
- 王艳辉段家忯姚坤童玉珍张国义
- 关键词:光学参量光谱仪透过率氮化镓
- 多孔硅的氢化、氧化与光致发光被引量:7
- 1994年
- 对于刚阳极氧化完的,阳极氧化后紧接着在H2O2中光照处理的及长期存放(10个月)的三种多孔硅样品进行了持续激光照射,不断监视它们的光致发光(PL)与富利埃变换红外(FTIR)吸收光谱,并在最后对它们作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量,以确定它们所含氧化硅的情况.得出如下几条结论:(1)氢对多孔硅表面的钝化是不稳定的.(2)Si—H键不是发光所必须的.(3)氧对多孔硅表面的钝化是稳定的,纳米硅周围氧化层的存在及其特性对于稳定的多孔硅可见光发射是至关重要的.对激光照射下多孔硅发光的退化提出了新的解释.
- 张丽珠段家忯林军张伯蕊毛晋昌付济时秦国刚许振华
- 关键词:多孔硅氢化光致发光
- 闪光法测定不良导体热导率实验的研究与改进被引量:1
- 2002年
- 分析了“用闪光法测定不良导体热导率实验”中脉冲尖峰产生的原因 ,并在实验装置和数据处理方面设计了减小和消除脉冲干扰的方法 .
- 赵军邓毅段家忯
- 关键词:热导率屏蔽数据拟合脉冲干扰
- 北京大学物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被引量:11
- 2005年
- 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新特点,探讨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素质和发展目标的多样性与自主性,更加突出优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确保高水准的基本知识传授和基本训练的同时,给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自由.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模块化、结构化的改造,以适应多样化的需要.加强了学生选课指导和专业发展指导,以保障新的教学计划的实施.课外科技活动的范围逐步扩大,研究型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 陈晓林王稼军刘玉鑫段家忯叶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