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爱珍

作品数:127 被引量:1,339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机械工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4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3篇农业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7篇机械工程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62篇黑土
  • 60篇土壤
  • 32篇有机碳
  • 32篇免耕
  • 24篇耕作
  • 21篇土壤有机
  • 18篇玉米
  • 18篇土壤有机碳
  • 17篇耕作方式
  • 15篇东北黑土
  • 14篇团聚体
  • 14篇耕地
  • 12篇坡耕地
  • 11篇播种
  • 10篇不同耕作
  • 10篇不同耕作方式
  • 8篇保护性耕作
  • 7篇微生物
  • 6篇液压
  • 6篇施肥机

机构

  • 127篇中国科学院
  • 28篇中国科学院研...
  • 2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北华大学
  • 2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滨州学院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交通运输部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吉林省农业机...
  • 1篇吉林省农业技...

作者

  • 127篇梁爱珍
  • 90篇张晓平
  • 67篇陈学文
  • 42篇张延
  • 29篇张士秀
  • 28篇申艳
  • 26篇方华军
  • 25篇贾淑霞
  • 25篇黄丹丹
  • 22篇时秀焕
  • 22篇范如芹
  • 12篇杨学明
  • 10篇李文凤
  • 8篇魏守才
  • 5篇孙冰洁
  • 5篇徐亚东
  • 3篇李秀军
  • 3篇王莉霞
  • 2篇王洋
  • 2篇欧洋

传媒

  • 1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0篇土壤与作物
  • 9篇土壤学报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土壤通报
  • 5篇生态学报
  • 4篇农业系统科学...
  • 4篇地理科学
  • 3篇核农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27篇2023
  • 12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9篇2012
  • 3篇2011
  • 11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 8篇2006
  • 10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1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提升土壤中有机碳固定量在修复退化土壤,降低土壤CO2释放,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有机碳固定方面,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是土壤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文章从1土壤团聚体形成概念模型;2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3土壤团聚体物理性质与有机碳固定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张延梁爱珍张晓平陈学文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
20年来部分黑土耕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被引量:48
2004年
黑土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一直倍受社会关注。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采样记录,2001年在吉林省黑土区采集了27个土壤样品,分析测定了耕层土壤(深度与第二次土普数据相同)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第二次土普查数据对比发现,过去20年间,吉林省黑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有增有减,但平均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已有的研究对比分析,高产玉米生产条件下的根系碳输入量可能抵消矿化损失的有机质量,使水土流失不严重区域的黑土土壤有机质水平维持平衡,有机质含量下降的土壤可能是水土流失的结果。而在水土流失不严重地区土壤有机质则可能增加。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梁爱珍
关键词:黑土有机质全氮
一种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及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反应单元,反应单元为压力容器,压力容器上开设有开口;连接单元为密封盖,密封盖可拆卸连接在开口上,密封盖上开设有进口和出口;进液单元包括加注器和截止阀,截止阀安装在进口上,...
张士秀梁爱珍刘萍陈学文张延
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2023年
土壤微生物既参与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也是土壤有机碳转化和固定的驱动者,是影响土壤碳循环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然而,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如何通过调节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组成来影响土壤CO_(2)释放的机理尚不明确。因此,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保护性耕作观测站,借助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玉米连作系统不同耕作方式(免耕(NT)、秋翻(MP)以及常规耕作(CT))对土壤CO_(2)释放速率、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碳循环功能基因(碳固定、甲烷代谢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生长季节土壤CO_(2)释放速率6年平均值分析发现,生长季前期免耕土壤的平均CO_(2)释放速率显著低于秋翻和常规耕作,分别比秋翻低28%(5月份)、11%(6月份)和23%(7月份);比常规耕作低31%(5月份)、19%(6月份)和7%(7月份)。基于CAZy数据库注释结果,发现耕作处理显著影响一些糖苷水解酶(如GH102、GH5_38和GH13_17)、糖基转移酶(如GT39)和多糖裂解酶(如PL17和PL5_1)的基因丰度,与常规耕作相比,秸秆还田的免耕和秋翻处理的这些差异基因的相对丰度较高。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注释结果,发现耕作方式显著影响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组成(Adonis,多元方差分析,R^(2)=0.45;P=0.006),且免耕处理土壤的碳固定、甲烷代谢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基因组成不同于常规耕作和秋翻处理,单独聚为一类。免耕土壤上调的碳固定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所有上调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的平均值)分别比常规耕作和秋翻高17%和11%,而下调的2个功能基因(K01007和K00170)的丰度分别低19%(CT)、21%(MP)和14%(CT)、17%(MP)。免耕土壤上调的甲烷代谢基因相对丰度分别较常规耕作和秋翻高15%和10%;下调基因的丰度分别低13%(CT)和11%(MP)。免耕土壤上调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功�
王倩刘红文贾淑霞申建国陈学文陈学文张士秀张延梁爱珍
关键词:耕作方式宏基因组
Rock-Eval热分解法及其在土壤有机碳研究中的应用
2022年
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影响土壤固碳潜力,如何提取土壤活性及稳定性碳组分用以定量表征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是土壤固碳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当前,提取土壤有机碳活性及稳定性组分的方法多样,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手段,导致结果难以比较,同时存在耗时长、成本高及操作步骤繁琐等缺点。所以,亟需一种高效、可信度高且应用广泛的测定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热分解技术的优缺点,包括热裂解气相-质谱联用测定技术、热重分析技术、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技术及Rock-Eval(RE)热分解方法,普遍认为RE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成本低、结果易于分析,可信度较高,可以很好地表征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研究的横向对比。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综述了RE方法在土壤学和有机碳研究中发展过程,梳理了其应用现状及进展。提出RE方法有助于通过建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气候带以及不同土壤质地间活性及稳定性碳库的比较网络体系,完善我国土壤碳库监测系统。
张延高燕张旸Gregorich Edward李秀军陈学文张士秀梁爱珍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热分解ROCK-EVAL
玉米秸秆还田装置
本发明提供玉米秸秆还田装置,涉及农业设备领域,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两侧为弧形结构,且主体的外侧安装有支架,且主体的一端安装有电机,且主体的顶部安装有进料机构;所述进料机构包括进料件,且进料件的两侧为倾斜状结构,且进料件...
陈学文梁爱珍张延黄丹丹张旸
耕作措施对东北黑土微生物呼吸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利用东北黑土13年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研究耕作措施(免耕和秋翻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土壤微生物角度分析免耕是否有利于土壤有机碳(SOC)的固定,为合理评价农田黑土碳"源"与"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连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耕作处理包括免耕和秋翻。免耕除播种外不扰动土壤,秸秆覆盖地表。秋翻处理的田间管理包括人工除草、中耕起垄和秋翻,秋翻时将秸秆翻于地表之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通过PVC环在野外采用动态气室法(Li-Cor8100)直接测定(去除植物根系),定期监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并在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最高的季节取样分析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数量特征。【结果】生长季节内免耕和秋翻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分别为0.42—3.35和0.48—3.24μmol CO2·m-2·s-1,两处理平均值差异不显著(8.8%),但土壤累积CO2-C释放量免耕比秋翻高10.0%(2012)和4.3%(2013)(P<0.05)。免耕显著地增加0—5 cm表层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比秋翻高125.7%、112.4%和53.3%;还显著地增加了其他土层的真菌数量,分别为105.3%(5—10 cm),159.4%(10—20 cm)和114.7%(20—30 cm)。耕作处理影响土壤温度,主要体现在春季,秋翻(0—5 cm,5—10 cm)春季(6月)土壤温度比免耕分别高2.8%和5.8%。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与土壤温度具有相似的动态变化,夏季(7、8月份)最高,秋季较低。尽管耕作处理没有明显地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季节动态格局,但秋翻的土壤微生物呼吸最高值比免耕晚半个月。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5 cm和10 cm)呈指数型增长,10 cm处的回归模型明显好于5 cm。耕作处理只改变了5 cm的Q10值,免耕比秋翻高10.8%。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水分混合回归模型能更好地反应其变化�
贾淑霞孙冰洁梁爱珍陈学文张士秀魏守才刘四义陈升龙张晓平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数量免耕黑土
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对黑土碳氮含量及玉米产量年际变化的交互效应被引量:9
2020年
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TN)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阐明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氮水平的综合效应,进而明晰作物产量的响应,可为土壤培肥、增产增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1年),探究长期免耕玉米连作(NTCC)、秋翻玉米连作(MPCC)、免耕玉米-大豆轮作(NTCS)、秋翻玉米-大豆轮作(MPCS)四种处理对黑土碳氮含量以及作物产量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耕作年限增加,NTCC和NTCS处理显著增加0~10 cm土层SOC和TN含量;10~20 cm土层SOC、TN含量变化在4个处理下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30 cm土层SOC、TN含量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与2001年初始碳氮储量相比,无论是玉米连作还是玉米-大豆轮作,免耕处理土壤碳氮储量均显著增加,且NTCC处理的土壤碳、氮储量最高,分别为75.7 Mg(C)·hm^-2、7.0 Mg(N)·hm^-2,较传统耕作分别显著增加18.6%和20.4%;(3)土壤碳氮比(C/N)随着耕作年限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NTCC处理的年平均C/N最低;(4)实施16年后NTCS处理玉米年平均产量最高,达10111 kg·hm^-2,其他3个处理间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0~20 cm土层的SOC、TN含量、C/N与玉米产量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对质地黏重的中层黑土,免耕玉米-大豆轮作促进了玉米增产,较传统耕作有助于促进土壤碳、氮固定,是东北黑土区适宜的耕作措施,有关土壤碳氮的固定能力的提升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高燕张延张旸陈学文陈学文
关键词:免耕玉米连作玉米产量
农用秸秆条带耕作机械装备
一种农用秸秆条带耕作机械装备,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条耕机的基础上,对部分机构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更加完善条耕作业的农用秸秆条带耕作机械装备。本实用新型对碎土辊连接支架横架调节机构、深松铲的调节机...
梁爱珍彭飞黄丹丹陈学文张士秀张延徐亚东张晓平
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装置及方法
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装置及方法,属于土壤团粒结构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土壤团粒分析装置每次只能测定一个样品,使得测定效率低的问题。所述装置包括水平支架、四个吊架和四个不锈钢桶,还包括四个标准样品套筛、支撑杆、机箱、电动...
梁爱珍张晓平杨学明
文献传递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