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凯恒
- 作品数:21 被引量:108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胸腰段骨折椎体邻近椎间盘的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评估胸腰段骨折椎体邻近椎间盘中短期的变化,总结其在MRI上的影像学特点,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共2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29~56岁,平均(41.08±7.10)岁。其中T_(12)骨折3例,L_(1)骨折14例,L_(2)骨折8例。记录术前和内固定取出(内固定物平均在10个月时取出)前1周内的MRI资料,观察与骨折椎体相邻的50个椎间盘在T_(2)WI上的形态学特征及信号变化,总结其特点,并比较术后及内固定取出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术前T_(2)WI提示信号正常的21个椎间盘中,86%(18/21)的椎间盘在取出内固定时显示正常信号;术前T_(2)WI提示信号增加的19个椎间盘中,42%(8/19)的椎间盘信号强度在取出内固定时恢复正常,16%(3/19)的椎间盘提示高信号,26%(5/19)的椎间盘提示低信号,16%(3/19)的椎间盘出现信号丢失;术前T_(2)WI信号降低的10个椎间盘中,仅有1个椎间盘在取出内固定时恢复正常。在19个形态完整的椎间盘(Ⅰ类)中,共有79%(15/19)的椎间盘保留了其结构完整性;在29个有轻微缺陷的椎间盘(Ⅱ类)中,有7%(2/29)的椎间盘在取出内固定时形态恢复至Ⅰ类,62%(18/29)的椎间盘保持不变,31%的椎间盘结构出现恶化(Ⅲ类)。术后VAS、ODI与取出内固定后VAS、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胸腰段骨折患者会合并椎间盘的损伤,临床上可将MRI上椎间盘信号和形态的改变作为选择治疗方式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若是椎间盘信号和形态完整或轻度改变时,可行单纯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术;若在椎间盘信号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较为严重的形态学改变,这类患者在取出内固定后VAS及ODI评分显示更差,远期可能会出现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故应酌情考虑行融合手术。
- 王佳佳宋文慧梁凯恒鲍凯
-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椎间盘损伤影像学特点
- 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寰椎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4
- 2009年
- 目的:建立上颈椎(C0-C3)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EM),通过此模型对寰椎进行初步的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上颈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利用Mimics软件及Ansys软件建立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分别在完整的上颈椎模型及单独应用模型中的寰椎分析头颅位于中立位、屈曲位以及后伸位等条件下寰椎所受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1)所建上颈椎的有限元模型外形逼真,几何相似性好,共包含110105个节点,91469个单元;(2)应用上颈椎模型(C0-C3)在枕骨上加载面压力,模拟头颅位于中立、前屈、后伸位时,寰椎前弓受力最大,其次是后弓及侧块;(3)单独应用寰椎模型,直接在寰椎上关节面加载力,模拟头颅在中立、前屈、后伸位时寰椎最大应力集中于前弓,次级应力集中区域为侧块及后弓与侧块的交界处;直接在后弓加载力模拟头部过度后伸时,最大应力集中于后弓与侧块交界处。结论:应用CT扫描获取上颈椎空间结构信息建立的上颈椎模型可用于生物力学实验,无论头颅位于屈曲位、中立位或者后伸位,当受纵向作用力时,寰椎前弓是应力最集中的部位;头部过度后伸时,后弓与侧块交界处是应力最集中的部位。
- 关哲马迅梁凯恒郭媛赵轶波牛建鹏张泓毅
- 关键词:有限元上颈椎寰椎骨折生物力学
- 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分布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0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一种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骨水泥分布的新方法,并分析不同骨水泥分布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科行PVP治疗的13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男23例,女109例,年龄77.33±8.27岁.根据术后正侧位X线片和不同层面CT图像上的骨水泥分布形态,计算骨水泥在椎体内的空间分布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评分为0~7分,B组评分为8~10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骨密度值、骨折天数(骨折发生日期至手术日期),使用三维重建CT图像测量手术椎体体积、骨水泥体积并计算骨水泥填充率.比较两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差异以筛选骨水泥分布的潜在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骨水泥填充率的临界值.结果:A组患者62例,B组患者70例.骨水泥分布情况:2分2例,3分8例,4分6例,5分8例,6分10例,7分28例,8分32例,9分22例,10分16例.两组患者术后1d、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B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小于A组(P<0.05),术后1d、6个月及12个月的VA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的骨折后手术时间明显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骨水泥体积、填充率均大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填充率是骨水泥分布的独立影响因素(OR=1.413;95%CI:1.202,1.660).骨水泥填充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95%CI:0.697~0.846,P<0.05),达到骨水泥广泛分布的临界值为28.1%,此时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14%和75.81%.结论:PVP能够有效�
- 刘长枫宋文慧刘昌文梁凯恒张铠熙李永涛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填充率
- 终板骨折与椎体强化后伤椎高度丢失、后凸畸形及慢性疼痛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21年
- 背景:椎体强化虽能迅速稳定骨折,缓解疼痛症状,纠正后凸畸形,但随着病例数的不断增加,临床中发现部分患者术后远期后凸畸形及慢性疼痛问题也日渐突出。目的:探究终板骨折对椎体强化(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伤椎高度丢失、后凸畸形及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了82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术前CT有无终板骨折将患者分为无终板骨折组、上终板骨折组及下终板骨折组。测量患者的椎体压缩率、手术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及骨密度,并记录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骨水泥弥散类型、骨水泥分布区域及骨水泥渗漏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卡方检验分析终板骨折与术后伤椎高度丢失、后凸畸形及慢性疼痛是否相关,以及终板骨折对骨水泥弥散分布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3组患者在术后早期伤椎高度和后凸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而在末次随访中,3组患者均观察到椎体前高度明显下降及Cobb角明显增大,其中上终板骨折组及下终板骨折组的伤椎高度丢失率和Cobb角均比无终板骨折组大(P<0.05);(2)各组术前目测类比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术后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上终板骨折组及下终板骨折组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高于术后,而无终板骨折组末次随访与术后目测类比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终板骨折组(上终板骨折组+下终板骨折组)的骨水泥团块状分布、骨水泥未同时与两终板接触占比明显高于无终板骨折组(P<0.05),骨折处骨水泥分布不足在终板骨折组及无终板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提示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可显著改善伤椎高度、后凸畸形及疼痛,但在术后远期终板骨折不仅与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和后凸畸
- 马日吉宋文慧刘昌文梁凯恒王子奡史帆
-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后凸畸形
- 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疗效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7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4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价患者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定患者颈部疼痛和功能;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及术后残余畸形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3个月,21例患者出现椎间植骨融合;术后6个月,22例患者出现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24例患者均实现C2~C3椎间植骨融合与骨折愈合。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N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患者VAS、NDI评分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C2~C3椎间高度恢复正常,旋转功能良好;屈伸活动轻度受限,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术后即刻,6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其中,1例为重度,2例为中度;术后1个月,2例患者存在吞咽困难,均为轻度;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无吞咽困难。术后,残余畸形发生率为16.7%(4/24),但末次随访时,均未明显影响生活及颈椎功能。结论采用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颈部疼痛及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椎间融合、骨折愈合良好,术后吞咽困难及残余畸形发生率较低,且对患者颈椎功能及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 张铠熙宋文慧刘昌文梁凯恒马捷刘长枫李永涛
- 关键词:HANGMAN骨折临床疗效
- 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
- 2022年
- 大多数寰椎骨折都是受到轴向暴力作用的结果。寰椎骨折常合并枢椎骨折,尤其是齿状突骨折。迄今为止,已描述了多种寰椎骨折分类系统,但是仍旧没有一种分型系统能够包含所有类型的寰椎骨折。大多数寰椎骨折是稳定的,通过颈托或支具固定可以成功地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可以通过持续性颅环牵引、头颈胸石膏固定及Halo-Vest牵引固定等保守治疗,但由于这些保守治疗可能带来的不适和并发症,现在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倾向于手术治疗。尽管这些骨折发现很早,而且损伤的相对频率也很高,但指导这些骨折治疗的文献仍然很少。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分类系统不统一,很难进行详细的研究比较。尤其目前对于寰椎骨折的分型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有很大争议,文章就寰椎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进行综述如下。
- 鲍凯宋文慧刘昌文梁凯恒王佳佳
- 关键词:寰椎骨折C1FIXATIONTREATMENT
- 脊柱颈胸结合部(C_6-T_1)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采取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脊柱颈胸结合部有限元模型,给予纯力矩载荷测试模型各FSU的正常运动范围,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对其应力分布模式进行探讨。方法:利用螺旋CT连续扫描获得正常成年人颈胸部原始DICOM数据图像,采用Mimic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后导入ANSYS软件,得到颈胸结合部模型骨性结构的三维实体。添加椎间盘和主要韧带结构,椎间盘采用壳-核单元,分别代表纤维环与髓核;韧带采用2节点缆索单元构造,韧带的起止点及横截面积根据参考文献确定。C6-7以及C7-T1关节突关节均定义为有摩擦系数的非线性接触关节。模型中T1下表面在所有方向上完全固定,在模型C6施加2.0Nm纯力矩,对模型进行屈曲、背伸、侧屈及轴向旋转试验,试验结果与体外生物力学试验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所建的颈胸模型包括169317个节点和106242个单元,并且与体外生物力学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能够通过验证,有限元受力云图可以看出,模型在外力作用下运行状况良好。结论:该试验为临床医生对脊柱颈胸交界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便捷而精确的方法,为计算机分析及研究该模型局部结构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 马迅郭建鹏梁凯恒宋文慧
- 关键词:颈椎胸椎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
- 脊柱颈胸结合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建立脊柱颈胸结合部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期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以及作为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的有益补充。方法:通过对正常人的CT薄层扫描获得的原始DICOM数据图像,采用Mimic10.0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骨质的三维重建,使用Magic 9.9改良建立的模型,导入ANYSY 10.0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所建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三维重建结构可单独或联合显示,甚至可以进行任意结构的取舍,重建结构的任意径线及角度均可以适当的三维测量。结论:该模型的结构完整,空间结构测量准确度高,单元格划分精细重点突出,较为准确地模拟了脊柱颈胸结合部的生物力学特点,为临床医生对脊柱颈胸交界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便捷而精确的方法,为计算机分析及研究该模型局部结构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 郭建鹏马迅梁凯恒宋文慧
- 关键词:三维有限元模型
- 枕颈融合术后患者枕颈角度与困难气道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评价枕颈融合术后患者颅底枢椎角(O-C_(2)角)、颌-咽夹角(M-P角)和颈椎活动度(CROM)与困难气道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于本院行枕颈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前以及末次随访时气道评估资料和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O-C_(2)角、M-P角和CROM。根据末次随访改良Mallampati分级将患者分为阴性组(Mallampati分级Ⅰ或Ⅱ级,无气管插管困难)和阳性组(Mallampati分级Ⅲ或Ⅳ级,可能造成气管插管困难)。 结果:共纳入53例患者,阳性组18例,阴性组35例。53例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O-C_(2)角和C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M-P角较术前减小( P<0.05)。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末次随访时O-C_(2)角和M-P角减小( P<0.05),C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M-P角减小,阳性组末次随访时O-C_(2)角减小( P<0.05)。O-C_(2)角、M-P角和CROM预测困难气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5、0.888和0.519。 结论:枕颈融合术后患者O-C_(2)角和M-P角减小可增加困难气道风险,两者可用于该类患者气道评估。
- 毋楠张林忠宋文慧张毓婧王利利梁凯恒殷昊
-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枕骨颈椎困难气道
- 颈椎(C_0~C_3)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建立具有详细解剖结构的上颈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对1名健康成年男性,以层厚0.6mm进行连续颈部CT扫描得到骨窗断层图像,将CT数据导入到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1.0中得到上颈椎的三维图像数据,再导入ANSYS8.1中生成上颈椎的三维骨性模型。依据文献资料及参考CT结果对上颈椎软组织进行建模,包括椎间盘、小关节和主要韧带结构。最后模拟生理载荷下测定模型各节段(C0~C1,C1~C2,C2~C3)的三维运动范围,并将所得结果与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所建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立了一个较为详尽的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包括76799个10-node Solid92单元,14670Shell93单元,80个2-node Link10单元,1557个8-node Solid45单元,56个Shell63单元。结论:该模型的生物力学和几何学相似性很好,本实验方法是科学的、精确的。
- 梁凯恒马迅关哲郭媛赵轶波常强牛建鹏张泓毅
- 关键词:颈椎有限元模型MIMICSANS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