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银平

作品数:15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更多>>
发文基金: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水利工程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黄河中游
  • 6篇泥沙
  • 6篇黄河
  • 5篇粗泥沙
  • 3篇沙量
  • 3篇粗泥沙集中来...
  • 2篇多沙粗沙区
  • 2篇沙区
  • 2篇流域
  • 2篇黄河下游
  • 2篇黄河中游多沙...
  • 2篇河流域
  • 2篇产沙
  • 2篇粗沙
  • 1篇悬移质
  • 1篇悬移质泥沙
  • 1篇汛期
  • 1篇淤积
  • 1篇治理区
  • 1篇生态

机构

  • 14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 1篇水利部黄河水...

作者

  • 15篇林银平
  • 9篇李雪梅
  • 7篇徐建华
  • 4篇杨汉颖
  • 4篇金双彦
  • 4篇董雪娜
  • 3篇张培德
  • 3篇钱云平
  • 3篇宋瑞鹏
  • 3篇王志勇
  • 2篇王玉明
  • 2篇周鸿文
  • 2篇高亚军
  • 2篇王玲
  • 2篇李玉山
  • 1篇杨汉颖
  • 1篇仝春莲
  • 1篇侯素珍
  • 1篇陈发中
  • 1篇张春岚

传媒

  • 4篇人民黄河
  • 4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第六届全国泥...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下游凌情特征及变化被引量:16
2008年
黄河下游冰情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是:冬季有的年份封冻,有的年份不封冻;下游下段河道流凌封冻日期早,融冰、开河日期晚,封冻历时长,冰盖厚冰质坚;上段河道流凌封冻日期晚,融冰、开河日期早,封冻历时短,冰盖薄冰质酥。冰凌洪水特点是流量小,水位高且上涨快;凌峰流量自上而下沿程逐渐增大。近20年来,由于黄河下游河道水量大幅度减少,甚至发生连年断流,冬季气温持续偏高,加上水库调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引起了凌情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封开河日期提前,封河长度缩短、封冻冰量和槽蓄水量减少,冰塞冰坝发生次数减少,不封冻年频率增加等。
董雪娜李雪梅林银平姚惠明
关键词:黄河下游
用边际分析法确定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被引量:2
2006年
为进一步寻找并治理对黄河下游主槽淤积危害最严重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根据1960年未建三门峡水库前自然水沙条件下下游河槽淤积物粒径组成,确定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中的粗泥沙界限为0.1 mm。利用边际分析法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确定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为1.88万km2。该面积仅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的23.9%,可产生的全沙、粒径大于0.05 mm和0.1 mm的泥沙分别占同期多沙粗沙区相应沙量的34.5%、47.6%和68.5%。由此看出,该区是名副其实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徐建华金双彦张成林银平
关键词:粗泥沙黄河中游
关于确定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研究
1998年
过去确定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主要采用来沙分配图法和多沙粗沙模数指标法,这两种万法都需用到粗泥沙资料,由于有泥沙颗分资料的测站较少,故其精度有限.根据河龙区间7~8月份水流平均含沙量300kg/m^3的指标,在含沙量分布图上确定出重点治理区,该万法只涉及全沙资料,而有全沙资料的站网控制密度相对比有粗泥沙资料的站网控制密度耍大得多,因此其精度也就高得多.黄河流域重点治理区为11.3万km^2,其中河龙区间为5.7万km^2,泾洛渭河为3.2万km^2,祖厉河、苦水河为2.4万km^2,河龙区间的5.7万km^2是重点中的重点.
徐建华李雪梅王宝华杨汉颖林银平张培德
关键词:黄河流域重点治理区全沙粗泥沙含沙量
龙刘水库调节对黄河上游汛期水量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近20年来黄河上游汛期水量锐减,造成内蒙古河段年年发生淤积,且绝大部分淤积在主槽内。来水减少、泥沙淤积、河槽萎缩,使内蒙古河道的泄洪输沙能力大大降低,经常出现夏汛和凌汛灾害。通过对兰州、头道拐1987—2005年与1952~1968年汛期水量的对比分析,认为影响兰州以上汛期水量变化的首要因素是自然因素,其次是水库调节和人类引耗水量;影响头道拐以上汛期水量变化的首要因素是人类引耗水量,其次是自然因素和水库调节作用。
李雪梅王玲林银平董雪娜
关键词:水库调节黄河上游
从黄河下游淤积物粒径变化谈中游地区沟坡兼治被引量:1
1997年
不少学者指出,黄河下游淤积物中,粒径大于0.05mm的粗颗粒泥沙占69%,这部分泥沙在中游黄土中含量甚少,它们主要来自多沙粗沙区的基岩,因此加强易侵蚀基岩区的治理是关键.据最近的分析,发现黄河下游淤积物已明显细化,粒径≥0.05mm的粗泥沙占总淤积量的40%,0.05~0.025mm之间的泥沙约占30%,这部分泥沙来自黄土中的比例不小,因此在中游严重水土流失区应强调沟坡兼治.
徐建华李雪梅杨汉颖林银平张培德秦鸿儒
关键词:黄河下游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
徐建华林银平吴成基喻权刚左仲国朱小勇孙广平任松长高亚军金双彦王志勇和晓应李雪梅周鸿文赵帮元
该项目明晰了三门峡水库以及下游河道淤积物粒径组成,特别是1960年前无三门峡水库影响的“天然”水沙情况下下游河道主槽淤积物粒径组成。从地质、地貌等角度分析判定了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大致位置。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进行侵蚀物钻探...
关键词:
关键词:黄河中游粗泥沙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被引量:4
1999年
经过研究和比较,采用指标法界定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区域。全沙模数大于5 000t/ km2的地区为多沙区,粗泥沙模数大于1 300t/ km2 的地区为粗沙区,既是多沙区又是粗沙区的地区即是多沙粗沙区。在经过内业分析、外业查勘和遥感图片对照修正后,确定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 .86 万km2 。
李雪梅杨汉颖林银平徐建华
关键词:多沙粗沙区黄河中游
黄河中游产沙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被引量:1
1999年
70 年代以来,黄河中游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水土保持工作,流域侵蚀过程和侵蚀强度有了很大变化,全沙模数与粗沙模数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全沙模数与粗沙模数变小,高值区范围缩小。同时分析表明,水保工程抗御大洪水的能力有限,且不同流域治理程度不同,水保效益也不一样。
林银平张培德杨汉颖徐建华
关键词:黄河中游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确定被引量:1
2006年
利用d≥0.10 mm的粗泥沙输沙模数≥1 400 t/(km2.a)的指标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中界定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为1.88万km2,该面积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的23.9%,年产沙量为4.08亿t,占多沙粗沙区年产沙总量的34.5%,产生d≥0.05 mm和d≥0.10 mm的粗泥沙量分别为1.52亿和0.61亿t,占多沙粗沙区相应输沙量的47.6%和68.5%,该区是名符其实的产粗泥沙“大户”。
林银平徐建华李玉山李雪梅
关键词:粗泥沙黄河中游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粗泥沙输沙模数区域分布及产沙量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通过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中d≥0.05 mm和d≥0.10 mm不同粗泥沙年输沙模数级的区域分布及产沙量的分析,得出d≥0.05 mm粗泥沙年输沙模数大于等于2 500、5 000和10 000 t/km2的粗泥沙来源区面积分别为5.82万、1.97万和0.22万km2,对应区域产生的全沙量分别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全沙量的80.0%、35.6%和5.9%;d≥0.10mm粗泥沙年输沙模数大于等于350、700、1 400和2 800 t/km2的粗泥沙来源区面积分别为5.80万、3.94万、1.88万和1.17万km2,对应区域产生的全沙量分别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全沙量的79.8%、58.3%、34.5%和24.2%。研究不同输沙模数级的区域分布、面积及产沙量,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提供支撑。
李雪梅宋瑞鹏仝春莲林银平
关键词:多沙粗沙区粗泥沙输沙模数产沙量黄河中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