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林

作品数:11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病毒
  • 5篇细胞
  • 4篇细小病毒
  • 3篇荧光
  • 3篇荧光定量
  • 3篇荧光定量PC...
  • 3篇源性
  • 3篇鼠源性
  • 3篇重组细胞
  • 3篇组细胞
  • 2篇滴度
  • 2篇克隆
  • 2篇呼吸道合胞病...
  • 2篇合胞病毒
  • 2篇感染性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杂交瘤
  • 1篇杂交瘤技术
  • 1篇支气管

机构

  • 11篇中国药品生物...

作者

  • 11篇林林
  • 11篇李德富
  • 10篇孟淑芳
  • 9篇冯建平
  • 8篇王佑春
  • 5篇李修兰
  • 4篇吴雪伶
  • 3篇樊金萍
  • 1篇吴瑜
  • 1篇郎叔惠
  • 1篇尹红章
  • 1篇李秀华

传媒

  • 7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国外医学(病...
  • 1篇2010年中...
  • 1篇2010年中...

年份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鼠源性细胞鼠细小病毒(MMV)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建立重组细胞中鼠细小病毒检测的NB324K感染试验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分别进行了方法学分析。方法:将不同稀释度的MMV悬液分别感染NB324K细胞,通过观察细胞病变和结晶紫染色结果检测NB324K感染法...
吴雪伶樊金萍林林冯建平孟淑芳李德富
关键词:细小病毒荧光定量PCR重组细胞
文献传递
重组鼠源性细胞鼠细小病毒(MMV)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建立重组细胞中鼠细小病毒检测的NB324K感染试验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分别进行了方法学分析.方法:将不同稀释度的MMV悬液分别感染NB324K细胞,通过观察细胞病变和结晶紫染色结果检测NB324K感染法...
吴雪伶樊金萍林林冯建平孟淑芳李德富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重组细胞
SV40感染滴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及高滴度病毒的制备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建立稳定的SV40感染滴度测定方法,制备高滴度SV40,用于生物制品病毒清除/灭活工艺的验证。方法通过分析不同细胞感染SV40后出现病变的时间、病变程度及产毒量,确定SV40敏感细胞株。分析维持液、细胞培养时间、病毒吸附时间等对病毒滴定测定的影响,建立SV40滴度测定的方法。并分析病毒感染后不同时间及细胞不同部位SV40滴度的差异,制备大量的高滴度SV40。结果与Vero、Vero76及VeroE6细胞相比,CV-1细胞对SV40高度敏感,细胞病变出现时间最早,病变最明显,产毒量最高。SV40滴度与病毒接种前细胞的培养时间、细胞接种量和维持液无明显相关,但吸附时间对病毒滴度有一定的影响。病毒的最佳吸附时间为120 min。接种病毒后48 h收集细胞沉淀,所获得的SV40滴度最高,平均为8.81 lg CCID50/ml。结论已建立了稳定的SV40滴度测定方法,并制备了高滴度SV40,为病毒清除/灭活工艺验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孟淑芳林林冯建平李修兰王佑春李德富
关键词:SV40细胞病变病毒滴度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预防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3年
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一。该病毒主要引起下呼吸道的感染 ,导致婴幼儿中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流行。本文就其近年来国内外对该病毒感染预防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林林王佑春李德富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RSV气管炎支气管炎分子生物学
鼠细小病毒感染性滴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及病毒制备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建立鼠细小病毒(MMV)感染性滴度测定方法,并制备高滴度的MMV,为生物制品病毒清除/灭活工艺的验证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析NB324K细胞接种量、培养时间及病毒吸附时间等参数,建立MMV病毒滴度测定的半数细胞感染剂量法(CCID5)0,并分析其精密性;以A9细胞制备MMV,分析感染复数(MOI)、收获时间及收获样本对病毒滴度的影响,并检测病毒的稳定性。结果NB324K细胞的最佳接种浓度、培养时间及病毒吸附时间分别为5×103个/孔、48h及2h,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精密性较好;A9细胞沉淀中病毒滴度高于上清,且随病毒MOI值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在MOI为10时,感染后48h收获,病毒滴度最高。制备的病毒液的平均滴度为8.69CCID50/ml,4℃和37℃保存7d及反复冻融5次,稳定性良好。结论已建立了MMV感染性滴度测定方法,并制备了高滴度的病毒,为以MMV为指示病毒进行病毒清除/灭活工艺验证奠定了基础。
孟淑芳林林冯建平李修兰王佑春李德富
关键词:感染性滴度
具有中和活性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2004年
目的 制备具有中和活性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方法 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并以ELISA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进行筛选。结果 获得 8株分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 ,其中 2株分泌的单抗具有中和活性 ,效价 1∶16 0和 1∶32 0。
林林孟淑芳郎叔惠王佑春尹红章李德富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中和活性杂交瘤技术
STR图谱分析法鉴别人源细胞交叉污染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采用STR图谱分析法鉴别人源细胞交叉污染。方法采用PCR-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分别检测人源、猴源及鼠源细胞以及人源细胞交叉污染模型的16个STR位点,分析STR图谱法用于细胞交叉污染检测的可行性。并对来自不同生物制品生产单位的27株生产用细胞及5株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用细胞进行STR图谱分析。结果STR图谱分析方法具有人源细胞特异性,猴源细胞及鼠源细胞不产生特征性图谱。此方法可以对形态相似或不相似的人源细胞交叉污染模型进行明确鉴别。采用此方法检测的27株生物制品生产用人源细胞未发现有交叉污染现象,而5株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用细胞中,发现有2株为非单个个体的混合细胞。结论STR图谱分析法具有高特异性,可用于人源细胞间交叉污染或细胞个体来源的鉴别。
吴瑜冯建平林林吴雪伶孟淑芳王佑春李德富
关键词:组织工程产品交叉污染
我国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外源因子污染情况检测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 对我国目前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外源因子污染情况进行检测。方法 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版规定的细胞外源因子检测方法,对我国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进行细菌、真菌、支原体及一般外源病毒污染检测。结果 自2003—2006年3月间共检测了用于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库细胞79株。结果显示,被检测的79株细胞中,支原体污染细胞10株,污染阳性率为12.7%;外源病毒污染细胞5株,污染率为6.3%;这5株外源病毒污染的细胞中,2株293细胞体外接种至人二倍体细胞后,致细胞形态明显异常;2株Vero细胞接种鸡胚后,致鸡胚全部死亡;1株Vero细胞接种乳鼠及成鼠后第7天,致接种动物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接种待检细胞组小鼠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结论 目前我国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存在一定程度的外源因子污染。
孟淑芳李修兰冯建平林林郎淑惠王佑春李德富
关键词:污染
PERT-ELISA法用于细胞逆转录病毒检测的再研究
2009年
目的进一步分析PERT-ELISA法在细胞逆转录病毒检测应用中的意义。方法分析不同细胞培养液及其添加成分对PERT-ELISA法检测结果的影响及检测方法的精密性和检测用试剂的稳定性,将该方法用于不同来源细胞的逆转录酶活性的检测,并通过共培养法对我国金黄地鼠肾细胞中逆转录酶活性是否具有感染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不同细胞培养液及其添加成分逆转录酶活性检测均为阴性,不会影响样本的检测结果。PERT-ELISA法具有良好的试验间精密性及重现性,检测用试剂在保存条件下,至少在1年内可保持稳定。近250株细胞的检测结果显示,含有逆转录病毒颗粒的细胞,无论是否具有感染性,均为逆转录酶活性阳性;除部分人淋巴瘤来源的细胞外,大部分人源细胞为逆转录酶活性阴性;8种91株猴肾来源的细胞包括74株Vero细胞均为逆转录酶活性阴性;而鼠源细胞则大部分为阳性,其中20株CHO来源的细胞均为阳性;3株猪源细胞及1株猫源细胞为阳性,而2株水貂细胞、2株牛源细胞及1株犬源细胞均为阴性。被检测的15株组织工程产品用人源细胞逆转录酶活性均为阴性,而我国不同地区来源的金黄地鼠肾细胞上清中,逆转录酶活性均为阳性。金黄地鼠肾细胞与人2BS细胞共培养后连续传代7次,细胞上清中逆转录酶活性仍为阳性,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PERT-ELISA法可用于细胞逆转录病毒的检测,但对于阳性细胞,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其与逆转录病毒或逆转录病毒样颗粒的相关性及是否具有感染性。
孟淑芳李秀华林林冯建平李修兰王佑春李德富
关键词:细胞逆转录酶活性感染性
软琼脂克隆法与裸鼠体内接种法检测细胞致瘤性的比较被引量:21
2006年
目的比较体外软琼脂克隆法与裸鼠体内接种法检测细胞致瘤性的敏感性及相关性。方法用软琼脂克隆法检测不同种类、不同来源的细胞的致瘤性,并与裸鼠体内接种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的细胞在体外软琼脂中形成细胞集落的能力及集落形态明显不同。肿瘤细胞在体外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落,而人二倍体细胞及组织工程用细胞在体外不形成或仅形成极少的细胞集落克隆,其集落形成率与细胞代次没有相关性,在裸鼠体内亦不形成瘤。重组CHO细胞经过遗传改造后,有的在裸鼠体内的致瘤性减弱,但体外软琼脂克隆行为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从128至169代次的Vero细胞均可在体外软琼脂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克隆,高代次细胞的集落形成率明显高于低代次细胞,但所有检测代次的细胞在裸鼠体内均未形成瘤。结论用软琼脂克隆法检测细胞的致瘤性与裸鼠体内接种法不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而且敏感性高于裸鼠体内接种法。
孟淑芳林林李修兰冯建平王佑春李德富
关键词:致瘤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