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刚
-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种检测乙型肝炎病毒YMDD自然变异方法的比较
- 2010年
- 目的筛选一种特异性及灵敏性较高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YMDD自然变异的方法。方法通过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YMDD、YVDD及YIDD三种质粒;通过检测不同比例混合的质粒,比较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单探针特异性荧光PCR技术及引物特异性荧光PCR技术三种检测方法。结果经酶切鉴定及直接测序鉴定,显示三种质粒构建成功;当待测模板占总模板的比例大于20%时,直接测序法才能准确检测;当突变株占总毒株的比例占50/51时,单探针特异性荧光PCR法才能判定该样品为YMDD变异型;当突变株占总毒株的比例高于1/11时,引物特异性荧光PCR技术非特异结合的影响可忽略,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性,检测突变株占总毒株的最低比例可达到1/11。结论引物特异性荧光PCR技术特异性及灵敏性较高,适合用于乙型肝炎病毒YMDD自然突变株的检测。
- 闵晓春赵书民杨德刚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YMDD自然变异PCR
- 散发性成人急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特点与临床特征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观察分析成人急性乙型肝炎(AHB)的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探讨成人HBV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以120例住院的成人AHB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病区及电话预约门诊随访的方法,调查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动态观察AHB临床特点与流行规律。结果流行病学:①性别与年龄:男女比例为3:1,发病高峰男性为30~50岁,女性为18~30岁,男女平均年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职业构成:商业服务人员占24%,工人22%,管理人员18%,技术与文职人员17%,无业人员9%,农渔民7%,学生3%;③暴露因素:可能经性途径传播的26.7%,非正规医院注射、口腔就医、微创手术、有创美容、修脚、针灸、共用剃须刀、吸毒等分别占5.0%、5.0%、3.3%、3.3%、3.3%、2.5%、0.8%,0.8%,其中49.2%的患者暴露因素不详;④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差别。临床特征:①疾病谱以黄疸型为主,占93.3%;②一过性急性肝损伤,入院时平均ALT水平为1578IU/L,ALT平均恢复正常的时间为(19.99±5.63)d;③未经抗病毒治疗均顺利恢复健康。结论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为目前成人散发性急性HBV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医源性传播途径仍是HBV感染的重要暴露因素,但仍有近半数感染途径不明。不同性别、不同职业暴露HBV的风险不同。黄疸型为主的疾病谱及一过性肝损伤的良性经过是AHB较鲜明的临床特征。
- 李东良缪晓辉苗千里赵书民杨德刚汪磊
- 关键词:流行病学
- 胡黄连总苷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作用的体外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胡黄连总苷抑制HepG2.2.15细胞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的作用效果及特点。方法分别用50mg/L胡黄连总苷或5mg/L阿德福韦酯的细胞培养液作用于HepG2.2.15细胞,加药后2d、5d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液,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清液和细胞内HBVDNA、细胞内HBV cccDNA和前基因组RNA(pgRNA)水平,分别计算抑制率。均值比较用t检验。结果胡黄连总苷作用2d和5d后,上清液HBVDNA抑制率为49.74%(t=4.723,P〈0.05)和79.48%(t=7.512,P〈0.05);细胞内HBV cccDNA抑制率为43.55%(t=5.216,P〈0.05)和56.43%(t=7.262,P〈0.05),总DNA抑制率为43.39%(t=4.137,P〈0.05)和63.86%(t=7.861,P〈0.05),pgRNA抑制率为54.72%(t=4.532,P〈0.05)和56.08%(t=4.833.P〈0.05)。阿德福韦酯作用2d和5d后,上清液HBVDNA抑制率为25.56%(t=2.874,P%0.05)和92.44%(t=10.276,P〈0.05);细胞内HBV cccDNA抑制率为18.54%(t=2.736,P〈0.05)和47.19%(t=6.852.P〈0.05),总DNA抑制率为21.20%(t=3.206,P〈0.05)和71.47%(t=8.332,P〈0.05),pgRNA抑制率为11.14%(t=1.761,P〉0.05)和37.61%(t=3.632,P〈0.05)。结论胡黄连总苷能明显抑制HepG2.2.15细胞内HBV复制,尤其对cccDNA具有抑制作用,在作用时相上早于阿德福韦酯,可能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
- 杨德刚缪晓辉赵克开徐文胜何芳唐百花
- 关键词:胡黄连皂苷类
- 对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再认识被引量:8
- 2007年
- 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pgRNA)的转录模板,对HBV的循环复制以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cccDNA的角度重新认识HBV感染和清除过程,有助于澄清现有的一些模糊概念,更深刻地理解HBV的致病机制,更理性地确定抗病毒治疗的策略和目标,
- 杨德刚缪晓辉
- 关键词: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HBV感染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
- 对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再认识
-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r closed ciwular DNA,cccDNA)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 (pgRNA)转录的原始模板,对乙肝病毒的循环复制以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杨德刚缪晓辉
- 文献传递
- 肝移植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 DNA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患者肝移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BV DNA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PCR技术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肝移植术后30例患者血清及PBMC标本HBV DNA,并用细胞计数法和管家基因β-actin标定PBMC HBV DNA,观察PBMC HBV DNA与血清HBV DNA定量关系;观察患者肝移植术后不同时间PBMC HBV DNA水平。30例对照组为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结果 移植后患者19份(63%)PBMC标本HBV DNA阳性,低于对照组(87%,26/30)。以C1值为定量参数,移植后患者PBMC 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肝移植术后患者PBMC HBV DNA长期维持于10^3~10^4拷贝,106细胞水平,与肝移植后时间无明显关系。移植后患者血清HBV DNA均阴性,而对照组血清阳性率为48%。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患者肝移植术后,经有效预防HBV再感染治疗后,虽然血清中不能测出HBV DNA,但PBMC中HB VDNA阳性,这可能成为肝外“病毒池”,导致供肝再感染;对移植后患者监测PBMC HBV DNA,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HBV再感染或复发。
- 郝勇缪晓辉赵克开李东良杨德刚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移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实时荧光PCR
- 对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再认识
-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mularDNA,cccDNA)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pgRNA)的转录模板,对乙肝病毒的循环复制以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ccc...
- 杨德刚缪晓辉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DNA肝炎病理机制
- 文献传递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YMDD的自然变异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了解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HBV YMDD自然变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引物特异性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HBV YMDD变异情况,并对影响YMDD自然变异检出率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根据不同资料分别采用Х^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t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196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检出存在YMDD自然变异株感染者21例(10.70%),其中YVDD阳性20例,YIDD阳性1例;变异毒株占总病毒株超过50%者1例,25%~50%者5例,9%~25%者15例。B基因型HBV感染病例中YMDD变异株的检出率(20.00%,12/60)显著高于C基因型HBV感染病例(7.38%,9/122),Х^2=6.28,P〈0.05。患者性别、年龄、HBeAg状态、HBV DNA载量、疾病状态、病毒感染时间对YMDD自然变异株的检出率无显著影响。结论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存在HBV YMDD自然变异;YMDD自然变异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HBeAg状态、HBV DNA载量、疾病状态、感染时间无显著相关性。B基因型较C基因型HBV更易出现YMDD自然变异。
- 闵晓春缪晓辉赵书民赵克开杨德刚
- 关键词:基因型YMDD自然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