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小兵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冬小麦
  • 3篇小麦
  • 2篇土壤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方式
  • 1篇稻麦
  • 1篇稻麦轮作
  • 1篇稻田
  • 1篇稻田甲烷
  • 1篇冬小麦田
  • 1篇氧化亚氮
  • 1篇有机质
  • 1篇色谱
  • 1篇色谱法
  • 1篇水分
  • 1篇田间
  • 1篇通量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有机

机构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安徽省发展和...

作者

  • 4篇杨小兵
  • 3篇杨书运
  • 3篇马友华
  • 3篇江波
  • 2篇陈晓龙
  • 1篇左怀峰
  • 1篇贺非
  • 1篇汪海鸥
  • 1篇高琳
  • 1篇杨威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大田试验对圩区稻田甲烷排放模型的研究
以巢湖圩区稻麦轮作体系为代表,利用大田试验监测结果,对CH4 MOD、DNDC模型优化、改进和筛选,尝试建立适合于长江中下游典型低洼圩区的稻田甲烷排放模型。  大田实验设计空白对照(CK)、常规(CG)、保护性耕作(BG...
杨小兵
关键词:大田试验稻麦轮作甲烷排放气相色谱法土壤有机质
冬小麦田间控水对土壤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2012~2013年,在安徽农业大学巢湖农业实验站,利用小区实验研究了不同田间控水措施对冬小麦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CK)、常规耕作(CG)、浅沟控水(CQ)、深沟控水(CS)4种处理。结果表明:(1)冬小麦生育期内,农田排干控水可显著改变土壤的CH4和N2O排放特征,不同控水处理之间CH4排放差异显著(P<0.05),N2O排放差异极显著(P<0.01);(2)CQ、CS处理的CH4吸收能力分别比CK高1.6%、20.9%,排干控水提高了土壤CH4的吸收能力;(3)CQ和CS的N2O排放量分别比CK增加了61.0%和70.6%,排干控水提高土壤N2O的排放量;(4)地表温度和5 cm土温是影响CH4和N2O通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各处理CH4吸收通量和N2O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提高温度有助于提高CH4吸量,但也增加了N2O排放;(5)与CK相比,CG、CQ、CS都实现了增产,但CG、CS排放温室气体的GWP显著高于CK,而CQ则与CK基本相当,CQ在确保增产的情况下实现了温室气体减排,是适用于该地区的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杨小兵江波殷寒旭康童茜高琳范东福陈晓龙汪海鸥马友华杨书运
关键词:甲烷氧化亚氮
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田N_2O排放特征的差异性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空白对照(CK)、常规施肥(CG)、免耕(CB)、秸秆还田(CJ)4种处理小麦田的N_2O排放通量进行原位监测,同时测量土壤温度、水分及NH+4等相关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4种处理方式下麦田N_2O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N_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空白对照各处理N_2O的排放通量受季节性影响变化较小。(2)在小麦生长季,4种处理方式下的农田均表现为N_2O的排放源。与空白对照相比,常规耕作、免耕和秸秆还田处理下N_2O的排放总量分别增加了0.89 kg·hm^(-2)、0.41 kg·hm^(-2)和1.02 kg·hm^(-2)。(3)气温和土壤5 cm、10 cm温度与N_2O排放通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而温度不是影响麦田N_2O排放的限制性因素。各处理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分均呈现正相关(P<0.05)。通过对比几次降水与施肥前后N_2O排放通量的关系,发现降水后施肥能显著减少N_2O排放。降水引起的土壤水分增加是影响N_2O排放通量剧烈变化的因素。(4)免耕和秸秆还田分别在N_2O减排与小麦增产方面效果最好。N_2O减排与小麦增产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最优。
陈晓龙杨威江波殷寒旭杨小兵杨书运马友华
关键词:N2O排放冬小麦田耕作方式土壤水分
耕作方式对圩区冬小麦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4种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和对照)对巢湖流域圩区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C02、CH4和N20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对不同耕作处理下的C02、CH4和N20排放通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方式下的C02、CH4、N20的排放/吸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各处理CO2的平均吸收通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H4、N20的平均排放/吸收通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乳熟到蜡熟期是白天C02通量由负值向正值的转换期,和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的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3.3、1.5和3.9倍,且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各种耕作处理下的CH4排放通量均在一0.3~0(mg·m^-2·h^-1)之间波动,与对照比较,保护性耕作累计吸收量要高16个百分点,相关分析显示,除秸秆还田外,各处理的CH4的吸收率与5cm土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4)N20是麦田生态系统主要排放源,保护性耕作与对照相比N20排放率降低了12%,而秸秆还田、常规耕作与对照相比N20排放率分别增加了35%和61%;(5)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的N20单位产量排放量分别降低了4.31μ·g^-1、3.36μg·g^-1和2.70μg·g^-1。
江波杨书运马友华贺非左怀峰范东福杨小兵
关键词:冬小麦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耕作方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