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小兵

作品数:114 被引量:915H指数:17
供职机构: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5篇流行病
  • 25篇流行病学
  • 15篇三峡库区
  • 15篇库区
  • 14篇传染
  • 14篇传染病
  • 12篇病毒
  • 11篇流感
  • 10篇疫情
  • 8篇手足
  • 8篇手足口
  • 8篇手足口病
  • 8篇染病
  • 8篇发病率
  • 7篇菌病
  • 7篇公共卫生
  • 7篇布鲁氏菌
  • 7篇布鲁氏菌病
  • 6篇用药
  • 6篇疟疾

机构

  • 51篇武汉市疾病预...
  • 50篇宜昌市疾病预...
  • 20篇华中科技大学
  • 12篇三峡大学
  • 9篇中国疾病预防...
  • 7篇湖北省疾病预...
  • 7篇武汉市东西湖...
  • 6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武汉科技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重庆市疾病预...
  • 2篇武汉市江夏区...
  • 2篇武汉市武昌区...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长阳土家族自...
  • 1篇荆州市疾病预...
  • 1篇十堰市疾病预...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108篇杨小兵
  • 30篇张皓
  • 22篇徐勇
  • 22篇贺圆圆
  • 20篇赵鑫
  • 20篇孔德广
  • 20篇汪鹏
  • 16篇蒋静
  • 12篇刘军
  • 11篇卢祖洵
  • 11篇潘会明
  • 10篇余滨
  • 9篇彭磊
  • 7篇郭玉红
  • 7篇魏巍
  • 6篇严薇荣
  • 6篇邓青
  • 6篇程德明
  • 6篇鲁亮
  • 6篇田怀谷

传媒

  • 23篇公共卫生与预...
  • 8篇中国初级卫生...
  • 7篇中国社会医学...
  • 6篇应用预防医学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4篇中国预防医学...
  • 3篇疾病监测
  • 3篇医学与社会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实用医学进修...
  • 3篇中国媒介生物...
  • 3篇海峡预防医学...
  • 3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卫生统计
  • 2篇国际流行病学...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中国卫生经济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9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18篇2010
  • 6篇2009
  • 9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1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1—2016年武汉市流感样病例监测结果及预测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2011—2016年武汉市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监测结果,并利用移动平均法的季节趋势模型预测武汉市流感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ILI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应用基于移动平均法的季节趋势模型建立流感样病例流行趋势预测模型,预测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16年武汉市累计监测ILI病例数264 321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 273.76,P<0.01);年均流感样病例报告百分比(ILI%)为3.99%,各年度ILI%均呈上升趋势。5—7月为ILI%报告高峰期,时间分布呈一定的季节性。ILI病例主要分布在0~岁组,该年龄组的构成比在2011年为最低(58.22%),其他年份均达80.00%以上。6年间不同年龄组人群ILI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 583.30,P<0.01)。应用基于移动平均法的季节趋势模型预测,结果可见2017年武汉市ILI%报告平均值为6.44%,较2016年5.76%略有上升,且高峰在4—8月。结论通过对武汉市2011—2016年ILI病例监测资料的分析,可确定武汉市2017年ILI%报告的预警线及行动线,为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邹娇娇杨小兵孟派孔德广汪鹏
关键词:流感样病例
宜昌市1997-2006年病毒性甲型肝炎流行动态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蒋静邓青徐英杨小兵
关键词:病毒性甲型肝炎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分析
禽流感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策略
2004年
杨小兵
关键词:传染病禽流感流感病毒病原学
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在武汉市手足口病疫情预测预警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探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在手足口病预测预警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武汉市2009-2013年手足口病月发病率数据,拟合ARIMA模型,对武汉市2014年1~8月各月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 ARIMA(1,0,0)×(1,1,0)12能很好的拟合武汉市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模型预测结果基本符合实际发病变动趋势。结论 ARIMA模型可用于模拟手足口病发病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警。
汪鹏陈邦华孔德广杨小兵余滨
关键词:ARIMA模型手足口病
1997-2006年宜昌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通过对宜昌市1997—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发病情况分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宜昌市1997—2006年钩体病的发病情况,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997—2006年宜昌市累计发生钩体病病例526例,死亡18例,年均发病率为1.32/10万。高发人群为20~50岁年龄组男性青壮年,尤其是田间耕作的农民;高发季节为每年的8—9月;各地区发病不均,以枝江地区平均发病率最高。结论宜昌市1997—2006年钩体病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应继续开展监测工作,警惕因恶劣天气引起的雨水型和洪水型钩体病的暴发流行;加强灭鼠工作,强化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
杨小兵徐勇彭磊贺圆圆魏巍刘军严薇荣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人兽共患传染病
大型国际赛事活动期间武汉市2例输入性恶性疟疾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通过对武汉市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境外人员输入性恶性疟的病例进行分析,为今后大型赛事活动的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例恶性疟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整理分析其流行病学史、实验室诊断结果及诊疗过程,并积极开展蚊媒监测。结果2例病例从疟疾高流行区入境我国后,因呕吐、腹泻、发热等原因就医。实验室结果显示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疟原虫血涂片镜检阳性。结合流行病学史,2例病例均确诊为恶性疟原虫感染。结论在大型赛事活动期间应加强对境外人员的监测,应充分结合流行病学史对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时采取救治及防控措施。
杨小兵余树坤吴凯章丰张晓霞邹娇娇孔德广徐业华
关键词: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报道
西部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品购销体制与合理用药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县级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药品统一管理体制对药品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运用快速评价法、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西部贫困地区三级医疗机构药品购销体制与合理用药之间的关系。结果尽管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医疗机构药品购销体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县级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以及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确保了药品使用的安全性、经济性,极大地促进了药品的合理使用。结论西部贫困地区应改革农村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分阶段、有步骤地实行"医药分开";县级医疗机构净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关键环节,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依托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完善药品统一代购体制,促进合理用药。
杨小兵魏巍刘军田怀谷卢祖洵崔颖
关键词:贫困地区购销体制合理用药
武汉市2011-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
目的 分析武汉市2011-2016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特征,并利用移动平均法的季节趋势模型对该病疫情趋势进行预测.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武汉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应用基于移动平均法的季节趋势模型建立手足口病流行...
邹娇娇杨小兵孔德广汪鹏
关键词:手足口病
美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结构分析被引量:17
2004年
美国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集中了美国现有最好的资源 ,保证了该体系强有力的指挥功能 ,其横向的政府各职能部门均能协同运作 ,纵向的“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也能高效协调 ,从而建立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网络。
杨小兵卢祖洵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湖北省宜昌市登革热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为了解湖北省宜昌市居民对登革热相关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评价登革热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对象,采取集中健康教育和一对一入户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前、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调查对象在健康教育后的知、信、行各方面知晓率与之前相比有显著性提高。健康教育前人群对登革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最低项仅20.4%,健康教育后对各项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84.6%,对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病原体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前人群的相关行为形成率各项中最高仅78.8%,健康教育后形成率各项中最低为79.0%,在基本防蚊措施、居住环境的维护、就医及预防态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前,相关知识获取途径主要依靠电视、网络、广播(59.0%),健康教育后,获取途径主要依靠小区宣传栏(84.0%)。结论以集中健康教育结合一对一入户健康教育的方式对城市小区居民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普通人群对登革热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及在流行季节对该病的重视程度。
蒋静徐勇杨小兵张皓
关键词:登革热健康教育干预效果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