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冬立

作品数:6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骨折
  • 2篇腰椎
  • 2篇腰椎管
  • 2篇腰椎管狭窄
  • 2篇腰椎管狭窄症
  • 2篇切口
  • 2篇椎板
  • 2篇椎管
  • 2篇椎管狭窄
  • 2篇椎管狭窄症
  • 2篇狭窄症
  • 2篇棘突
  • 2篇棘突椎板
  • 2篇跟骨
  • 2篇跟骨骨折
  • 2篇跟骰关节
  • 2篇关节
  • 2篇关节内
  • 2篇关节内跟骨骨...
  • 1篇院前急救

机构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市房山区...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杨冬立
  • 4篇史宗新
  • 3篇裴宪武
  • 3篇孔祥禄
  • 3篇赵秀珍
  • 3篇胡振强
  • 2篇陈宁
  • 2篇王坤正
  • 1篇刘长贵
  • 1篇吕兆丰
  • 1篇王世坤
  • 1篇程涛
  • 1篇丛云海
  • 1篇宋红星
  • 1篇胡卫民
  • 1篇王香平

传媒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波及跟骰关节的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切口位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红白线上方"L"形切口治疗波及跟骰关节的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测量红白线到跟骨中线的距离,采用红白线上方"L"形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波及跟骰关节的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患者,比较两组疗效、手术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红白线上方19 mm处位于跟骨的中线位置。观察组手术时间短,足功能和切口愈合好,两组骨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切口有更多的优点。
裴宪武杨冬立孔祥禄史宗新胡振强赵秀珍王坤正
红白线上方L形切口治疗波及跟骰关节的关节内跟骨骨折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比较红白线上方L形切口(观察组)与传统L形切口(对照组)治疗波及跟骰关节的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足部功能、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及骨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足部功能优良率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切口愈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白线上方L形切口疗效好于传统L形切口,它具有易暴露、并发症少等优点。
杨冬立
关键词:跟骨骨折跟骰关节L形切口
棘突椎板侧翻造盖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人干标本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为在临床上施行棘突椎板侧翻造盖术提供理论和实验室依据。方法对20套腰L3、L4、L5人脊柱干标本施行棘突椎板侧翻造盖,测量椎板及棘突的高度,重塑椎管,再做术前和术后的腰椎CT,然后将图像用photo-shop软件处理,测量术前和术后椎管面积。结果棘突高度等于原来椎板高度,术后无明显骨缺失,术后面积大于术前面积。结论翻转后的棘突椎板可以扩大原来的椎管,这种术式可以作为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黏连的可行选择。
裴宪武杨冬立孔祥禄史宗新胡振强陈宁赵秀珍王坤正
关键词:棘突椎板腰椎管狭窄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四肢骨折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2年10月应用LCP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18 ~ 65岁,平均38.7岁.内固定物失效10例,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5例,接骨板外露5例,接骨板突出皮下引起疼痛3例,深部感染1例. 结果 适应证选择不当2例,LCP的应用原则不当8例,技术性失误6例,未能有效保护软组织8例.10例内固定失效患者中,7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3例经保守治疗骨折愈合.5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4例经保守治疗骨折愈合,1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5例接骨板外露患者中,2例经换药伤口愈合,3例经久不愈.3例接骨板刺激患者,取出固定物后症状消失.1例深部感染,经二次清创、置管冲洗伤口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 ~ 22个月,平均13个月. 结论 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内固定材料使用和技术失误、不规范手术操作未能有效地保护软组织、原始损伤重等都是导致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史宗新王世坤丛云海程涛杨冬立刘长贵
关键词:骨折骨板并发症
模拟棘突椎板侧翻造盖术的CT图像测量
2011年
目的:通过对模拟棘突椎板侧翻造盖术CT图像的测量,探讨该术式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将50例门诊腰痛患者(除外脊柱畸形、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者)的腰椎CT图像输入计算机,用Photoshop软件在图像上完成棘突椎板翻转造盖术,测量L3-L5椎板和棘突的高度,"术后"棘突加半侧椎板的长度及椎管面积,并与"术前"椎弓根内缘长度、椎管面积进行比较。结果:棘突高度L3为24.68±2.81mm,L4为22.44±4.33mm,L5为19.46±3.69mm,与原椎板高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棘突加半侧椎板长度L3为34.68±3.91mm,L4为35.44±3.43mm,L5为34.56±3.76mm,均大于原椎体的椎弓根内缘长度(P〈0.05)。术后椎管截面积L3为516.01±13.75mm^2,L4为507.76±12.85mm^2,L5为508.03±12.12mm^2,均明显大于术前椎管面积(P〈0.05)。结论:翻转后的棘突椎板可完全覆盖切除的椎板缺损,并可以扩大原来的椎管截面积,可作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式之一。
裴宪武杨冬立孔祥禄史宗新胡振强陈宁赵秀珍宋红星
关键词:棘突椎板侧翻腰椎管狭窄症手术CT
北京市房山区2009~2012年院前急救反应能力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房山区2009—2012年院前急救的反应能力,为提升急救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北京市急救中心存档的房山区院前急救系统2009—2012年间的相关急救数据,分析受理时间、信息传递时间、出车时间、行驶时间、院内反应时间和呼叫反应时间等六个指标特征。结果2009~2012年间,房山区院前急救系统出车次数平均增长速度为2.7%;受理时间中位数为2.5min,信息传递时间中位数为0.2min,出车时间中位数为0.8min,院内反应时间中位数为5.0min,到达现场时间中位数为17.2min,呼叫反应时间中位数为22.5min。出车时间与院内反应时间逐年缩短,到达现场时间逐年增长,呼叫反应时间基本不变。结论2009-2012年间,房山区院前急救需求呈明显增长趋势,出车时间、院内反应时间等院前急救主观反应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区域地理特征、交通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院前急救整体反应能力的提升仍面临较大挑战。
杨冬立王香平胡卫民吕兆丰
关键词:院前急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