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查HIV感染孕妇的应对方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就诊的HIV感染孕妇300例作为样本,采用自编人口学调查问卷、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ed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edanxietyscale,SAS)、Buffalo艾滋病相关生活事件调查表(buffalo hiv life events survey,BH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以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进行调查。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HIV感染孕妇面对应对方式得分低于常模(P<0.001),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常模(均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孕妇面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有孕前HIV感染知情、计划怀孕、艾滋病症状及SAS总分;回避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有家庭月收入、BHLES总分及支持总分;屈服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是SDS总分。结论HIV感染孕妇多采用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应加强患者心理疏导以及社会支持。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院前急救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4月进行急救标准流程溶栓的34例AIS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本院2018年5月—2019年12月进行卒中单元院前急救流程溶栓的30例AIS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至溶栓时间(OTN)、就诊到溶栓开始时间(DTN)、入院至获得影像结果时间(DTI)、入院至获得实验室结果时间(DTL)、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采用卒中单位院前急救流程,在OTN、DTN、DTI、DTL时间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 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卒中单元院前急救模式可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组发生脑出血2例、胃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皮下出血1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6.7%;对照组发生脑出血3例、胃出血2例、皮下出血1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7.6%,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比较发现,观察组的中位评分为3分,对照组中位评分为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9.3 d vs 11.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院前急救流程明显缩短DTN时间及OTN、DTI、DTL时间,有助优化AIS诊疗流程,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治愈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比较分析HIV与非HIV感染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46例结脑患者按是否HIV感染分为HIV组24例和非HIV组22例,按是否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RRT)治疗,HIV组分为HARRT组14例和非HARRT组10例,比较HIV组和非HIV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指标。Spearman法分析抗结核前CD4水平、HARRT后CD4上升幅度与抗结核预后的相关性。结果:HIV组Clarlson合并症指数高于非HIV组(t=-23.30,P<0.05);HIV组合并继发性肺结核(χ2=4.630,P=0.031)及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比例(χ2=4.354,P=0.037)高于非HIV组,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比例低于非HIV组(χ2=5.653,P=0.017)。两组临床症状、颅压及脑脊液生化无差别。HIV组脑脊液TB-DNA阳性率(χ2=5.956,P=0.015)及定量(t=9.163,P=0.002)低于非HIV组,抗结核前CD4水平与抗结核预后存在正相关(r=0.569,P<0.05),经HARRT治疗后CD4升高幅度与抗结核预后无关(r=0.246,P=0.247)。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神经系统机会感染,结核易全身播散,检出率低,合并症多。抗结核前基线CD4水平与结脑预后相关。HARRT使免疫重建,CD4提高,但对HIV感染的结脑预后影响未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