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托拉唑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研究分析潘托拉唑对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处理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潘托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法莫替丁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00%(P<0.01)。两组治疗前胃液p H值、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胃液p H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清胃泌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胃液p H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止血时间(2.3±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4±0.3)d。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潘托拉唑治疗ACVD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临床治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胃内酸度及血清胃泌素水平,止血时间短,并发症少,可作用临床治疗ACVD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常用药物之一。
- 丁明超李芳王斌
-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应激性胃黏膜病变潘托拉唑并发症
- 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闭塞症腔内血管成形治疗的预探索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ASO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48~79岁,中位年龄66岁。所有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肢静息痛,其中10例(47.6%)伴有不同程度足部溃疡和坏疽。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患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DSA检查。PTA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于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分别检测患肢跛行距离、足趾皮温、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并作CTA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9例患者共38条病变肢体,54支血管为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分别为胫前动脉25支(46.3%)、胫后动脉18支(33.3%)、腓动脉9支(16.7%)、腘动脉2支(3.7%);肢体PTA技术成功率为89.6%,单血管PTA技术成功率为85.2%。术后所有开通成功的患肢皮温改善明显,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1、3、6、12个月患者跛行距离、足趾皮温、ABI、TBI等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2个月肢体血管再狭窄率为39.5%(15/38),肢体血管通畅率为55.3%(21/38),肢体保全率为81.6%(31/38)。结论 PTA治疗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远期再狭窄率虽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缺血肢体的保全率。
- 丁明超李芳王斌刘苏健迟国庆王意忠李选
- 关键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膝下动脉动脉硬化闭塞
-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的价值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本组56例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患者,男34例,女22例,年龄48~76岁,中位年龄62岁。Fontaine分期,Ⅱb期(中至重度间歇跛行)19例,Ⅲ期(缺血性静息痛)21例,Ⅳ期(不同程度的溃疡和坏疽)1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患肢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并于术前和术后1、3、6和12个月行患肢跛行距离、足趾皮温、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CT血管成像(CTA)或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 56例患者的103条病变肢体共有膝下动脉长段闭塞血管127支,平均闭塞长度(14.51±5.62)cm;其中106支长段闭塞动脉通过球囊扩张成形得以再通,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成功率为83.5%。术后所有开通成功的患肢皮温改善明显,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跛行距离、足趾皮温、ABI、TBI等在术后1、3、6、12个月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共38条肢体(40.9%)发生了再狭窄,12个月的肢体保全率高达92.2%(95/103)。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虽然其远期再狭窄率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缺血肢体的肢体保全率。
- 丁明超王斌李芳王意忠李选
- 关键词:糖尿病膝下动脉
-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TNF-α及IL-10水平变化情况分析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经介入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行介入治疗的3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行健康体检34例作为对照组,将研究组治疗前后的血清TNF-α及IL-10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前血清TNF-α及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血清TNF-α及IL-10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经治疗后高龄与非高龄患者血清TNF-α及IL-10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高龄患者血清TNF-α及IL-10水平明显高于非高龄患者(P<0.01)。治疗后经3个月随访调查发现,未复发例数显著高于复发例数,且未复发组血清TNF-α及IL-10水平显著低于复发组(P<0.01)。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TNF-α及IL-10水平,治疗后病情复发较少,非高龄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及IL-10水平较高龄患者波动大,在临床中应引起重视。
- 丁明超李芳王斌
- 关键词:介入治疗TNF-ΑI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