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红

作品数:192 被引量:1,406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62篇会议论文
  • 31篇专利
  • 21篇学位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1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天文地球
  • 8篇理学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医药卫生
  • 5篇政治法律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建筑科学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电气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76篇污染
  • 35篇污染特征
  • 23篇颗粒物
  • 23篇环境空气
  • 22篇气溶胶
  • 19篇臭氧
  • 16篇光化学
  • 15篇健康风险评价
  • 14篇挥发
  • 14篇挥发性有机
  • 14篇大气气溶胶
  • 13篇大气污染
  • 12篇综合实验系统
  • 12篇细粒子
  • 10篇有机物
  • 10篇PM2.5
  • 9篇烟雾箱
  • 9篇离子
  • 9篇可吸入颗粒
  • 9篇可吸入颗粒物

机构

  • 147篇中国环境科学...
  • 58篇山东大学
  • 33篇中国矿业大学...
  • 20篇吉林大学
  • 17篇贵州大学
  • 13篇北京林业大学
  • 11篇学研究院
  • 8篇桂林理工大学
  • 7篇山西大学
  • 7篇南京白云化工...
  • 6篇北京城市学院
  • 5篇长江大学
  • 5篇山东科技大学
  • 5篇西南石油大学
  • 5篇汕头大学
  • 4篇北京工商大学
  • 4篇北京理工大学
  • 4篇中国矿业大学
  • 4篇中央民族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92篇李红
  • 37篇王学中
  • 29篇张玮琦
  • 29篇柴发合
  • 29篇张玉洁
  • 22篇毕方
  • 16篇曹冠
  • 16篇王玮
  • 15篇邵龙义
  • 14篇刘红杰
  • 13篇王宗爽
  • 13篇高健
  • 12篇陈建华
  • 10篇时宗波
  • 9篇孟凡
  • 8篇岳欣
  • 8篇张新民
  • 7篇李雷
  • 7篇邓利群
  • 7篇张庆竹

传媒

  • 28篇环境科学研究
  • 8篇中国环境科学
  • 5篇环境科学
  • 3篇中国科技成果
  • 3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环境与健康杂...
  • 2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安全与环境学...
  • 2篇第九届全国大...
  • 2篇第十八届国际...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2篇第十三届全国...
  • 2篇全国城市空气...
  • 2篇第19届中国...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现代科学仪器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世界环境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年份

  • 8篇2024
  • 5篇2023
  • 7篇2022
  • 7篇2021
  • 7篇2020
  • 9篇2019
  • 14篇2018
  • 17篇2017
  • 6篇2016
  • 19篇2015
  • 11篇2014
  • 18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8篇2005
1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PM2. 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策略研究被引量:186
2019年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PM2.5与臭氧(O3)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二者协同控制已成为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焦点和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PM2.5与臭氧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性,使得二者的协同控制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分析了PM2.5与臭氧成因的关联性及其相互影响,阐明了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所涉及的重要科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目前我国PM2.5与臭氧的污染形势及二者的关联性,梳理了我国自2013年以来在PM2.5与臭氧污染控制中已采取的重要举措,论述了目前我国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在科学与管理上所面临的挑战.结合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分析,提出推进我国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工作的相关建议:①加快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管理体系;②强化科技支撑,提高PM2.5与臭氧污染控制精准性;③加快构建VOCs与NOx治理技术体系;④加大VOCs与NOx的协同减排力度,保障减排方案落实到位.
李红彭良毕方李陵鲍捷萌李俊玲张浩柴发合
关键词:PM2.5臭氧协同控制控制策略
大型室外光化学烟雾模拟实验系统表征与初步实验研究
针对我国重点区域大气光化学烟雾污染及灰霾现象日趋严重的现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于2008 年启动了大气光化学烟雾箱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整个实验室从土建开始历时6 年,投资约1200 万元,于2013 年10 月正式开始...
李红王学中张玉洁张玮琦毕方孟凡柴发合
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环境基准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8
2015年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中的许多物种对人体具有危害性,同时,VOCs对大气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区域大气VOCs污染已经十分严重,控制大气VOCs污染对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许多国家或国际组织制定了大气VOCs环境基准或者发布了大气VOCs环境基准指导值,这对于加强VOCs污染控制及环境管理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尚未制定大气VOCs环境基准,亟待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综述国际大气VOCs环境基准研究进展,介绍当前我国大气VOCs环境基准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大气VOCs环境基准的研究需求,并对今后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建议。
李红李雷许伶红王宗爽张新民王学中段菁春夏芬美张正正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大气环境环境基准
大气中含氮有机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
2023年
硝基多环芳烃、硝基酚类化合物和有机硝酸酯是含氮有机物中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反应活性较强,且对大气环境、气候变化及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3类.本文着重阐述了大气中这3类含氮有机物的研究现状,全面总结了目前关于其环境行为、分析方法、污染特征和来源成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其污染防治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含氮有机物的环境行为与其分子量和饱和蒸气压以及环境温湿度等密切相关.现有的大气环境中含氮有机物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实验室离线检测和外场在线观测,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也被用于其理论研究.含氮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受到排放源和气象条件的作用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变化,且一次燃烧排放和二次氧化反应生成是含氮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本文依据目前含氮有机物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要加强毒性效应研究、分析方法完善和生成机制探讨的研究展望.
白旭荣李红任艳芹龙芳云
关键词:硝基多环芳烃污染特征颗粒物
一种野外便携式气体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野外便携式气体检测装置,包括箱体,箱体设置有气体进样单元,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有气体分离单元、检测单元、数据采集及处理单元、控制单元以及载气单元;其中,所述气体分离单元设置在一个独立的分离箱中,所述分离...
张玮琦王学中李明珠李红张玉洁毕方柴发合孟凡杨小阳马瑾陈飞支国瑞程苗苗刘世杰何友江唐伟殷惠民杨勇杰曹冠张璟琳
文献传递
北京地区生物质燃烧对大气二次污染物生成影响的烟雾箱模拟实验研究
京津冀地区灰霾问题严重,大气颗粒物污染已造成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生物质燃烧是全球大气颗粒物(PM)和气体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北京地区生物质燃烧对PM2.5的年均贡献约为11%,最高可达44%.
丁俊岐王学中伦小秀杨婷毋振海张永杰李红
关键词:生物质燃烧二次污染物
便携式烟道气恒温稀释采样分析器
本发明是一种便携式烟道气恒温稀释采样分析器,包括将采样器与烟道口法兰盘连接的连接架,烟道稀释管道和停留室。连接架包括前夹板,后夹板,位于前、后夹板之间的U形卡和连接上述三者的螺栓,后夹板上设置有限位顶丝,前夹板上设置有与...
刘红杰王玮翟涛陈建华王宗爽殷宝辉苏红梅岳欣李静敏李红
文献传递
苯系物的毒理学特征及其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苯(benzene)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经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等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可以作为制取塑料、橡胶、纤维、染料、去污剂、杀虫剂等的原料。在环境监测领域中,苯系物是指单环芳烃化合物如苯、甲苯、...
许伶红李红徐东耀张新民
关键词:苯系物风险评估环境监测
欧洲环境空气臭氧污染防治历程、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被引量:17
2021年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得到明显改善,大气颗粒物污染整体减轻,与此同时臭氧污染问题逐渐凸显,臭氧已成为继PM_(2.5)后影响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达标管理的另一主要空气污染物.欧洲作为国际上较早开始关注臭氧污染的地区之一,虽然尚未完全解决这一问题,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国的臭氧污染防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研究欧洲臭氧污染防治经验对推进我国臭氧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全面收集和整理了欧洲国家臭氧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等资料,梳理欧洲国家臭氧污染防治历程,分析欧洲国家臭氧前体物排放量变化趋势及臭氧污染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欧洲臭氧污染防治经验,结合对我国目前开展的臭氧污染防治工作以及存在不足的分析,得出对我国臭氧污染防控的几点启示:①加强臭氧污染防治顶层设计;②完善基础支撑科技能力建设;③深化臭氧污染防治科学研究;④加快长效环境行动计划的制定;⑤构建区域协调与协作机制.
鲍捷萌曹娟高锐任艳芹毕方毋振海柴发合李红
关键词:臭氧污染
我国中东部地区城乡(郊)地面O_(3)和VOCs的联合在线观测研究
2023年
针对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新形势下的环境问题,2021年6−9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同步开展了4组(北京市、保定市、廊坊市和上海市)城乡(郊)臭氧(O_(3))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在线观测与比对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我国O_(3)污染较严重的中东部地区,以往“郊乡地区O_(3)浓度明显高于城区”的O_(3)污染特征正在改变,3个北方城市(北京市、保定市和廊坊市)的城区O_(3)浓度不同程度地高于其邻近的郊乡地区,上海市则呈现城郊趋同的态势.②这4组城乡(郊)之间VOCs浓度差异较小,VOCs组成中均为烷烃占比最高,在3个北方城市(北京市、保定市和廊坊市)其占比在70%左右,而上海市则在60%左右.③对O_(3)生成潜势(OFP)贡献较大的VOCs类别主要为芳香烃和烯烃,对OFP贡献较大的VOCs物种主要为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和异戊二烯等.④O_(3)生成敏感性分析(EKMA曲线)表明,北京市城郊、保定市城乡和上海市城区为VOCs控制区,其他城乡(郊)则呈现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控制的特征.我国中东部85个城市中,卫星反演获得的甲醛与二氧化氮柱浓度比值在2018−2021年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中东部郊乡地区O_(3)生成敏感性向VOCs控制区转变的现象普遍存在.研究显示,我国中东部地区“O_(3)城乡差异”较以往已发生深刻变化,无论在O_(3)的浓度水平、生成敏感性及其前体物来源和空间分布等方面都呈现出“趋同”之势.
王婉高健李红张玉洁车飞朱玉姣薛丽坤刘玥晨吴志军牟玉静徐小娟董薇段玉森周春艳
关键词:城乡差异VOCS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