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生荣

作品数:120 被引量:301H指数:11
供职机构: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农业厅重点资助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十一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9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11篇小麦
  • 36篇选育
  • 34篇栽培
  • 34篇高产
  • 25篇杂交
  • 22篇大穗
  • 19篇穗型
  • 19篇小麦品种
  • 19篇大穗型
  • 18篇杂交小麦
  • 18篇栽培技术
  • 15篇性状
  • 12篇丰产
  • 11篇优质小麦
  • 11篇抗病
  • 10篇栽培要点
  • 10篇两系杂交
  • 10篇矮秆
  • 9篇高产优质
  • 8篇高产栽培

机构

  • 95篇绵阳市农业科...
  • 14篇国家小麦改良...
  • 13篇绵阳市农业科...
  • 7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四川国豪种业...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绵阳市农业局

作者

  • 119篇李生荣
  • 96篇杜小英
  • 94篇周强
  • 89篇陶军
  • 87篇欧俊梅
  • 74篇庞启华
  • 41篇任勇
  • 24篇雷加容
  • 12篇余敖
  • 12篇李太军
  • 7篇王治斌
  • 6篇黄光永
  • 6篇范其新
  • 4篇何员江
  • 4篇刘登才
  • 4篇李茂有
  • 4篇罗传浩
  • 3篇郑有良
  • 2篇袁中伟
  • 2篇蔡新育

传媒

  • 16篇麦类作物学报
  • 11篇中国种业
  • 10篇小麦研究
  • 9篇农业科技通讯
  • 8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安徽农学通报
  • 4篇作物杂志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绵阳经济技术...
  • 3篇全国作物遗传...
  • 2篇种子
  • 2篇遗传
  • 2篇四川农业科技
  • 2篇耕作与栽培
  • 2篇农业与技术
  • 2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国外农学(麦...
  • 2篇农民科技培训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0篇2010
  • 10篇2009
  • 5篇2008
  • 11篇2007
  • 4篇2006
  • 7篇2005
  • 15篇2004
  • 20篇2003
  • 4篇2002
  • 4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6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稀植高效栽培技术初探被引量:3
2009年
为解决杂交小麦生产用种量大,种子生产成本高这一难题,加速杂交小麦新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就施氮量与密度对绵杂麦168产量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密度以及施氮量与密度的互作都极显著地影响绵杂麦168的产量。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中高肥(施氮量为150-300kg/hm^2)水平下,可获得高于6750kg/hm^2的产量;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也呈增加趋势,但在密度极高的情况下,产量又有所下降。对经济效益的分析表明,在稀植(密度≤165×10^4基本苗/hm^2)与中高肥水平下,可获得高于8000元/hm^2的经济效益。总之,在基础地力中等水平的田块,在稀植(密度≤165×10^4基本苗/hm^2)与中高肥(施氮量为150-300kg/hm^2)水平下,种植绵杂麦168可获得高于6750kg/hm^2的产量和高于8000元/hm^2的经济效益。
周强李生荣陶军杜小英欧俊梅雷加容任勇庞启华
关键词:杂交小麦稀植
小麦新品种绵麦40的选育及栽培要求
2007年
针对西南麦区气候生态特点和生产发展需要,育成小麦新品种绵麦40。其主要特点是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泛,综合抗病性突出,品质优良。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为国审麦2006 002。本文针对绵麦40生长发育特性,对高产栽培技术提出了要求。
李生荣杜小英欧俊梅周强陶军任勇李太军
关键词:小麦选育栽培技术
川西麦区小麦绵阳30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及追肥时期对小麦新品种绵阳30号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达极显著水平,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磷钾肥、密度与追肥时期对产量影响较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五...
周强李生荣庞启华陶军欧俊梅杜小英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文献传递
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绵麦4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08年
绵麦43是以自育的中间材料07146-12-1为母本,贵农19-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6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06005)。该品种在四川省区域试验中表现产量高,品质优良,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适应性广等特点。
李生荣杜小英欧俊梅周强陶军任勇李太军李茂有
关键词:小麦选育栽培技术
绵阳(绵麦)系列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为研究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的价值,利用SDS-PAGE方法对43个绵阳(绵麦)系列小麦品种的HMW-GS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检测出7种HWM-GS类型和9种亚基组合类型。Glu-A1位点有2种亚基,null(N)占优势;Glu-B1位点有3种亚基,7+9与7+8占优势;Glu-D1位点有2种亚基,优质亚基5+10占优势。优势亚基组合类型为N、7+8、5+10。在优质亚基中,1亚基出现的频率为27.91%,7+8亚基出现的频率为44.19%,5+10亚基出现的频率高达65.12%。随时间变迁,优质亚基1和5+10呈上升趋势,而7+8呈下降趋势。优质亚基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和沉降值等品质性状都有正向影响,尤其是优质亚基1或5+10的导入显著提高了沉降值。因此,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可以通过聚合优质亚基1和5+10来改善沉降值等品质性状;同时还应引进优质亚基2*、17+18和14+15。
周强任勇陶军欧俊梅杜小英李生荣刘登才
关键词: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大穗型小麦新品种绵阳30号
2003年
李生荣庞启华陶军杜小英欧俊梅周强
关键词:大穗型小麦农艺性状栽培技术
绵阳系列小麦新品种的选育被引量:9
1989年
70年代后期以来,我所先后育成了绵阳11号等6个小麦品种,它们均是70-5858×繁六、繁六×406两个组合的系选后代。绵阳系列小麦品种均属于穗重型,每亩有效穗24~26万,每穗40~50粒,千粒重40~50克,亩产400~450公斤,株高80~90厘米,成熟早,高抗条锈病,蛋白质含量13.62~16.46%,湿面筋含量27.10~32.38%,适应性广泛。从1981~1988年以来,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达17000多万亩,以四川省的栽培面积最大,占小麦栽培面积的89.96%,累计增产小麦8589.875万吨,增加产值39.5亿元,纯收益达38.29亿元。根据四川生态气候的特点制定出正确的育种目标是育成绵阳系列小麦品种的基础。在大量搜集小麦品种资源的前提下,采用杂交育种和系统选择的方法是提高育种成效的捷径。通过超前测产,加速繁殖与试验示范相结合,保证了在短期内育成6个小麦新品种。本文首次报道了绵阳系列小麦品种选育的基本经验和育种体会。
冯达仕李生荣
关键词:小麦选育杂交育种
温光敏不育小麦应用研究及发展展望
本文就温光敏两系小麦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概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对两系小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陶军李生荣周强杜小英欧俊梅庞启华
关键词:不育小麦
密度与肥料因素对小麦品种绵阳33号品质的影响
2007年
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基本苗)、氮肥、磷肥及钾肥对小麦品种绵阳33号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极显著地影响着品质,钾肥、密度与磷肥对品质影响较小,未达到显著水平。4因素对品质的影响最大为氮肥,其次为钾肥、密度(基本苗)、磷肥。
周强李生荣欧俊梅杜小英陶军庞启华任勇雷加容
关键词:小麦肥料
小麦新品种绵麦37及其栽培技术被引量:8
2008年
绵麦37是国家小麦改良中心绵阳分中心、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以引进材料96EW37(SW2148)为母本,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良中间材料绵阳90—10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选育而成。200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川审麦2004002。同年被四川省农业厅确定为重点推广品种,获得四川省作物育种攻关A类后补助,同时被列入四川省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重点推介品种,推广面积已达13.3万hm^2以上。该品种已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为:CNA20040287.0。
李生荣杜小英周强欧俊梅陶军庞启华任勇雷加容
关键词:品种权保护栽培系谱选育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