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 作品数:16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来适可降脂作用及对血浆内皮素影响的观察
- 2001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来适可对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将3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分二组。治疗组19例,每日口服来适可20mg,对照组11例,每日口眼舒降之10mg,疗程12周。测定治疗前,血脂、血浆内皮素等指标。结果:服药0周与12周相比较,血清总胆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D-C)/HDL—C,治疗组分别下降22.19%、27.52%、23.24%(P<0.001);在对照组分别下降27.74%(P<0.001)、39.88%、44.53%(P<0.05)。结论:每日 20mg来适可治疗12周后,明显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闺、TC-HDL-C/HDL-C。与每日10mg舒降之相比,降脂作用相似,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降低内皮素方面,舒降之优于来适可,来适可有轻度降甘油三脂作用。
- 李珂葛正庆鲁跃华陈爱武霍垚周传堃钱少平
- 关键词:来适可高脂血症内皮素降脂作用药物治疗
- 氟伐他汀调血脂及对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影响评价
- 2001年
- 李珂鲁跃华陈爱武葛正庆霍垚周传堃钱少平
- 关键词:氟伐他汀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
-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46例分析
- 1996年
-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46例分析鲁跃华,李珂,陈琴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心内科610081为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诊断及预后的有关问题,作者对46例ID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收集1977~1994年底确诊为IDC...
- 鲁跃华李珂陈琴
- 关键词:心肌病扩张性病例分析
- 氟伐他汀调脂及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氟伐他汀对血脂异常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血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 74例 ,男 40例 ,女 3 4例 ,随机对照方式 ,分为氟伐他汀组 (n =5 4)及辛伐他汀组 (n =2 0 ) ,分别口服氟伐他汀 2 0mg/d及辛伐他汀 10mg/d ,疗程 12周。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甘油三酯 (TG)及C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患者血清TC、LDL C、TG均下降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C 反应蛋白下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组HDL C上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2 0mg/d氟伐他汀治疗 12周后 ,能降低TC、TG、LDL C ,用于调血脂作用疗效肯定 ,还能有效降低CRP 。
- 李珂鲁跃华周传黄华安
- 关键词:氟伐他汀辛伐他汀C反应蛋白血脂异常
- 氟伐他汀对血脂、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作用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氟伐他汀的调血脂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 随机对照 ,分为两组 :氟伐他汀组 ( n=19)口服氟伐他汀 2 0 mg/日 ,及辛伐他汀组 ( n=11)口服辛伐他汀 10 mg/日 ,疗程均为 12周。观察用药前及用药 12周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 (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 DL -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HDL - C)、( TC- HDL - C) /HDL - C及甘油三酯 ( TG)、血浆内皮素 ( ET- 1)、一氧化氮 ( NO)的变化。结果 两组服药 12周后 ,患者血清 TC、L DL - C、( TC- HDL - C) / HDL - C均下降 ,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 P<0 .0 1,对照组 P<0 .0 5~ 0 .0 1) ;组间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治疗组 TG下降 2 2 .0 1% ( P<0 .0 5 ) ,HDL - C上升 5 .0 5 %、血浆内皮素下降 4 .98% ( P>0 .0 5 ) ,NO上升 2 4 .19%( P>0 .0 5 )。对照组 TG下降 3 3 .0 9% ( P>0 .0 5 ) ,HDL - C上升 8.2 4 %、血浆内皮素下降 12 .0 5 % ( P<0 .0 5 ) ,NO上升3 8.3 5 % ( P<0 .0 5 )。结论 两组氟伐他汀治疗 12周后 ,调血脂疗效肯定 ,作用基本相似 ,但氟伐他汀对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浓度无影响。
- 李珂陈爱武周传堃葛正庆霍垚鲁跃华钱少平
- 关键词:氟伐他汀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高脂血症血脂降血脂药
- 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观察胰岛素抵抗 (ISR)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及ISR对危险因素水平及其聚集性的影响。方法 对 2 0 8例观察对象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与年龄、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 (WHR)、收缩压 (SBP)、舒张压(DBP)、血脂、血尿酸 (UA)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根据不同ISI水平将 2 0 8例观察对象 4等分组 ,分析比较 4组之间各危险因素水平差别及危险因素聚集性差别。结果 4组之间 ,年龄、BMI、WHR、SBP、甘油三酯 (TG)及UA均值随ISI水平逐渐降低而逐渐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均值随ISI水平降低而逐渐降低 (P均 <0 0 5 ) ;随ISI水平逐渐降低≥ 2个危险因素个体所占百分比逐渐升高 (P =0 .0 0 0 )。ISR与BMI、TG、HDL c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γ =0 .2 5 5 2~ 0 .45 93 ,P =0 .0 0 0~ 0 .0 47) ,并独立于年龄及性别 ;男性ISR与WHR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并独立于年龄及BMI(γ =0 .2 5 5 2、0 45 93 ,P =0 .0 0 0、0 0 47) ;女性ISR与WHR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受到年龄及BMI影响 ;结合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提示男性WHR对ISR作用最显著 ( β =0 .2 93 ,P =0 .0 0 5 ) ,女性BMI( β =0 .3 0 6,P =0 .0 0 0 )及年龄 ( β =0 .198,P =0 .0 2 8)对ISI作用最显著。ISR与UA、SBP及总胆固醇 (TC)
- 周传堃鲁跃华安闽生李珂葛正庆陈琴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伴房颤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观察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 ( CHF)伴房颤的疗效。方法 将 10 5例器质性心脏病、CHF伴快速持续性房颤患者分为治疗组 5 5例 ,用常规抗心衰治疗加氨酰心安治疗 4 wk。对照组 5 0例 ,单用常规抗心衰治疗4 wk。结果 治疗组在减慢心率、改善心功、降低病死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分别为 81.8%和 5 0 % ,病死率分别为1.8%和 14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别 ,P<0 .0 5。结论 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 ,可明显降低心率、改善心功 ,提高生活质量 。
- 陈爱武李珂霍垚鲁跃华
-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颤药物疗法Β-受体阻滞剂疗效
- 经皮胸壁心脏起搏与经静脉心内膜起搏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比较经皮胸壁心脏起搏与经静脉心内膜起搏两种临时起搏术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3 5例心脏停搏或严重心动过缓患者以适当的起搏频率和起搏电流分别行经胸壁心脏起搏和心内膜起搏 ,同时配合其它复苏措施。结果 经胸壁起搏 2 1例 ,其中心室夺获且有有效机械收缩 14例 ,仅有心室夺获但无有效机械收缩 2例 ,无心室夺获 5例。心内膜起搏 14例 ,均有心室夺获且有有效机械收缩。结论 两种起搏方式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心内膜起搏技术成熟、可靠、安全 ,但相对耗时较长 ,对设备要求高。经胸壁起搏疗效稍逊于前者 ,但方法简便、快捷、有效、安全 ,值得推广 。
- 安闽生周传堃鲁跃华梅春雪李珂葛正庆
- 关键词:心内膜起搏心脏停搏心室夺获
- 美托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
- 2004年
-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衰 (CHF)患者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8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在充分的常规治疗 (ACEI +利尿剂 +地高辛 )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 (ACEI +利尿剂 +地高辛 )。超声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 3个月及 6个月的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 (LVESd)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对各参数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 6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 ,LVEDd( 5 7 89± 7 0 3mm、61 3 2± 6 0 8mm)、LVESd( 4 5 13± 6 75mm、48 91±6 95mm)及LVMI( 14 3 5 0± 6 98、15 2 0 1± 7 0 2 )均较治疗前 ( 65 67± 6 70mm、66 72± 5 60mm ,5 3 0 9± 7 60mm、5 2 13±6 5 0mm ,160 76± 7 5 0、163 62± 6 10 )明显下降 (P <0 0 1) ,LVEF( 4 7 10± 6 5 3 /3 3 68± 6 2 5 ,42 5 3± 6 3 2 /3 4 5 0± 7 0 5 )明显升高 (P <0 0 1)。治疗后 6个月治疗组LVEDd、LVESd及LVMI下降与LVEF升高与对照组同期治疗结果比较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 )。治疗后 3个月治疗组LVEDd( 62 3 3± 5 62mm)较治疗前 ( 65 67± 6 70mm)明显下降 (P <0 0 1)。
- 周传堃安闽生陈琴鲁跃华李珂葛正庆
- 关键词:美托洛尔慢性充血性心衰心室重塑心功能
- 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调脂外作用观察被引量:12
- 2003年
-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调脂外作用。方法 将 81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分为氟伐他汀组( 2 0 mg/ d持续 12周 ,n=5 6,继以 40 m g/ d至 2 4周 ,n=47)及辛伐他汀组 ( 10 m g/ d持续 12周 ,n=2 5 )。分析治疗前后空腹血浆胰岛素 ( 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 ISI)、血浆内皮素 ( ET- 1)、一氧化氮 ( NO)及 C-反应蛋白 ( CRP)平均变化幅度。结果 氟伐他汀治疗 12周及 2 4周后、辛伐他汀治疗 12周后 ,ET- 1及 FINS水平均有明显降低 ( P=0 .0 0 0~ 0 .0 3 2 ) ,ISI及 NO水平均有明显增高 ( P=0 .0 0 1~ 0 .0 42 )。前述各指标变化幅度组间对比差别均无显著性 ( P>0 .0 5 )。氟伐他汀治疗 12周及 2 4周后 ,CRP水平轻度下降 ( P>0 .0 5 ) ,辛伐他汀治疗 12周后 CRP水平轻度上升 ( P>0 .0 5 )。结论 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均能增高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改善内皮功能。
- 鲁跃华陈爱武周传堃李珂葛正庆陈琴霍垚杨建南钱少平
- 关键词:氟伐他汀辛伐他汀调脂内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