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暖

作品数:12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帝国
  • 1篇东方学
  • 1篇星星
  • 1篇隐喻
  • 1篇犹太
  • 1篇原野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派别
  • 1篇殖民
  • 1篇治国
  • 1篇治国理政
  • 1篇身份
  • 1篇身份认同
  • 1篇生命
  • 1篇时空体
  • 1篇逝去
  • 1篇塔斯社
  • 1篇漂泊
  • 1篇普京
  • 1篇普京时代

机构

  • 7篇北京外国语大...
  • 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7篇李暖

传媒

  • 2篇俄语学习
  • 2篇俄罗斯研究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对外传播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关于伊万·库帕拉节的习俗与传说被引量:1
2012年
伊万·库帕拉节是俄罗斯古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古老习俗,如点燃"库帕拉之火"等。习俗主要源于关于库帕拉兄妹的传说,人鱼和蝴蝶花是节日的重要符号。库帕拉节以爱情为重要内涵,年轻人用各种浪漫的方法占卜自己的爱情。库帕拉之夜充满魔力,神异无比,亦是邪恶力量苏醒的时刻;举行象征性的"灭巫"仪式,是库帕拉节的重要活动。与库帕拉节相关的习俗和神话传说,是俄罗斯民间文化的奇葩。
李暖
关键词:习俗传说
时空循环与忏悔式成长——试论《带星星的火车票》的时空结构
2017年
《带星星的火车票》是苏联作家瓦西里·阿克肖诺夫(ВасилийАксенов,1932—2009)早期创作的一部成长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苏联"青春散文"代表作品。小说呈现了苏联青年一代遭遇的精神危机和独特的成长探索经历。苏联的社会语境和俄罗斯的文化土壤使少年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有别于欧美成长小说,形成了忏悔意识和抚慰情绪相互交织的循环结构。主人公的成长通过不同类型时空的漫游和碰撞来实现,此岸与彼岸间的往返过程构成他们的心灵探寻轨迹,与时空融合,反映在文本的深层结构当中。
李暖
关键词:成长小说时空体
难以摆脱的“俄罗斯化”--后苏联流散语境下俄罗斯犹太人的归国难题被引量:1
2020年
19世纪末以来,以色列一直是俄罗斯犹太群体迁移的主要方向。1965、1990年后的几次大规模移民,促成了"俄罗斯-以色列"为轴心的文化空间格局。在后苏联流散语境下,以色列"大熔炉"理念带有集体认同结构升级的诉求,使当代"流散"的内涵显著复杂化,也使俄罗斯犹太群体的认同问题愈发凸显。俄罗斯犹太历史文化记忆重构是在矛盾分裂的语境下进行的。一方面,在犹太复国主义话语框架下,亟须摆脱流散地意识形态阴影,重建符合犹太集体想象的民族文化源头;另一方面,俄国犹太知识分子受流散地文化影响极深,强调精英智识和精神性,深受民粹派公民意识和历史观的影响,无法与过去彻底决裂,反而愈发依赖流散地历史文化经验对身份认同的意义。在此背景下,以色列的俄罗斯犹太移民身份认同更加倚重集体记忆的建构,呈现出如下趋势:克服俄苏国家话语导致的记忆危机,增强历史文化记忆的约束力;保护流散地的俄罗斯传统,实现文化身份、国家身份的分解与再融合;经历文化适应与对立认同阶段,逐渐向以俄语为基础的流散文化共同体过渡。
李暖
关键词:文化身份认同
“我”与逝去的帝国——论“生命故事文学”与《寂静的原野》的作者形象
2018年
亚历山大·戈尔德施坦是当代重要的以色列俄语作家。其"生命故事文学"的创作观以"个体人生故事"与文体创新为基础,探讨作者、文本、历史之间的血肉联系,主张凸显作者的地位,与维诺格拉多夫的作者形象说有诸多契合之处。长篇小说《寂静的原野》凝结了戈尔德施坦对20世纪文学和文论的思索,自传色彩浓郁,立场鲜明,讲述人"我"与作者本人的形象高度重合。通过"我"之话语的两个语层,作者探讨了口述录文体、书面文本和修辞手法与塑造自我形象的关系,并通过"我"的写作实践与多重文本之间的互文,对后殖民语境中俄罗斯文学的立场及命运发表了看法。
李暖
“转向东方”:俄罗斯东方学视野中的广州航道与海洋空间建构被引量:1
2022年
从东南亚融入亚太场域,是俄罗斯“转向东方”战略颇受争议的一环。19世纪毛皮贸易推动下的“广州航道”问题为观察其可行性提供了历史借鉴。当代俄罗斯东方学主张“俄罗斯-东方-西方”三元结构,强调公共意识、身份观念与地缘空间建构的关联,对探讨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该视角审视俄罗斯旅行者的相关记述,可透视南方海航道在亚太事务中的角色演变:17世纪,米列斯库广州考察有明确的开拓新水域的目标,是“天命观”与现代地缘政治的结合点;19世纪初俄船首航广州,显现出西方殖民认同,引发南太平洋“平等殖民”实验和别洛沃季耶迁移;19世纪末,欧亚主义先驱乌赫托姆斯基随尼古拉皇储东行广州,借“水手王子”符号探索君主制再发明,试探融合式东方主义的边界。南方海航道是俄罗斯价值观输出的通道,其政治文化功能远大于贸易功能;海洋空间不断从“欧亚俄罗斯”观念中退场,新欧亚主义者持续向内陆调整边界,以构建稳定的大陆共同体;俄罗斯或应重视当代公共意识中的身份认同取向,厘清复杂的边界问题,走出二元对立并反思东方、西方对于塑造国家主体性的意义。
李暖
塔斯社关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报道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一、研究背景(一)俄罗斯媒体生态俄罗斯是中央相对集权的联邦制国家。普京时代,在摆脱危机、实现复兴的强国论影响下,超级总统制及政权的统治力量得到民众的认可,形成了共识度高、集中度强的政治生态特征。①相比之下,俄罗斯新时期的媒体生态则经历了从散乱无序逐步趋向统一的艰难历程。苏联解体后,俄媒体一度沦为政治派别、金融寡头的传声筒,对外传播效果一落千丈,因此,实现软实力政策调整、强化对外传播和“软外交”逐渐成为俄罗斯新时期外交转型的重要方向。
李暖
关键词:政治派别联邦制国家普京时代媒体生态
漂泊中的傀儡:解读《木偶综合征》中的傀儡符号和空间隐喻被引量:1
2018年
《木偶综合征》是以色列俄语作家吉娜·鲁宾娜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天才傀儡师彼得的精神探索过程,傀儡作为象征符号贯穿了作品的始终。傀儡是犹太神话中漂泊者的原型,也是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体系中的重要符号,代表着童年的记忆,暗示着个体在命运驱使下的自我缺失和分裂。鲁宾娜在《木偶综合征》中挖掘了傀儡符号的象征意义,并多次印证了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理论,将傀儡与小镇、舞台、地下室、桥梁等典型空间结合起来,塑造了俄裔流散族群的内心世界。
李暖
关键词:傀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