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清 作品数:16 被引量:5 H指数:1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一般工业技术 金属学及工艺 化学工程 更多>>
MoO_3在SiO_2和γ-Al_2O_3表面分散特征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应用PS-HONDO方法研究了MoO_3在SiO_2及γ-Al_2O_3表面分散特征的差别,从其原子簇模型的势能曲线、成键键能、电荷分布、键级和轨道组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表面四面体配位的钼模型而言,MoO_3可在γ-Al_2O_3表面呈单分子层分散,与γ-Al_2O_3表面有较强的成键作用;而在SiO_2表面则不能分散,几乎不与SiO_2表面成键。从而较好地从理论上解释了部分实验现象,为应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一种氧化物在另一种氧化物上的分散行为的微观机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有益的启示. 赵丰刚 段玉华 李俊清 伏义路关键词:MOO3 SIO2 Γ-AL2O3 CO和NO在铜氧化物表面上吸附赝势从头算 被引量:4 1994年 采用赝势从头算方法(PS-HONDO) 分别计算了CO和NO以C(或N) 和O端吸附在Cu^(2+)和Cu^+上的基态势能曲线,其计算结果表明NO是以N端吸附在Cu^(2+)或Cu^+上,CO以C端吸附在Cu^+,可能以O端吸附在Cu^(2+)上.CO(或NO)吸附在Cu^(2+)或Cu^+上时,吸附势阱深度的顺序为:Cu^+-CO>Cu^(2+)-NO>Cu^(2+)-OC>Cu^+-NO.CO(或NO)在Cu^+上吸附时,电子由衬底向CO(或NO)反馈,CO(或NO)吸附在Cu^(2+)时.电子由CO(或NO)向Cu^(2+)传递.这些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十分吻合.合理解释了CO(或NO)在Cu^(2+)和Cu^+上的吸附强度的差别以及当CO和NO共存时,CO选择吸附在Cu^+上,NO选择吸附在Cu^(2+)上的实险事实. 田扬超 段玉华 李俊清 伏义路关键词:一氧化碳 一氧化氮 铜氧化物 H[*V2*]在Ni(Ⅲ)面上吸附势能面的计算 江平 王其武 李俊清关键词:氢原子 镍 吸附动力学 反应动力学 H_2分子在金属镍及其合金(111)表面上解离吸附的研究 1991年 本文采用EHMO方法计算了Ni_7,Ni_6Cu,Ni_6Mn,Ni_4Mn_3,Ni_4Cu_3原子簇和H_2分子所构成的解离吸附体系,计算结果表明:杂原子(Cu,Mn)处于Ni(111)面3CN的顶位,对H_2分子在Ni表面的解离吸附起相互协同加强的作用;处于侧位,则起相消的作用;随掺杂的原子的不同而又有所不同:杂原子Cu明显强于杂原子Mn的作用,随金属对H_2分子吸附能力的增强(R_e缩小,E_a增大),电子向H_2的反键轨道上转移,使H-H间键削弱,直至解离,关于这些现象本文从其电子结构以及成键方式等方面做了解释. 段玉华 李俊清 刘凡镇关键词:镍 镍合金 解离 多重散射X_α方法中原子球重迭量选取的研究 1990年 本文通过C_6H_6,CH_4,GeH_4,Fe_6和Fe_6N等体系的多重散射X_α的计算,研究了重迭球模型中原子球重迭量选取的判据及重迭量选取大小对X_α计算结果的影响,并给出了几种典型体系中的原子球重迭量的最佳取值范围。 刘卫 刘志杰 李俊清 辛厚文关键词:化学键 (CdS)_n分子簇电子结构性质的赝势从头算研究 1994年 本文运用赝势从头计算法对(CdS)n分子簇电子结构进行了精确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随着CdS个数的增加,CdS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CdS之间共价键成份减少,离子键成份增加。 韩聚广 李俊清 何天敬 刘凡镇 张允武关键词:硫化镉 分子簇 电子结构 赝势 CH_3F和Fe_4势能曲线的计算 1986年 本文用多重散射Xa 方法计算了CH_3F? 子和Fe_4原予簇的势能曲线.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原子间距按比例同时增加的Fe_4体系,可采用Norman 规则选取原子球半径;对于原子间距不按比例同时增加的CH_F 体系,Norman 规则不再适用.本文提出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势能曲线的一种方法. 高小平 李俊清 刘凡镇 辛厚文关键词:势能曲线 用原子的X_α电荷密度计算van der Waals半径 1990年 利用原子的X_α电荷密度,在采用Norman规则选取原子球半径基础上,根据对大量分子中各原子Norman 半径的计算,提出一条确定原子在不同分子环境下Van der Waals 半径的简单经验公式.用此公式计算了18个常用原子在81个分子中的Van der Weals 半径,并对其物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张庆伟 李俊清关键词:原子 电荷密度 范德华半径 H_2在Ni和Ni-Mn催化剂表面吸附的MS-Xα研究 1990年 本文用多重散射Xα(MS—Xα)方法计算了Ni 和Ni—Mn 催化剂原子簇模型的单电子波函数、能级和态密度.从轨道电负性、轨道对称性和态密度等方面比较了两种催化剂的差异,探讨了H_2在这类催化剂上吸附的机理,阐述了Ni 催化剂吸附H_2的活性高于Ni—Mn 催化剂的原因.本文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避开了繁杂的吸附势能面的计算,可望成为催化剂吸附活性的理论研究的实用方法之一. 李俊清 王其武 徐立微 王俭关键词:催化剂 吸附活性 NI H2 C6H3(GH2)n COOH(n=0,1,2)系列分子的SERS和分子电子结构间的关系 近年来发现吸附于金属表面的大量分子的Raman散射截面比自由分子增加约10倍,关于表面增强的Raman散射(SERS)的机理还有着激烈的争论。一种是电磁增强模型(经典)另一种是分子子模型(化学)。后者包括电荷转移模型。 何天敬 万超志 高小平 李俊清 刘凡镇 辛厚文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