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宇晖

作品数:26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建筑科学
  • 8篇艺术
  • 3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建筑
  • 4篇园林
  • 4篇祛魅
  • 2篇遗产价值
  • 2篇土建
  • 2篇下意识
  • 2篇明初
  • 2篇金泽
  • 2篇景象
  • 2篇建筑遗产
  • 2篇风土建筑
  • 2篇城市
  • 1篇地标
  • 1篇地域化
  • 1篇点评
  • 1篇学宫
  • 1篇学术
  • 1篇学术批评
  • 1篇学术图书
  • 1篇遗址

机构

  • 25篇同济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利舟空间...

作者

  • 25篇朱宇晖
  • 3篇常青
  • 2篇齐莹
  • 1篇华耘
  • 1篇左琰
  • 1篇王瑗
  • 1篇金可武
  • 1篇王云峰
  • 1篇戴松茁
  • 1篇包志禹
  • 1篇卢永毅
  • 1篇张鹏
  • 1篇杨辰
  • 1篇董一平
  • 1篇王鲁民
  • 1篇张晓春
  • 1篇徐峰
  • 1篇王红军
  • 1篇李晴
  • 1篇王方

传媒

  • 6篇建筑遗产
  • 4篇时代建筑
  • 2篇第四届中国建...
  • 1篇装饰
  • 1篇小城镇建设
  • 1篇华中建筑
  • 1篇中国园林
  • 1篇建筑技术及设...
  • 1篇城乡规划
  • 1篇建筑史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3
  • 1篇2001
  • 1篇199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海园林
朱宇晖
关键词:上海园林嬗变
风土建筑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策略和方法研究
常青罗小未李晴华耘左琰张鹏张晓春王红军许乙泓王方徐峰王云峰金可武朱宇晖杨辰
该项目对上海、浙江、江苏、江西、广东等地的风土建筑实例为对象,根据其各自所处的不同背景条件,进行了多种保护性改造及更新的实验性探索。研究内容为:中国风土建筑演变的历史概括;风俗、场景与建筑;风土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
关键词:风土建筑
“祛魅”时代的中华传统景象空间 从台湾板桥林家花园与苏州留园说起被引量:1
2021年
行至风云激荡的晚清,中华传统景象空间乃至整个中华社会,都已身处发展"过熟"、积习深重、亟待"祛魅"与破局的历史关头。有的高调寻求着更自由的表达样式。有的则挣扎在历史与范式的框架内,恣意扩充着建筑与景象的类型和容量,试探着极限化、效能化的布局方式,张拉着空间的维度,挑战着既有范式的表达极限——调整着自身与城市和时代之间的距离。悬隔万里、地域特征迥异的留、林二园就以这样的方式,各自释放着末世的缤纷诉求与想象,挥洒着园主的雄襟与雅怀,隔空校验着它们的"同代性",也为这个特殊的祛魅时代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空间印痕。而后者对前者的跨地域摹仿与转译,更凝固为台湾文化"内附"长路上翩若惊鸿的佳话。
朱宇晖徐瑞彤郑晓義孙文达
关键词:晚清祛魅
失落的“高直+横漪”之路--从上海城市核心场域的变迁看老城厢历史地标群的再生被引量:1
2020年
源自城隍庙西园湖心亭场域的“高直+横漪”形态逻辑,及其背后隐含的价值趋向与精神力量,潜在地贯彻了上海的城市地标与核心场域变迁史,这种集体无意识般的动态风貌一致性,连同散布老城厢的众多“海洋系”地标,是这座滨海边城的城市空间自主发育到成熟之境的展现与支撑。文章尝试提出让上海老城厢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在同一动态逻辑与精神主题下交互呈现的“历史层理”与“风貌叠映”的理念。并畅想生成以城隍庙湖心亭水域为中心的“风貌涟漪与辐射”区域和自“也是园湖”沿乔家浜故道东流的线性“风貌之河”区域,以完善整座城市的风貌拼图与历史表述,推动老城厢以更生动有机的姿态,融入今日的城市发展更新轨迹。
朱宇晖徐瑞彤孙文达万航
“浙派”的“气骨观”——陈从周造园思想的另类解读被引量:4
2018年
浙江优越的山水和艺术人文环境,与其卓越的风土建筑及空间营造句法共振互动,完美契合着东晋绘画"六法"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观念。"气韵"移用于建筑,可指檐口等"灵魂线条"的弹性化、流动化和韵律化等,"骨法"可指其力感化、质感化和体积化等。这一带有"浙派"色彩的线性"气骨观",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陈从周先生园林营造观与品赏观的重要基石,陈先生脍炙人口的"有法无式论""动静观论""神气论"和"质感存真论",大都可以于此找到理念源头。清乾隆中叶以来,中华建筑与造园界弥漫着"气骨两失"的艺术现象,远远逾越了艺术风格流变的正常规律,而陈先生以其独特的跨越艺术与建筑的两界之身,及其具有气骨唤醒作用的艺术观与园论,投身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华文化艺术浪潮,对于推动中华建筑与造园界的"文艺复兴"与"气骨回归",以及重振中华传统艺术精神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也对重续中华传统"泛文人""泛艺术"社会的横向气脉、重作面向全社会的中华"气骨启蒙"厥功甚伟。
朱宇晖
关键词:骨法浙派
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金泽“实验”为例
本文重点探讨了我国城市近郊风土聚落(被划为拟保护的村镇历史风貌区)在保护与发展上的悖论和实践难题,并以上海青浦金泽镇为例,提出了以保护历史地标和再生民俗节场,来实现文化价值的提升和古镇生活的延续。
常青齐莹朱宇晖
文献传递
宛转桥头--苏州天平山范长白园遗址之思
2020年
明天启二年(1622)六月,暑热未炽。山风习习的午后,姑苏城外西南诸峰中“林壑尤美”的天平山道,迎来了冠带俨然、韶华秀茂的张宗子。群山如屏、高林阴翳间,扑入他眼帘的,是山脚下涧水汇注的一汪明湖。堤桥逶迤,盘桓山麓,望之不尽,显然经历了不动声色的整饬疏导;却又蒲苇怒长、清漪漫溢、乱石土岸,姿态横生,由人工而复归于天然,澄静地倒映着满山的颜色--那一瞬,曾经年少轻狂、餐霞饮露,对家乡绍兴兰亭的斧凿景色不惮微词的张宗子不由得凝住了脚步,他下意识地整一整衣冠,深吸一口气,正色向前--踏上了池上那座苍茂劲利、分水奔山的宛转桥。
朱宇晖徐瑞彤(译)谭镭(译校)
关键词:姿态横生下意识
“威权时代”的宋风诉说--明初北京故宫前朝中路的布局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明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政权更替,一度激发了整个社会“弃元扬宋”的民族情绪与复古之风,而当时急剧内敛的政治制度又放大了皇权,禁锢了空间活力。随着匠艺存古、元风未染的吴地匠人大批参建北京“故宫”,复兴的宋风、乍起的威权与北上的吴匠在这一转捩时代的巅峰建筑群落中饱满碰撞,溅射出特殊的空间布局样貌,仿佛流风回雪之际的刹那端凝,“祛魅”与“返魅”并存,再难重现。明初北京故宫实以前朝中路三大殿廊院为核心,虽经后世反复重建,并因物力、消防的限制和观念、匠艺的流变导致种种“蜕化”,仍不难自现状回溯其初建布局中源自宋风和吴匠的连贯性、行走性和音律感,以及来自新朝的“纵大于横”“巨构突兀”“重音”重叠等“权力意志”的悄然表述和种种可能。
朱宇晖史瑞琳徐瑞彤孙文达
关键词:权力意志祛魅
从“应奎”到“汇龙”——嘉定县学宫的山水理景与城市“涵化”
2022年
身居富庶繁华、深度“儒化”而又率先“市民化”的苏南海陲,嘉定县学宫自元明以来,由艰难抗衡飓风、激流等“自然力”,而渐至主动“因应”自然与城市地脉。由功能性的庙堂建设,而渐及于山水景象经营。并由比附神性,渐及于融汇人文。由学宫一隅,渐及于城市尺度的景象化与精神“涵化”。其南部山水苑区的理景主题,亦由隐含威权色彩、堂皇端正的山景“应奎”(上应奎星),渐化为饱含市民色彩、奔聚争流的水景“汇龙”。其横河展翼、环水拥峰的布局,更与北部文庙、县学之横门层舒、环廊抱殿形成同形共势、交互掩映,类似拓扑同构的“互文”关系,于中华传统景象空间中散发着独特的形态魅力与精神力量,并于数百年间浸润、涵化着整座城市,间接谱写出嘉定一城明清两代科名灿烂、巨儒迭出、大节彪炳的神话,亦成为中晚明江南世风变迁的珍贵缩影。
朱宇晖
关键词:白银时代
一次典型性建筑遗产价值误判——苏州博物馆之憾
位于苏州博物馆今址,由住宅、宗祠、义庄、园林(即拙政园西部)"四位一体"构成的原张氏族居群落属自组织的、自足的特殊城市单元,无论从建筑、空间、景象与社会伦理角度看,均与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同属一体。苏州博物馆的建造,无形中...
朱宇晖
关键词:自组织自足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