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木村英树

作品数:4 被引量:87H指数:2
供职机构:东京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语义
  • 2篇给字
  • 2篇给字句
  • 2篇北京话
  • 2篇被动句
  • 1篇代词
  • 1篇的字
  • 1篇第三人称代词
  • 1篇语境
  • 1篇语义功能
  • 1篇语义网
  • 1篇语义网络
  • 1篇指示代词
  • 1篇日语
  • 1篇上下文
  • 1篇上下文语境
  • 1篇所指对象
  • 1篇人称代词
  • 1篇助词
  • 1篇字句

机构

  • 3篇东京大学
  • 1篇延边大学

作者

  • 4篇木村英树
  • 1篇郑贵友
  • 1篇崔健

传媒

  • 1篇汉语学习
  • 1篇中国语文
  • 1篇汉语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199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语境型和背景型
1993年
§1.引言 在两种语言之间,有些语言形式单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上看,是相互对应的,但在较大范围的上下文语言环境里却有很多不同的表现,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汉语和日语之间,这样的例子就不少,本文在诸多因素中,把语境因素作为主要因素,考察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即考察省略疑问句、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三方面的问题。 §2.关于省略疑问句 汉语的省略疑问句,一般是在不含其他疑问形式的词语、句子后附加“呢”构成的。例如“你呢?”、“要是明天下雨呢?”等等。这些句子的疑问对象本身通常是话题,表示疑问内容的谓语部分往往被略去。这些和日语中常见的“~は?”的形式很相似。例如“ぁなたは?”,“もし雨だったらは?”不过,这二者所依存的语境以及在此语境中的意义、功能是明显不同的。例如,日本人与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时问“失礼ですが,ぁなたは?”换成汉语的“请问你呢?”就不合适。再如,在单位里看到同事样式新奇的眼镜问:“おや,その眼镜は?”直译成汉语的“啊呀。
木村英树郑贵友崔健
关键词:日语上下文语境指示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所指对象
北京话“给”字句扩展为被动句的语义动因
<正>一、引言在汉语中,给予动词通过语法化而获得被动介词功能的方言并不罕见(徐丹1992、Simmons1992、黄群建1995、黄伯荣1996、李维琦1998、石汝杰1997、平田1998、伍云姬1998、Wu 199...
木村英树
文献传递
北京话“给”字句扩展为被动句的语义动因被引量:35
2005年
汉语诸多方言中给予动词是通过语法化而获得相当于普通话“被”字的被动介词功能的。北京话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以往的研究认为给予动词的被动介词功能是由该动词在容许使动句中所充任的<被使动者(causee)>标识功能扩展而来。这种观点,对于给予动词既能作被动介词又能作被使动者标记的粤语等方言来讲,确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对于像北京话这类给予动词并没有获得被使动者标识功能的方言来说,便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我们认为除了使动义和被动义之外,受益义和被动义之间也有可能形成一道语义连锁。本文将对这种语义连锁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北京话中给予动词“给”字的被动介词功能不是由<被使动者>标识功能扩展而来,而是由<受益者>标识功能扩展而来。
木村英树
关键词:语义网络
“的”字句的句式语义及“的”字的功能扩展被引量:52
2003年
朱德熙(1978)把"你在哪儿买的车?"和"你什么时候来的?"看作两种不同的句式。前者是"主语后置的主谓句",而后者不是"主语后置的主谓句"。其实,如已往研究所示,这些句子无论在意义层面、句法层面还是语用层面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应该视为同一种句式。本文以这类"的"字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句式语义和"的"的语义功能。主要论点如下:1."的"字句里"的"字的语义功能是对行为动作加以区分性限制(=动作区分功能)。2."的"字句里"的"字的动作区分功能是由结构助词"的"具有的事物区分功能扩展而来的。3."的"字句的句式语义可以定性为:以行为动作的参与者(施事、受事、场所、时点、工具等等)为标准,对既定的行为动作加以区分性限制,并通过这种限制来确认其行为动作的属性。4.汉语里由指向事物的表达形式扩展为指向动作的表达形式这一现象并不少见。"的"字的事物区分功能扩展为动作区分功能可以看作是这种扩展的一个事例。
木村英树
关键词:语义功能结构助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