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雯

作品数:14 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 8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墓地
  • 4篇人骨
  • 4篇出土
  • 3篇体质人类学
  • 3篇考古
  • 3篇出土人骨
  • 2篇遗址
  • 2篇体质特征
  • 2篇鲜卑
  • 2篇考古学
  • 2篇古学
  • 1篇大汶口文化
  • 1篇滇文化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代
  • 1篇新石器时代遗...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分析
  • 1篇牙结石
  • 1篇牙周

机构

  • 10篇吉林大学
  • 9篇山东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甘肃省文物考...
  • 2篇山东省文物考...
  • 2篇新疆文物考古...
  • 1篇辽宁省文物考...
  • 1篇浙江省文物考...
  • 1篇沈阳市文物考...
  • 1篇潍坊市博物馆

作者

  • 14篇曾雯
  • 8篇赵永生
  • 6篇朱泓
  • 2篇周慧
  • 2篇魏东
  • 1篇王芬
  • 1篇许哲
  • 1篇郑钧夫
  • 1篇王菁
  • 1篇董文斌
  • 1篇魏成敏
  • 1篇王少军
  • 1篇王明辉
  • 1篇王蒙
  • 1篇包曙光
  • 1篇潘其风
  • 1篇周亚威
  • 1篇张全超
  • 1篇吕欣
  • 1篇张野

传媒

  • 5篇人类学学报
  • 2篇东南文化
  • 2篇边疆考古研究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考古
  • 1篇华夏考古
  • 1篇东方考古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纱帽山滇文化墓地颅骨的人类学特征被引量:8
2014年
本文对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出土的颅骨进行了多项测量及非测量连续性性状观察。根据颅骨形态特征,纱帽山组古代居民应归入亚洲蒙古人种,并与东亚蒙古人种具有最多的一致性。通过与古代对比组对比发现,纱帽山组与时代较为接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瓦窑沟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组关系较近。
曾雯潘其风赵永生朱泓
关键词:颅骨体质人类学滇文化
常见古代人类骨骼标本在博物馆中的价值
2016年
常见古代人类骨骼标本是相对于稀有的古人类化石标本和保留软组织的人类标本(主要为干尸和湿尸)来说的,一般出土于考古遗址,受年代久远和埋藏条件的影响人体软组织已经腐化殆尽,仅以骨骼形式保存下来的一种特殊的文物标本,而且皆属于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即晚期智人。
赵永生曾雯
关键词:古人类标本骨骼博物馆干尸
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2011年的发掘被引量:28
2012年
对哈民忙哈遗址进行的第二次发掘共清理出房址29座、灰坑10座、墓葬3座以及环壕1条,出土陶器、石器、骨角蚌器、玉器等1000余件。此次发掘,发现了房屋木质结构痕迹,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并清理出史前时期的房顶梁架结构。房址内发现众多的人骨遗骸也是史前时期考古中所罕见。
吉平朱永刚夏月胜江岩王泽姜仕勋白志强翁进有阿如娜李权郑钧夫包曙光宋贵华董文斌王菁张博王少军许哲吕欣王蒙郑淑敏刘海文肖晓明周亚威曾雯张野
关键词:科左中旗史前聚落新石器时代
磨沟墓地古代居民头骨的形态学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磨沟墓地保存情况良好的295例成年个体进行了头骨形态学的分析,其中283例(男性164例,女性119例)个体来自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距今大约4000-3500年,12例个体(男性7例,女性5例)出自寺洼文化时期的墓葬,大约距今3500-3000年,磨沟组齐家文化居民和寺洼文化居民在体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接近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在与若干近代组和古代组的对比中,磨沟组古代居民则是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和华南组以及古代组中同处甘青地区的火烧沟组和核桃庄组较为接近。
赵永生曾雯王辉毛瑞林朱泓
关键词:头骨体质人类学
大连王宝山积石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王宝山积石墓地,又名王山头积石墓地,位于大连市金州新区大魏家镇后石村西南。1992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现了8座积石墓,并联合对其中的M5、M7和M8进行了试掘工作,发掘者认为3座墓葬出土陶片绝大部分时代较晚,早期陶片当是混入其中的,推测积石墓应是台山遗址晚期人们的墓地,年代为双砣子文化三期[1]。王宝山积石墓地至晚在汉代就被破坏或盗掘。
赵永生王芬刘金友曾雯李新全张翠敏
关键词:积石墓
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族属问题的生物考古学考察被引量:7
2012年
喇嘛洞墓地是我国北方地区迄今所见最大的一处以三燕文化墓葬为主的大型墓地。关于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的族属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鲜卑说"和"夫余说"。根据喇嘛洞墓地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分子考古学以及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从生物考古学的视角对喇嘛洞三燕时期居民的族属问题进行综合性考察,结果表明,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族属很难与鲜卑人直接联系起来。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主体或许确实是来自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夫余人,此外还混杂了一部分辽西地区早期土著居民的后裔以及个别的鲜卑人。
朱泓曾雯张全超陈山周慧
关键词:族属夫余鲜卑
新疆哈密拜其尔墓地出土古代人类体质特征初步研究
2010年
拜其尔墓地发现于新疆哈密市伊吾县吐葫芦乡拜其尔村南的一处戈壁台地上。经考古调查初步推测,共有墓葬500余座。2004年10~11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哈密地区文物局对该墓地进行了第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墓葬40余座。
魏东曾雯托乎提·吐拉洪
关键词:考古调查考古发掘
山东地区清墓中女性居民的缠足现象被引量:8
2017年
山东安丘牟山水库遗址和广饶十村遗址的清代墓葬中出土了存在足部畸形的3例女性个体,结合历史记载以及近代缠足女性X光照片的对比,推测应为缠足后所产生的现象。通过观察其足部骨骼,总结出缠足畸形在骨骼标本上的几个特点:1)足部骨骼整体纤弱化,以跖骨最为明显;2)跖骨的跖跗关节处以及跗骨出现楔形改变;3)下肢骨肌嵴不发达,骨骼表面较为光滑,胫骨下端前缘出现关节面。缠足组与未缠足组进行对比发现,跖骨是差异最为明显的骨骼,且缠足组的肢骨粗壮度稍弱于未缠足组。
赵永生郭林郝导华李宝垒曾雯
关键词:缠足足部畸形
山东地区古代居民体质特征演变初探被引量:4
2013年
对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人骨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新石器时代山东古代居民人骨材料的体质特征基本一致,具有中等偏圆配合高且偏狭的颅型、较低的眶型、较低的面型、较阔的鼻型等颅面部特征,从而推断这些人骨均应属于当地的土著居民。商周时期的人骨材料仅在颅面形态上有细微的变化,颅长高比值变小、面型进入典型的中面型,颅面部特征更接近于近代华北地区居民;这一时期该地区已经出现了接近"古东北类型"的外来居民,可以说明该地区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大量的人群交流。
曾雯赵永生
关键词:体质特征
大汶口文化居民枕部变形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枕部变形主要表现为头骨后部的不自然扁平化,自顶骨顶孔区开始向后下转折一直延续到枕外隆突处,使两侧顶骨后部和枕骨上部形成一个几与法兰克福平面相垂直的平坦面。古代遗址中以大汶口文化居民最为流行枕部变形,俨然成为其重要的风俗习惯,此变形方式应为刻意保持婴儿仰睡在硬质枕具上,从而形成枕部扁平,应为有意识的行为,不过其最开始的起源也许并不是有意识的,可能是偶然形成,因其符合大汶口文化居民的审美从而得以流传下来。满族的睡扁头亦是针对枕部的变形,与大汶口文化居民的情况相似,不过因时代断层以及枕部变形方式较简单等因素,两者应是各自起源,并无直接传承关系。
赵永生曾雯魏成敏张馨月吕凯
关键词:大汶口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