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良元
- 作品数:11 被引量:95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生物学更多>>
- 低温下沼气促进剂驯化菌种及其应用研究被引量:10
- 2008年
- 针对冬季低温(<17℃)条件下,如何以优良厌氧发酵菌种和沼气促进剂提高农村户用沼气池产气量,进行了研究。研究中以特制的5L厌氧消化罐作反应器,以猪粪为底物,设计了Fe3+,Ni2+,木炭3因素4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量的变化,以获得微量元素和木炭的最佳的投加量组合配比,在此基础上驯化出优良的产甲烷菌种。沼气促进剂和菌种的实验室和农户应用效果表明,在厌氧发酵过程中微量元素和木炭都能够增强甲烷菌活性,提高产气量,并对低温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其最佳配比Fe3+:Ni2+:木炭为2:1:5,投加绝对量为0.61%(相对于原料干重)。驯化出的菌种微生物生物量较高,较驯化前提高了27.3%,作为接种物在农村沼气实际运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 苏海锋张磊曹良元李艳宾张学军
- 关键词:微量元素驯化甲烷菌微生物生物量
- 麦角固醇与不同粒级团聚体土壤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08年
- 曹良元蒋先军张磊石杰张学军李艳宾
- 关键词:麦角固醇高效液相色谱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质
- 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和耕作响应被引量:13
- 2009年
- 首次报道亚热带紫色水稻土中土壤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实验样品采自16年的国家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站的垄作免耕(Combining Ridge and No-tillage,NT)、冬水稻田(Flooded Paddy Field,FPF)和常规平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土壤。表层土样(0~20cm)通过湿筛法分别得到〉4.76 mm、2.0~4.76 mm、1.0~2.0 mm、0.25~1.0 mm、0.053~0.25 mm、〈0.053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采用麦角固醇和胞壁酸标记法测定各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结果显示在垄作免耕、冬水稻田、常规平作土样中,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在〈0.053 mm的粘粒中含量最低;在0.053~0.25 mm的土壤微团聚体中最高;在大于0.25 mm的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生物量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多,但细菌和真菌生物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的变化模式有一定的差异。3种耕作方式相比较,垄作免耕的土壤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分布模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差异较大,垄作免耕的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但除了在0.25~1.0 mm、2.0~4.76 mm的团聚体之间有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粒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土壤真菌生物量和细菌生物量在亚热带紫色水稻土水稳定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与团聚体的粒径和耕作方式有关,3种耕作方式中垄作免耕对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响应最为明显。
-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李楠曹良元
-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耕作方式
- 长期垄作免耕对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氮素形态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9
- 2009年
- 在国家紫色土肥力定位监测点,研究了长期(18年)垄作免耕和常规轮作两种耕作方式下,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形态氮素含量及脲酶活性分布模式。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NO3--N含量及脲酶活性在水稳性土壤团聚体中具有相似的分布模式。全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主要分布在>0.25 mm粒级的大团聚体中,其次是0.25—0.053 mm粒级的微团聚体中,粉砂与粘粒组分(<0.053 mm)中分布最少;2.0—0.25mm粒级团聚体中脲酶活性最高,0.25—0.053 mm的微团聚体中脲酶活性最低;NH4+-N和NO3-N在>2.0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含量均比其他粒级高。垄作免耕下各级团聚体中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NO3--N含量及脲酶活性均高于常规轮作,其中2.0—0.25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全氮含量高出23.1%;>2.0 mm粒级团聚体中NO3--N含量高出26.7%。表明垄作免耕下各团聚体中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及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常规轮作,但氮素含量及脲酶活性在不同粒径大小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决定于土壤结构体本身,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
- 曹良元张磊蒋先军苏海锋石杰李楠
- 关键词:团聚体免耕脲酶活性氮素形态
-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耕作方式对微生物区系分布的影响
- 土壤是至关重要且有限的自然资源,是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要素,但土壤中发生的许多生物与生物化学过程,迄今为止都还是一个“黑箱”、土壤是由不同粒级的土壤颗粒组成,研究微生物群落在土壤结构体内的分布(或分异)是打开这个黑箱...
- 曹良元
-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垄作免耕
- 文献传递
- 利用紫花苜蓿和根际有益微生物修复退化土壤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修复因水土流失而退化的土壤的方法,利用紫花苜蓿根际根瘤菌生物固氮和其他根际有益微生物的根际微生态作用修复瘠薄紧实土壤。其是在退化的未耕种土上使用耐酸苜蓿根瘤菌91522给紫花苜蓿拌种,播种紫花苜蓿种子;在紫...
- 张磊石杰曹良元张学军胡正峰徐静静邱勤韩光
- 文献传递
- 不同形态的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被引量:9
- 2009年
- 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各级土壤团聚体中不同形态有机碳的分布模式,以及耕作方式的影响.实验结果是:两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TOC)、DOC和POC在〉2.0mm粒级到〈0.053mm粒级团聚体中,均呈倒V字形分布,具有相同的分布模式,且主要富集在2.0~0.25mm团聚体中.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中各种形态的有机碳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主要由土壤团聚体本身的性质决定,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常规耕作降低了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垄作免耕则能有效地保护土壤中的有机碳.
- 李楠蒋先军曹良元
- 关键词:有机碳团聚体耕作
- 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的耐酸性研究被引量:10
- 2008年
- 用来自酸性土壤上紫花苜蓿根瘤中分离得到的3株能在pH=4.8的YMA固体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的根瘤菌进行回接试验和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证明,菌株91532耐酸能力高于其余菌珠,并高于国内外已报道过的苜蓿根瘤菌.91532经16SrRNA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鉴定为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pH=4.0的质子通量试验中,与酸敏感菌株相比,91532细胞膜具有较强的阻挡质子能力,细胞具有较高的存活率,耐酸能力具有遗传稳定性.
- 张学军张磊张琴石杰曹良元代先祝魏世清李艳宾苏海锋
- 关键词:苜蓿中华根瘤菌耐酸扫描电子显微镜
- 季节变化对不同形态氮素在土壤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3年
- 土壤氮库由多种形态氮组成,不同形态N素的季节变化是影响土壤氮素植物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国家紫色土肥力定位监测点,研究了全氮、碱解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原土全氮(TN)季节性波动不显著,变异系数为2.31%;而碱解氮(MN)、微生物量氮(MBN)在原土与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原土中碱解氮在秋季最高为131.8 mg/kg,而原土微生物量氮在冬季最低为21.9mg/kg.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10月)和夏季(7月)团聚体土壤中微生物量氮较低,而冬季(1月)和春季(4月)微生物量氮较高.2007年秋季土壤大团聚体(2.0~0.25mm)中MBN最高为24.2mg/kg,其余粒径之间差异不显著,为12.2~17.0mg/kg.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团聚体土壤中全氮(TN)和碱解氮(MN)相对较高,冬季(1月)和夏季(7月)相对较低.2008年冬季土壤小团聚体(0.25~0.053mm)中TN最低为1.10g/kg,其余粒径之间差异不显著,为1.40~1.45g/kg,而粉砂和粘粒(<0.053 mm)中MN最高为136.7 mg/kg,其余粒径之间差异不显著,为105.5~112.5mg/kg.微生物量氮的季节变异系数是全氮和碱解氮的2倍左右.研究认为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季节性变化大于全氮和碱解氮,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量氮、全氮和有效氮量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土壤全氮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和水分的影响,而土壤碱解氮的变化则和作物生长,秸秆分解有关,气候变化和作物生长周期则是土壤微生物量氮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
- 汪小兰蒋先军曹良元谢德体
- 关键词:团聚体
- 利用紫花苜蓿和根际有益微生物修复退化土壤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修复因水土流失而退化的土壤的方法,利用紫花苜蓿根际根瘤菌生物固氮和其他根际有益微生物的根际微生态作用修复瘠薄紧实土壤。其是在退化的未耕种土上使用耐酸苜蓿根瘤菌91522给紫花苜蓿拌种,播种紫花苜蓿种子;在紫...
- 张磊石杰曹良元张学军胡正峰徐静静邱勤韩光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