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程

作品数:22 被引量:32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动脉
  • 10篇电子束CT
  • 6篇血管
  • 6篇肺动脉
  • 5篇主动脉
  • 5篇肺栓塞
  • 4篇心血管
  • 4篇血栓
  • 3篇电子束CT诊...
  • 3篇心脏
  • 3篇血管造影
  • 3篇血栓栓塞
  • 3篇造影
  • 2篇电子束CT血...
  • 2篇电子束计算机...
  • 2篇动脉栓塞
  • 2篇动脉血
  • 2篇动脉血栓
  • 2篇动脉血栓栓塞
  • 2篇断层摄影

机构

  • 21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2篇曹程
  • 19篇戴汝平
  • 13篇白桦
  • 10篇何沙
  • 8篇荆宝莲
  • 7篇张少雄
  • 5篇祁晓鸥
  • 5篇吕滨
  • 4篇何建国
  • 4篇蒋世良
  • 4篇杨有优
  • 4篇程显声
  • 3篇马展鸿
  • 3篇任力
  • 2篇赵世华
  • 2篇闫朝武
  • 2篇金敬琳
  • 2篇陈瑶
  • 2篇吕滨
  • 2篇韦云青

传媒

  • 11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2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子束CT心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00年
电子束CT(EBCT)是心血管影像学新技术,本项目在国内率先引进设备的条件下,大力开发和探讨EBCT检查心血管病的最佳成像技术和心血管造影方法,在实验基础上开发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优选三维重建方法,提高图象质量,提高诊断符合率。本研究重点对冠心病,包括EBCT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随访;对大血管病、先天性管造影及图像重建,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取代有创性心算管造影的可能性,探究其实际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戴汝平白桦张少雄吕滨何沙曹程荆宝莲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电子束CT三维重建
电子束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9
2001年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EBCT诊断为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 ,并有心血管造影和 (或 )手术结果的 2 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16例行心血管造影。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5个月至 70岁 ,平均 15 5岁。除 1例行连续容积扫描外 ,19例采用单层增强扫描 ,其中 1例同时行单层平扫和电影序列 ,1例加行电影序列。结果  2 0例中 ,EBCT提示 19例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征象并做出正确诊断 ,包括 5例起源分布异常、6例单支冠状动脉畸形和 8例冠状动脉瘘 ;造影 16例确诊 15例。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经 χ2 检验 ,χ2 =0 32 ,P >0 0 5 )。
杨有优戴汝平荆宝莲何沙曹程张少雄白桦陈瑶
关键词:心血管畸形电子束CT
电子束CT诊断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诊断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 1996年 4月至 1999年 9月 ,2 5例大动脉炎患者接受了EBCT检查。采用美国Imatron公司15 0 XP型EBCT扫描机 ,扫描方式 :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 (SSM) ,扫描层厚 3mm ,扫描时间 0 1s,心电门控 ;连续容积扫描 (CVS) ,层厚 3mm ,扫描时间 0 1s。非离子型对比剂 ,30 0mgI/ml。其中 17例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 ,4例因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换瓣手术 ,病理诊断大动脉炎。 2例 2年后因瓣周漏再次行换瓣手术。结果  17例均有升主动脉壁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且延续至主动脉瓣水平 ;活动期 10例动脉管壁增厚呈环状高密度影或分层状 ,内壁光滑。非活动期 7例管壁增厚程度轻 ,呈低密度环。 11例升主动脉扩张 ,左心室扩大 ,主动脉瓣中 重度关闭不全。 4例手术换瓣患者病理所见符合大动脉炎所见。结论 大动脉炎基本CT征象是动脉壁增厚 ,累及升主动脉者可同时累及主动脉瓣 ,造成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活动期应为手术禁忌证。EBCT对检出此类大动脉炎有重要价值并且可反映大动脉炎的病程。
金敬琳戴汝平阮英茆何沙王红月曹程吕建华荆宝莲白桦
关键词:TAKAYASU动脉炎电子束CT大动脉炎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0年
目的 :评价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EBCT)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 2 6例患者经胸常规超声心动图 (TTE)诊断为复杂先心病 ,同时做 EBCT增强单层容积扫描 ,并由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其中 9例又做了常规心血管造影 ,11例经外科手术 ,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全组 11种复杂先心病共 6 1处畸形 ,其中心内畸形 2 1处 ,EBCT与 TTE均作出正确诊断。然而 ,心外大血管畸形及心室—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中两者有明显差别 ,在 40处畸形中 ,EBCT过多诊断 1处 (动脉导管未闭 ) ,手术证实为假阳性 ,EBCT诊断符合率为 97.5 % (39/ 40 ) ;TTE诊断 35处 (误诊 1处 ,漏诊 4处 ) ,TTE诊断符合率 87.5 % (35 / 40 )。EBCT与TTE诊断的正确率有显著差异 (χ2 =3.936 ,P<0 .0 5 )。TTE与 EBCT相结合使诊断的总准确率提高到 98.4% (6 0 / 6 1)。  结论 :EBCT对复杂先心病中某些畸形的检出优于 TTE。EBCT血管造影与 TTE及心血管造影相结合 ,可提高对复杂先心病诊断的准确率 ,以指导手术。
王黎恩韩玲戴汝平曹程何沙陆萍金梅吴邦骏孙杰郑可刘灵罗毅李磊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EBCT儿童
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2
1998年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扫描及其三维重建方法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血管显示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0例CABG术后患者,平均术后17个月(7天~120个月)接受了EBCT检查;80例中,男72例,女8例,年龄32~76岁,平均56±8岁。搭桥血管共204支,其中乳内动脉桥(IMA)46支,大隐静脉桥(SVG)158支。扫描方法均采用单层增强扫描(SSM)和血流扫描;三维重建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三维图像均与手术结果做了对照,其中6例有术后造影检查结果。结果80例EBCT扫描及三维重建均获得成功;根据搭桥血管三维图像及其血流曲线,204支搭桥血管中有163支显示通畅,通畅率为79.9%;其中,46支乳内动脉桥中42支通畅(占91.3%),158支大隐静脉桥中121支通畅(占76.6%)。6例有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1支桥有5支发生了阻塞,与其EBCT结果一致。结论(1)EB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可以显示冠状动脉搭桥血管解剖结构,是评价搭桥血管通畅的有效的无创方法;(2)EBCT血流扫描,可以提供搭桥血管血流的定量数据,是评价血管三维重建定量诊断的补充;(3)作为评价冠状动脉搭?
戴汝平吕滨张少雄曹程何沙白桦荆宝莲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电子束CT血管造影术
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5
1998年
目的建立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ngiography)常规扫描及三维重建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了自1995年7月至1996年12月经EBCT诊断的各种主动脉病变共189例,男152例,女37例,其中68例与手术结果作了对照。胸主动脉扫描采用单层增强扫描方法(SSM),心电门控采像;腹主动脉扫描采用连续容积扫描方法(CVS),无心电门控。三维重建方法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多层面或曲面重建法(MPR/C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结果189例主动脉病变包括各型夹层动脉瘤97例,真性动脉瘤26例,假性动脉瘤8例,马凡综合征39例,大动脉炎5例,各种先天性主动脉发育异常14例。68例与手术对照,EBCT诊断符合率为97%。结论EBCT血管造影图像时间分辨率高,消除了呼吸及运动伪影,可以明确诊断各种主动脉病变;三维重建图像利于整体直观地显示病变,帮助明确诊断并指导手术;在主动脉病变的诊断方面,可望取代有创的常规血管造影。
吕滨戴汝平张少雄白桦何沙荆宝莲曹程任力
关键词:主动脉病变血管造影术电子束CT
磁共振成像在异位心脏移植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应用MRI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室壁瘤切除术+异位心脏移植术后心脏结构、功能等变化。方法对5例行自体心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室壁瘤切除术+异位心脏移植术患者,采用1.5T超导MRI扫描仪对心脏形态、功能、心肌灌注、延迟增强等进行综合评价。3例术前行MRI检查,5例术后1~17个月先后3次行心脏MRI扫描。结果5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3例手术后自体心脏左心室腔均较术前缩小,仅1例心功能明显提高,LVEF从18.4%提高到47.2%。移植术后5例患者中2例自体心脏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LVEF分别上升至47.2%和52.1%,其供体心脏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LVEF分别为18.4%和22%;3例自体心脏功能恢复不佳的患者,供体心脏左心室收缩功能良好。所有供体心脏心肌首过灌注与延迟增强均无异常信号;所有自体心脏心肌首过灌注与延迟增强均无显著变化。结论MRI一站式无创性检查方法是异位心脏移植术较理想的评估方法。
赵世华冯敢生蒋世良陆敏杰张岩闫朝武祁晓鸥韦云青曹程
关键词:心脏移植磁共振成像心肌梗塞心脏室壁瘤
电子束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被引量:88
1999年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28~78岁。应用ImatronC150EBCT机,连续容积扫描(CVS)或单层序列扫描(SSM),层厚3mm或6mm(以3mm为主),扫描时间0.1秒,造影剂流速约2.8~3.3ml/s,造影剂总量约45~90ml,扫描延迟时间10~20秒。结果对20例442支血管进行分析,255支发生肺动脉栓塞(57.7%)。47.5%肺叶以上动脉(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主干及双侧中间段动脉)、63.3%肺叶动脉及59.7%肺段动脉受累。肺动脉栓塞的CT形态:(1)直接征象:①腔内充盈缺损,包括部分充盈缺损(76.9%)、附壁充盈缺损(9.2%)、完全堵塞(9.6%)及轨道征(4.3%)。其中前三者为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征象,而轨道征则提示急性肺动脉栓塞,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动态显示还可见栓子在腔内活动。②肺动脉纤细,腔内灌注减低、不均匀(纵隔窗)。(2)间接征象:部分病例可见“马赛克”征(肺窗)及肺梗死灶。其他还包括肺纹理稀疏、右心室增大及右心功能下降等。结论EBCT是一种无?
曹程戴汝平荆宝莲何沙程显声杨有优何建国
关键词:肺栓塞CTEBCT
电子束CT在肺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评价(附五例报告)被引量:36
1999年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PE)溶栓或手术治疗前后电子束CT(EB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3例急性PE行静脉溶栓治疗,2例慢性PE行肺动脉血栓及内膜清除术,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2周内行EBCT增强连续容积扫描,慢性PE尚作EBCT心脏电影。结果3例急性PE中2例在溶栓后EBCT复查示病灶基本消失,另1例首次溶栓后EBCT示病变无显著变化,遂更改治疗方案而奏效,血栓消失;2例慢性PE经手术治疗,EBCT证实病灶基本清除,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EBCT对PE溶栓及手术治疗有重要的诊断和指导治疗价值,也是治疗后随访的可靠方法。
张少雄戴汝平程显声吴清玉杨有优何建国荆宝莲何沙白桦吕建华曹程
关键词:肺栓塞电子束CTCT血栓切除术
电子束CT诊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价值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及其合并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7例APSD患者,年龄1-13岁。均行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及EBCT检查。心电门控EBCT血管造影采用270 mg L/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层厚1.5~3.0 mm。其中3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2例有手术对照。将同一患者的各项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手术所见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果7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EBCT全部诊断,2例经手术证实;3例经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超声心动图仅检出2例。同时,EBCT检查示4例合并右肺动脉起源异常、主动脉弓离断;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均经手术和(或)造影证实;超声心动图检查漏诊右肺动脉起源异常2例,漏诊主动脉弓离断2例;心血管造影漏诊动脉导管未闭l例。结论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及EBCT综合影像诊断是必要的,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EBCT在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及其合并畸形诊断有重要价值。
祁晓鸥曹程戴汝平白桦陈瑶任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