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崇辉

作品数:11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主题

  • 5篇文学
  • 2篇叙事
  • 2篇学者
  • 2篇严歌苓
  • 2篇中国左翼
  • 2篇中国左翼文学
  • 2篇专家学者
  • 2篇左翼
  • 2篇左翼文学
  • 2篇文学研究
  • 2篇线团
  • 2篇家学
  • 2篇雌性
  • 1篇新文学
  • 1篇新文学史
  • 1篇学史
  • 1篇学术
  • 1篇有感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新文学

机构

  • 9篇汕头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易崇辉

传媒

  • 4篇汕头大学学报...
  • 2篇华文文学
  • 1篇文学评论
  • 1篇学术研究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4
  • 1篇199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着眼于文艺学生态建设的文艺学批评实践——读郑惠生先生《文艺学批评实践》有感被引量:8
2018年
着眼于文艺学及其生态的批评,与传统的文艺批评当然是很不一样的:传统的文艺批评对象——作家、作品、思潮等,感性而单一;着眼于文艺学学科巡视或生态建设的批评——对象为整个文艺学学科的诸方面、诸问题,即文艺批评的批评,文艺批评的条件、环境、队伍素质与培养等等,则繁复得多。
易崇辉
关键词:文艺学学科
论严歌苓雌性写作中的生态学叙事被引量:1
2016年
长期以来,男性都是理性的象征,是强者、赢者,也是启蒙者、拯救者;女性则是感性的代表,是弱者、输者,也是被启蒙者,被拯救者。严歌苓雌性写作中的生态学叙事,展现的却是感性拯救理性,弱者改造强者,女人拯救男人,拯救者被拯救,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也是在汉语文学史上第一次肯定、弘扬了女性(雌性)柔弱、感性的特质,这是严歌苓小说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她对汉语文学史的贡献。
易崇辉
关键词:严歌苓
“中国左翼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被引量:2
2006年
易崇辉
关键词:左翼文学专家学者文学研究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论海子的死
2009年
在一个意义与价值衰败的黑暗的时代,海子以太阳之子和诗歌王子的抱负,决心用史诗再造意义和价值,重新构建一条新的文明之路。然而再造的空前热情与重构的举步维艰之间的撕扯,最终驱使海子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易崇辉
关键词:诗歌
中国新文学史从建构、解构到重构的反思被引量:3
2015年
文学史需要历史哲学和历史观念的支撑。现存的三种历史时间观,循环的历史时间观不可用,进化的历史时间观遭遇困境,构时的历史时间观又因无理论之嫌而不能令人满意。跳出历史哲学的怪圈,不再从宏观的角度写大文学史——国家的文学史、民族的文学史,而从微观角度写小文学史,从具体个人的生命体验,从个人生存与命运的角度撰写文学史,或许是重写文学史工作中一个可以开拓的方向。
易崇辉
关键词:新文学史
鲁迅思想内在冲突的生成与转换被引量:1
1998年
为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出路,鲁迅强调改造国民性,强调立“人”和珍重当下个体生命的价值;而这强调的结果使得他不得不面临黑暗和虚无的深渊,他的思想不由陷入深深的矛盾和冲突之中。然而有着惊人清醒的鲁迅在“真”的导引下,终于完成了其思想的转换,迈向了更为坚实的抗战和抗争。
易崇辉
关键词:鲁迅思想
恋爱与革命——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例被引量:3
2007年
革命是20世纪中国公共领域最大的事件,恋爱婚姻是个人私人领域能自主决定的最重要的事件。在20世纪这百年时间里,在不同的"革命"阶段,革命与恋爱先后呈现出合一、磨合、革命规范恋爱、革命禁锢恋爱、恋爱与革命相剥离以及革命消失后恋爱呈现出的身体性情形。革命与恋爱关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20世纪中国社会变化的轨迹,映射出百年来人们不同的生存状态。
易崇辉
关键词:恋爱中国文学
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2006年
易崇辉
关键词:左翼文学专家学者文学研究
时间的线团
这是一篇以时间为支点、以中国传统中的个人时间感受和社会时间观念为背景,展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的文字。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面对时间的无常与无情,感时伤逝一直是文人骚客咏叹的一个恒长主题。在中国古代,人们...
易崇辉
文献传递
论严歌苓雌性写作中的人类学叙事——兼论《扶桑》误读“扶桑”的缘由被引量:1
2015年
《扶桑》体现了严歌苓雌性写作中人类学叙事,它不仅为作者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也为扶桑赢得了神一般的身位。严歌苓将扶桑写成文明之前、文化之前、概念之前的存在,并将动物的"自然"混同于人的"自由",将人的奴性、本能强说成母性、神性。诚然,同情弱者与被侮辱者,是文明社会的标识,也是时代的潮流,但如果不把"人"立将起来,如《扶桑》般渲染在被强暴中的享受与自由,则与纵恶无异。《扶桑》中的问题,源于作者对张志扬先生著作的误读。
易崇辉
关键词:严歌苓《扶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