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显松

作品数:14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4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小说
  • 3篇德语
  • 3篇文学
  • 2篇德国文学
  • 2篇罪责
  • 1篇代词
  • 1篇德国文化
  • 1篇仪式化
  • 1篇艺术
  • 1篇艺术风格
  • 1篇语法
  • 1篇语法规则
  • 1篇语法位置
  • 1篇语法学习
  • 1篇寓言
  • 1篇少年
  • 1篇身份构建
  • 1篇诗意
  • 1篇守门人
  • 1篇图书奖

机构

  • 9篇同济大学
  • 6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13篇施显松

传媒

  • 2篇德语学习
  • 2篇德语人文研究
  • 2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浪漫主义到绿色环保运动——试论德国文化的浪漫反叛精神
2014年
浪漫主义在德国是一种时代概念,但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形态即"浪漫性",它远远超出了时代概念,经历了自己的时代使命后,在德国已经变成元素隐身于文学艺术各种形态中,此外延伸到社会思潮如"六八运动"、以绿党为代表的环保政治运动、新表现主义等中。笔者试图围绕德意志"浪漫"精神的关键词梳理浪漫性在德国文化下的不证自明性。
施显松
关键词:德国文化浪漫性文学反思
从德国图书奖解读德国文学的新风向
2008年
2008年度德国图书奖(Deutscher Buchpreis)于10月1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揭晓,出生于前东德的四十岁作家乌韦·特尔卡普(Uwe Tellkamp)凭借小说《塔》(DerTurm)从今年德国图书奖六人小名单中胜出。德国图书奖设立五年来,还没有像今年一样如此受到人们的注意,
施显松
关键词:德国文学图书奖风向《塔》小说
一半是自己,一半是表达-论罗伯特·穆西尔的小说《少年特尔莱斯的困惑》
施显松
德语代词es小议
2003年
es主要用作代问、占位词及相关词,可以说es词虽小,但在现代德语中出现率极高,它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词义和语法功能。学习德语的人可能对es有几个疑问:es有无确切意义;它能指代什么;es能否省略掉;es与das何时能互换。下面就对其进行简单总结。
施显松
关键词:德语代词词汇
借助表格掌握德语并列连词
2002年
施显松
关键词:德语语法位置主语语法规则语法学习
历史反思与德国新身份构建:施林克“代际小说”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对德国历史罪责问题的反思不再是罪责追问问题,而是德国人在新历史语境下如何实现认同感的问题。施林克的作品融合历史书写与现实关怀,在小说中设计不同类型代际人物形象,借以阐述德国代际之间罪责感传承以及其中的衍变,从而在通俗小说中言说严肃的历史命题。本文以德国家庭/代际小说类型框架为基础,选取《朗读者》、《销声匿迹》和《回归》为分析对象,阐述施林克如何以文学的特有气质实现既克服历史包袱同时又保存历史记忆的双重效应。
施显松
试论《技术人法贝尔》中的精神生态批评意识
2015年
《技术人法贝尔》揭示被科学技术主宰的时代无疑是"死亡的时代",作者借用主人公瓦尔特·法贝尔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技术文明病做出深刻的剖析和反思。在物化的世界里人崇尚技术,蔑视自然,与自然处于分裂的关系,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惩罚。虽然最后有所转变,但他的人生已经成为无法逆转的悲剧。
施显松班鹤立
关键词:精神生态危机自然与人
全文增补中
评卡夫卡的《法的门前》被引量:3
2000年
施显松
关键词:乡下人守门人寓言《乡村医生》偶然事件卡夫卡式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诗意和解——试论文学在施林克小说《朗读者》中的仪式化作用被引量:5
2010年
人们一直把文学看作不关乎日常的东西,文学在理性化的现实面前已被边缘化了,而施林克在《朗读者》这部小说里调动文学的特殊力量让德国人接受了一次罪责敏感症的治疗,文学世界成了处在焦虑中人们的精神庇护所。在施林克小说里,贯穿着对文学"神性"复归的向往,无论是个人化的朗读与倾听,还是社会化的文学创作都在整部小说里灌输了"神奇"的功用,而在将现实转化成虚构的过程中,文学朗读事件扮演着仪式化的作用。
施显松
捕捉理性之外的瞬间——论穆西尔的《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
2007年
罗伯特·穆西尔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主人公特尔莱斯总是对现实中那些理所当然的事物进行哲思,在同一瞬间进入不同的两个世界,穆西尔借此开始了他对20世纪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以及人类认识能力深层次的探讨。本文通过论述这个特殊人物从进入困惑到摆脱困惑的令人不可思议过程,探究穆西尔如何捕捉微妙的“另一状态”。
施显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