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鹏飞

作品数:26 被引量:315H指数:12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禽病防治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8篇鸭疫
  • 15篇杆菌
  • 13篇免疫
  • 9篇鸭疫里默氏杆...
  • 9篇里默氏杆菌
  • 8篇病原
  • 7篇血清型
  • 6篇血清
  • 6篇鸭疫里氏杆菌
  • 6篇疫里氏杆菌
  • 6篇里氏杆菌
  • 6篇免疫原性
  • 5篇抗体
  • 5篇病毒
  • 4篇间接酶联免疫...
  • 4篇ELISA
  • 4篇病原学特性
  • 4篇传染
  • 3篇新血清型
  • 3篇血清型调查

机构

  • 25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四川省精华企...
  • 1篇动物疫病与人...

作者

  • 26篇方鹏飞
  • 25篇程安春
  • 25篇汪铭书
  • 25篇刘兆宇
  • 25篇郭宇飞
  • 24篇陈孝跃
  • 16篇周毅
  • 8篇刘菲
  • 4篇朱德康
  • 4篇黄城
  • 3篇廖永洪
  • 3篇宋涌
  • 3篇徐超
  • 3篇韩晓英
  • 3篇袁桂萍

传媒

  • 4篇中国家禽
  • 3篇中国兽医学报
  • 3篇中国兽医科技
  • 3篇中国畜牧兽医...
  • 2篇中国兽医杂志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预防兽医...
  • 1篇兽医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5
  • 8篇2004
  • 6篇2003
  • 8篇2002
  • 2篇200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调查及新血清型的发现和病原特性被引量:199
2003年
从全国 2 9个省 (市、自治区 )不同代次 (原种、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 )的 5~ 90日龄患有典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死鸭分离到 184 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 ,血清型分布为 1(6 38株 )、2 (36 7株 )、3(10 2株 )、4 (14 6株 )、5 (89株 )、6 (4 9株 )、7(87株 )、8(6 8株 )、10 (4 3株 )、11(35株 )、13(5 6株 )、14 (6 1株 ) ,另有 10 1株不属于 1~ 2 1血清型 ,而分属于 4个相同的抗原型 ,被命名为 2 2 (2 1株 )、2 3(18株 )、2 4 (34株 )和 2 5 (2 8株 )血清型。
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朱德康黄城刘菲周毅郭宇飞刘兆宇方鹏飞
关键词: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病原特性免疫原性
一种新发现的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传染病的研究
1998-2003年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和云南省等养鸭地区发生一种以鸭头肿胀、眼结膜充血出血、全身皮肤广泛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并伴有出血斑点、体温43℃以上、排草绿色稀粪等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生迅速、传播快,...
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周毅刘菲宋涌郭宇飞韩晓英袁桂萍徐超廖永洪方鹏飞刘兆宇
文献传递
血清3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在我国的发现及其病原特性研究被引量:39
2001年
1994年1月~2000年10月,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代次(原种、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的5~90日龄患有典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死鸭分离到102株血清3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菌株对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各分离菌株表现出一致的形态特征和非常相似的生理生化特性,耐药谱也很广。但各分离株对头孢类药物(如头孢拉啶、头孢克洛等)和利福平却普遍高度敏感。用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雏鸭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汪铭书程安春陈孝跃刘兆宇方鹏飞郭宇飞
关键词:鸭疫里氏杆菌病原特性
一种新发现的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的研究被引量:26
2003年
对 1998年以来在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和云南省等养鸭省份发生的一种以鸭头肿胀、眼结膜充血出血、全身皮肤广泛性出血、肝肿胀呈土黄色并伴有出血斑点、体温 4 3℃以上、排草绿色稀粪等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人工感染试验、电镜观察、防治试验 ,确诊为一种新病 ,暂时将其命名为“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Duckviralswollenheadhaemorrhagicdisease)”。用鸭胚原代成纤维细胞自不同地区病死鸭分离到 12株抗原性一致的病毒 ,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 ,直径约 80nm ,无囊膜 ,核酸为RNA ,不凝集鸡、鸭、鹅、鸽、黄牛、水牛及猪的红细胞 ,在 pH 4 .0~ 8.0稳定 ,对氯仿有抵抗力 ,与鸭瘟病毒和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无抗原相关性 ,琼脂扩散试验证实与番鸭细小病毒、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禽病毒性关节炎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无抗原相关性。分离毒经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滴鼻途径感染鸭均能成功复制出与临床病例一致的症状和病变 ,而不能感染SPF鸡(鸡胚 )和鹅。制备的超免疫血清和康复鸭血清具有良好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 ,利用病死鸭内脏制备的组织灭活疫苗和分离毒制备的油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预防效果。根据分离病毒特性建议?
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周毅刘菲宋涌郭宇飞韩晓英袁桂萍徐超廖永洪方鹏飞刘兆宇
关键词:病毒性肿头出血症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人工感染试验
我国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调查及新血清型的发现
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代次(原种、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的5-90日龄患有典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死鸭分离到184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分布为1(638株)、2(367株)、3(102株)、4(146株)、5...
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朱德康黄城刘菲周毅郭宇飞刘兆宇方鹏飞
关键词:鸭疫里默氏杆菌新血清型免疫原性
文献传递
鸭疫里默氏菌铝胶佐剂与铝胶复合佐剂4价灭活疫苗的比较被引量:9
2005年
以血清 1、2、4、5型鸭疫里默氏菌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制备 4价铝胶佐剂和铝胶复合佐剂 2种灭活苗 ,经过无菌及安全检查合格后 ,对 3日龄樱桃谷鸭颈背部皮下注射 0 .5 m L/只。(1 )免疫后 1 0、1 3、1 6 d对同源 RA的攻击 ,铝胶佐剂苗表现出 5 %~ 2 0 %、75 %~ 90 %、1 0 0 %免疫保护 ,2 3~ 30 d免疫保护力开始下降 ;铝胶复合佐剂苗表现出1 0 %~ 35 %、80 %~ 1 0 0 %、1 0 0 %免疫保护 ,5 1~ 6 5 d免疫保护力开始下降。(2 ) 2种疫苗 1次免疫后 2 3d抗体水平均达高峰 ,至 93日龄时仍能检出抗体的存在 ,1 0日龄进行第 2次免疫后可产生更高的抗体水平 ,到 6 5 d时仍能保持较高抗体水平 ;其中 1 6~ 6 5 d进行 2次免疫的铝胶复合佐剂苗产生的抗体水平显著 (P<0 .0 5 )或极显著 (P<0 .0 1 )地高于铝胶佐剂苗。 (3) 2种疫苗免疫雏鸭后能够显著 (P<0 .0 5 )或极显著 (P<0 .0 1 )地增强 T细胞的免疫力 ,时间达 2周。对攻毒保护试验、抗体消长规律和细胞免疫测定结果综合分析表明 ,RA4价铝胶佐剂和铝胶复合佐剂 2种灭活苗免疫雏鸭后 ,免疫保护的形成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协同作用的结果。经实验室攻毒保护试验、EL ISA抗体消长规律测定、T细胞免疫水平测定和田间试验表明 ,研制的
程安春汪铭书郭宇飞方鹏飞刘兆宇陈孝跃周毅
关键词:鸭疫里默氏菌灭活疫苗免疫保护力免疫增强剂
鸭传染性浆膜炎油佐剂灭活疫苗的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以血清Ⅰ型鸭疫里默氏菌(RA)分离株为菌种研制RA油佐剂灭活疫苗,对3日龄樱桃谷鸭颈背皮下注射0.25mL/只即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免疫后10、13和16天对同源RA的攻击表现出35%、85%和100%免疫保护。疫苗一次免疫后30天ELISA抗体滴度达到高峰,至93日龄时仍能检出抗体。1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可产生更高的抗体滴度,到65天时仍能保持较高抗体水平。ELISA抗体滴度≥500时雏鸭即获得免疫保护。疫苗免疫雏鸭后能够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地增强T细胞的免疫力,时间持续两周。RA油佐剂灭活疫苗免疫雏鸭后免疫保护的形成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体液免疫占主导作用。
程安春汪铭书郭宇飞方鹏飞刘菲刘兆宇陈孝跃周毅
关键词:传染性浆膜炎油佐剂灭活疫苗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免疫保护力
1,2,4和5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多肽的组成及免疫原性研究
本研究采用超声波裂解和超速离心法提取1、2、4和5型鸭疫里默氏杆菌(RA)的外膜蛋白,在电镜下四种血清型RA的外膜蛋白呈现典型的双层泡状结构,形态主要呈O型或牙齿状或不规则的小碎片。经过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
程安春汪铭书刘兆宇周毅陈孝跃方鹏飞郭宇飞
关键词: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免疫原性
文献传递
血清7型鸭疫里墨氏杆菌在我国的发现及其病原特性研究
本文首次报道了血清7型鸭疫里墨氏杆菌在中国的发现。1994年1月-2000年10月,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代次(原种、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的5-90日龄患有典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死鸭分离到87株血清7型的鸭疫...
汪铭书程安春陈孝跃刘兆宇方鹏飞郭宇飞
关键词:鸭疫里氏杆菌
文献传递
人工感染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的形态发生及宿主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被引量:6
2002年
应用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发现,人工感染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goslingnewtypeviralenteritisvirus,NGVEV)后不同时间宰杀的及发病的雏鹅,其心、肝及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质)中均有典型腺病毒粒子。病毒侵害的靶器官主要是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以上皮细胞微绒毛断裂、脱落开始,进一步发展为上皮细胞核畸形,固缩,核仁消失,核膜模糊和胞核崩解;胞浆严重空化,形成含有很多病毒粒子的"封入体";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呈囊状,其上的核蛋白体严重脱落;线粒体外膜破裂或嵴断裂及空化,部分受到损害的线粒体充满大量的病毒粒子;形成肠道栓子的外层假膜由大量的病毒粒子、细菌以及坏死的肠上皮细胞组成。肝和心的损害主要发生于感染早期,其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出现类似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变化。病毒在细胞核复制和装配,通过芽生或核膜的破裂而进入胞质,病毒于胞浆中主要是以"封入体"的形式存在,此外还有少量游离病毒。病毒释出细胞外可通过细胞膜芽生或破裂方式,也可通过与核外膜紧密联系的特殊膜性管道将病毒由胞核运至胞外。还讨论了小鹅瘟与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在超微结构上的区别。
程安春汪铭书周毅陈孝跃郭宇飞刘兆宇方鹏飞
关键词:雏鹅宿主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